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翟路地道上穿规划地铁隧道的节点设计
2015-11-07张飞鹏
张飞鹏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335)
北翟路地道上穿规划地铁隧道的节点设计
张飞鹏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335)
上穿地道施工后,远期地铁盾构掘进势必对已建隧道产生影响。对上海北翟路上穿规划16号线节点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了盾构掘进对已建地道的影响,为节点设计提供一定参考。在该节点详细设计时,宜将结构变形缝设置在盾构穿越范围之外,且应考虑加强的抗剪构造和防水措施。地道基坑施工时,格构柱和底板泄水孔布置尽量避让规划地铁线路。地道围护设计时,应采用易于远期盾构穿越的结构型式,且宜对盾构穿越范围进行必要的加固,减少盾构掘进施工对已建地道结构的影响。
车行地道;上穿;地铁隧道;节点设计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车行地道投入使用后对城市景观和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在市民聚集的闹市区、商业集中的开发区、对周边环境保护等级较高的景观区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大城市地铁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地铁线路下穿已建车行地道的工程案例屡见不鲜。若车行地道在修建时不重视远期地铁隧道的穿越,将可能引起地铁盾构切屑桩基、掌子面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到车行地道自身的防水性能和结构安全。
本文以规划建设的上海市北翟路地道工程为背景,对车行地道上穿规划地铁线路的节点设计进行探讨,总结节点处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分析后建地铁隧道对已建车行地道的影响,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1.1工程概况
上海规划北翟路地道西侧位于协和路以西接外环立交[1],东侧位于剑河路以东接地,后接中环立交,平面线位走向见图1。
北翟路地道为城市快速路,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 km/h。地道沿北翟路自西向东依次下穿协和路、福泉路、淞虹路、平塘路、剑河路,线位两侧为众多已建商品住宅、厂房、办公楼等,局部北临吴淞江。地道结构总长1 780 m,其中敞开段分别长120 m、180 m,暗埋段长为1 480 m。地道采用自然通风结合机械排烟的通风方式,地面道路中央分隔带内局部设通风井。每孔隧道内包含两条小车道和一条大车道,横断面布置见图2。
北翟路地道于淞虹路上穿规划轨道交通16号线区间隧道。规划16号线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结构外径6.2 m,与即将开工建设的北翟路地道平面90°相交,竖向间距仅为3.5 m,见图3、图4。
1.2地质及水文条件
场地为正常沉积区[2],场地地基土主要由饱和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土层由上至下为:①填土、②1褐黄色粉质粘土、②2灰黄色粉质粘土、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④灰色淤泥质粘土、⑤1-1灰色粘土、⑥暗绿~草黄色粉质粘土、⑦1-1草黄色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⑦1-2草黄~灰黄色砂质粉土、⑧1灰色粉质粘土。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详见表1。
拟建场地浅部地下水属潜水类型,潜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受控于大气降水、地面蒸发及地表水的补给与调节的影响,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吴淞江和周边河道。潜水位埋深一般为地表下0. 3~1.5 m,年平均地下水位为地表下0.5~0.7 m,设计高水位0.3 m,设计低水位1.5 m[2]。
2 盾构下穿既有结构的影响分析
根据规划,下穿北翟路地道的地铁16号线区间段将采用盾构法施工。目前上海地铁常用的盾构设备为泥水和土压平衡盾构。盾构的主要施工工艺为:机头刀盘切削掌子面土体;泥水混合物或被切削下的土体来平衡掌子面的地层压力;盾尾千斤顶将已拼装在盾壳内的整环衬砌推出,实现盾构的前进,并同步注浆用以填充衬砌与地层之间的空隙;依次循环完成隧道结构的贯通。盾构将两次穿越北翟路地道,开挖卸载、盾构顶推和同步注浆将可能对地道结构安全和防水效果造成影响。
图1 北翟路地道平面线位图
表1 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表
目前盾构穿越既有结构的案例较少,作者运用有限差分法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通过模拟盾构施工过程,分析盾构穿越对北翟路地道结构的影响,三维数值模型见图5。
图5 地铁穿越既有地道结构的三维数值模型
通过数值计算,盾构穿越使得北翟路地道竖向隆起,且地道盾构掘进方向一侧的隆起量较大,见图6。盾构掘进使得北翟路地道沿盾构掘进方向发生侧向位移,地道底部侧移较大,见图7。盾构掘进造成地道结构最大剪切应力集中在中隔墙处,见图8。
图6 北翟路地道结构竖向位移云图
图7 北翟路地道结构水平位移云图
图8 北翟路地道最大剪切应力云图
3 节点设计
3.1车行地道结构设计
针对远期盾构穿越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地道结构应采取相应的主动加强措施。
3.1.1变形缝设置及构造措施
为减少混凝土浇筑后的收缩裂缝和长期环境下的温度应力,地道结构纵向每隔一定距离(20~30 m)设置一处变形缝[3]。数值分析结果显示,越靠近地铁隧道顶部,地道结构的变形量越大,且位于两条地铁隧道中间区域的地道结构存在变形叠加。结合岩土破裂角,地道结构变形缝不宜设置在地铁隧道的破裂角范围(见图9)。因此,北翟路地道上穿规划16号线节段长度宜为32 m。
图9 上穿规划16号线的北翟路地道变形缝设置
变形缝是结构受力的薄弱区域,该节点节段之间的连接构造及防水措施尤为重要。一般变形缝宽度约为20~30 mm[4],北翟路地道将变形缝宽度设计为10 mm,减少节段间允许错动量。在结构变形缝的抗剪方面,地道节段间的底板设凹凸抗剪接头,顶板和侧墙分别设置Φ40@500的剪力筋,保证结构能抵抗竖向的剪切应力。变形缝的防水则主要采用外贴式止水带+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内嵌高模量聚氨密封胶。根据规范,变形缝止水带的性能要求为B型,保证其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
3.1.2其他构造措施
地道基坑在施工时,格构柱浇筑在顶底板之内。当格构柱割除以后,顶底板格构柱处往往成为防水的薄弱点。北翟路地道采取顶底板各预埋一处止水钢板进行格构柱的止水,且格构柱的布置则选在两条地铁隧道中间。
由于承压水影响,地道基坑开挖时需在底板上设一定数量的泄水孔,待主体结构能够抵抗承压水压力后再将其封堵。在上穿规划地铁节点处,北翟路地道尽量减少泄水孔数量,且泄水孔位置尽量避开地铁隧道的顶部,减少远期盾构施工对泄水孔薄弱区域的影响。
3.2基坑设计
3.2.1围护结构设计
规划16号线将于淞虹路口下穿北翟路地道,结合路口交通组织,该区段两侧设封堵墙,作为一个单独基坑进行施工。地道围护结构采用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地道施工结束,拔除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内的型钢,未来轨道交通盾构机施工时可直接切削穿越水泥土搅拌桩,为规划轨道交通16号线实施留有可能性。
3.2.2加固工程
为减少远期盾构施工对北翟路地道结构影响,地道基坑设计方案考虑对盾构穿越范围进行高压旋喷桩土体加固,并对盾构穿越孔进行旋喷弱加固,见图10。
图10 北翟路地道节点加固示意图
此外,立柱桩的平面布置也尽量避让和远离轨道交通线位。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北翟路地道上穿规划16号线节点的分析,主要得到以下体会:
(1)数值模拟显示远期盾构掘进对北翟路地道结构存在一定影响,设计人员应予以重视。
(2)远期地铁盾构影响范围内,地道结构不宜设置变形缝。且变形缝宽度需合理取值,尽量减少节段间的错动量。变形缝宜采用凹凸榫或剪力筋加强缝的抗剪能力。此外,变形缝宜考虑中埋和外贴组合的防水形式,减少远期施工对地道防水效果的影响。
(3)地道结构顶底板格构柱处设止水加强措施,且格构柱布置尽量避让或远离轨道交通线路。
(4)尽量减少穿越区域地道结构底板的泄水孔数量,且泄水孔布置尽量避开盾构隧道的顶部区域。
(5)地道围护应采用易于远期盾构穿越的结构型式,避免盾构切削钢筋混凝土结构。
(6)地道施工时,宜对远期盾构穿越范围进行必要的加固,减少盾构掘进施工对已建地道结构的影响。
此外,远期盾构隧道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已建地道结构的结构安全和防水效果。设计人员在做好车行地道的加强措施时,应考虑对盾构施工参数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盾构穿越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1] 北翟路(外环线-中环线)快速路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2013.
[2] 北翟路(外环线-中环线)快速路工程详勘报告[R].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2013.
[3]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 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S].
U412.37+3.1
B
1009-7716(2015)05-0017-03
2015-01-23
张飞鹏(1981-),男,辽宁朝阳人,工程师,从事设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