APP下载

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人本探索

2015-11-10高正蓓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

摘 要:从传统到现代,儿童美育几经改革,逐步走向人本的倾向。人本主义儿童美育还没有在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形成体系,还面临着众多的困难与挑战,本研究从人本渊源出发,论述儿童美育的本质和意义,并尝试性提出适合当今时代背景下适合儿童成长的人本美育策略。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人本探索

一、人本渊源

“本”的金文形式是“”,小篆字形为“”,楷书形式是“”,“本”的本意是指树木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本质。“人本”即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本质。”[1]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儿童的特征与身心规律出发,根据儿童的本性,发掘儿童的潜能,使其在真善美的追逐中健康成长。

“人本”亦是心理学名词,人本主义思潮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根植自然,重视人性。他们认为,人性来于自然,自然人性才是人的本性。也可以说人是自然实体,并不是社会实体。而且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人的潜能决定的。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源泉。“以人为本”的儿童美育是从儿童的本性出发,去揭示儿童美育的特点与规律,肯定并发现儿童的价值,从而发挥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儿童美育的身心特征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肢体发展的规律是“由近及远”、“由粗略到细致”的,不难发现,一两岁的儿童在早期的涂鸦过程中是从大到小的连续圆圈,这是因为大譬带动小臂的肌肉群运动,逐步发展到规则的圆圈,这是因为伴随小肌肉群的介入,指尖的灵活运用。在这一阶段,任由儿童充分运用自己的手臂,自由无目的的涂鸦,方可在实践中逐渐寻找到灵活控制自己肌肉的方法,为今后的美育打好基础。如果像有些家长那样,认为儿童的涂鸦是毫无意义的,只是普通的玩耍,不仅没有实际作用而且还会弄脏衣服地板和墙壁,就此不让孩子去尽情地学会锻炼自己的手臂,这样的孩子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比那些从小肆意涂鸦的孩子显得更为笨拙一些。[2]

心理上,儿童想象力丰富,天真的本性使得他们不断地探索新的世界,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他们的随性,而且大多介于游戏与心理表象之间,不断地构建着他们的童话世界。现代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涂鸦实际上进行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他们依靠直觉与表象,想象着他们的内心世界中的图画。色彩鲜明的儿童画也表达了他们天真烂漫的情感世界。根据他们的天性进行美育必然促进儿童真实的情感建构。

三、儿童人本美育的意义

當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3]“以人为本”的儿童美育,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从社会的发展所需出发,关爱儿童情感发展,重视儿童的知识启蒙,建立儿童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实现儿童的自我价值,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更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4]不同民族儿童的艺术发展会继承不同民族的艺术魁宝,保证文化多元与共生,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以人文本,以民族为本的儿童美育,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进步与共同繁荣。

四、适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本策略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掀起了一场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在美术方面,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是对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不只把焦点放在人对艺术学习的心理特性上,更在塑造人特性的同时强调着人的情感、价值观、审美、情趣、态度、情操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以及人对学习的影响之中。以美术教育主导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5]

1. 关注儿童,解读童心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6]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环境,给予儿童足够的倾注和耐心,让儿童在意兴盎然中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地而自由地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有意向地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心理学家认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会让孩子更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愿,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益于教学相长。

儿童阶段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顺应孩子的心灵需求,使每个儿童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教师要积极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读懂儿童的心里,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尽情地表现他们的个性并表达他们的意见。陶行知在其《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7]艺术活动是教师与儿童间独特的对话,教师的心灵注入润物无声地唤醒儿童的灵智,激发儿童的潜能,使儿童个性得以彰显,身心全面发展。

2. 重视儿童的涂鸦期

涂鸦期的儿童作品充满着各种具有节奏的点、线、圈式样,事实上儿童作画的过程中,他们很享受作画的过程,而并没有意识到真实的世界与所画东西之间的内在联系。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是人类所有成员都共有的对大脑结构的精神表达,它以密码的形式置于人的神经系统中,进行的是不可思议的图腾式形象,是超越个体意识的一种深层现象。[8]伴随有儿童开始发育的运动感觉得以表现,于是绘画活动带给他们无比的快感和满足。加利福尼亚的教育家凯洛将这一时期的儿童绘画式样归为20种基本式样,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是每一个儿童必然经历的、寻求秩序与和谐进程的正常结果,是人的成长中所必须走过的,如同孩子们在学会讲话前必须要有一个咿呀学语的阶段”。[9]

如果妨碍涂鸦期儿童进行想象中的绘画活动,就会限制儿童锻炼手部肌肉,便很难为以后更为复杂的形象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从两岁左右开始为自己的画赋予特定的意义,因而会对自己的涂鸦做出某种释义,只有到了3岁左右时,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对他们自己所作的画赋予心中幻想的意义。所以,教师亦或父母应该在儿童的涂鸦期尽情地涂鸦并享受整个过程,而不是害怕否弄脏衣服、身体而限制儿童各种形式的涂鸦活动。当孩子画的一点儿也不像的时候,不要去责备他,也不要用家长的意识去为他寻找不像的理由,孩子只是用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他现在的生理技能和心理状态所感悟和体会到的世界罢了。[10]

3. 建构儿童的知识基础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11]这就要求教师或家长教会儿童学会观察,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掌握抽象的的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循循善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大班的绘画飞机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幼儿、家长一起搜集资料外,还带去飞机场参观。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12]所以应该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给他们开阔的视野和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成他们多方面知识的整合。给他们以知识、能力、情感、责任感等,让他们将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全面融合,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以通过“格物”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4. 发掘儿童的真、善与美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保留童心对于人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写道:“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 即我所研究的那些自我实现者, 他们因为成熟才被挑选出来, 但他们同时也很幼稚。……我把自我实现者的那种幼稚称为‘健康的幼稚, 一种‘返老还童的天真、再度的天真。”这种“返老还童的天真、再度的天真”被一些心理学家看作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回归”, 是“心理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13]所以。成人在儿童绘画初期一定善于把控儿童的身心条件,关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努力发掘他们内在的本质的善良与淳朴,为成人以后的天真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14]三字经的第一句就写到:“人之初, 性本善。”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儿童善的一面,予以肯定和赞美,然后加以引导和发掘。成人应该常常设身处地地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丰子恺先生一生创作60多年,历经人间风霜雨雪,但他始终如一,以追求“真、善、美”为自己人生哲学。他认为“‘真、‘善为‘美的基础,‘美是‘真、‘善的美。`‘真、‘善好比人的骨骼,‘美好比人的皮肉。”[15]。从儿童期就培养他们认识真善美的标准、追求真善美的意义、实践真善美的信心。真善美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艺术创作中丰子恺也始终认为“真善生美,美生艺术。故艺术必具足真善美,而真善必须受美的调节。”[16]

当今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作祟,根深蒂固地影响着现代和谐家庭的建设。他们一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从小就一定要“多才多艺”,不但要学校音乐、美术,还要学习书法、心算,不仅要尽可能多掌握一门外语,还要为各科的提升寻找各式的补習班和培训课,家长们全然不顾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承受能力,必然葬送儿童金色的童年。本研究者呼吁研究界重视儿童的成长环境,大力推动儿童绘画心理研究,为中国梦建设培养真善美的种子。

注释:

[1]《马恩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2:24.

[2]袁埜.契合美术教育心理学的儿童美术慢教育[J].美育园地,2013(10).

[3]张晓涧.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4]钱初熹.视觉文化时代儿童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变化[J].中国美术教育,2005,(2).

[5]袁埜.契合美术教育心理学的儿童美术慢教育[J].美育园地,2013(10).

[6](美)阿恩海姆著,郭小平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31.

[7]见《陶行知全集》,卷四577页.

[8]黄晓霞.展现一个独特的世界——儿童美术心理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3).

[9][美]加登纳著.兰金仁, 高金利译. 艺术涂抹:论儿童绘画的意义[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10]袁埜.契合美术教育心理学的儿童美术慢教育[J].美育园地,2013(10).

[11](苏)A.B.彼得罗夫斯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10.

[1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见《自我实现的人》,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4]耿妍.浅析儿童美术心理特点及对其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12,(10).

[15]韩府.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丰子恺散文主题初探[J].大同高专学报,1996,10(3).

[16]丰子恺.艺术与艺术家[G]  丰子恺文集(第4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401.

参考文献:

[1](苏)A.B.彼得罗夫斯基.年龄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

[2]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G].丰子恺文集(第2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3]丰子恺.艺术与艺术家[G].丰子恺文集(第4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4](美)阿恩海姆著,郭小平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美)加登纳著.兰金仁, 高金利译. 艺术涂抹:论儿童绘画的意义[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6]韩府.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丰子恺散文主题初探[J].大同高专学报,1996,10(3).

[7]杨景芝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8]黄晓霞.展现一个独特的世界——儿童美术心理之我见[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3).

[9]刘晓东著.解放儿童[M]. 新华出版社, 2002.

[10]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幼儿绘画行为与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组编写,刘亚明主编.儿童绘画成功施教方法[M].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4.

[12](美)特怀拉·萨伯(TwylaTharp),(美)马克·莱特(MarkReiter)著,李玲译.创造力[M].九州出版社, 2004.

[13](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马荣根译.童年的秘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4]钱初熹.视觉文化时代儿童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变化[J].中国美术教育,2005,(2).

[15]张晓涧.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4).

[16]张亚静.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17]耿妍.浅析儿童美术心理特点及对其美术创造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12,(10).

[18]袁埜.契合美术教育心理学的儿童美术慢教育[J].美育园地,2013(10).

作者简介:高正蓓(1975-),女,云南師范大学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