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函

2015-11-06

人物 2015年3期
关键词:呼格吉勒冤案

来函

我不觉得有多少值得庆贺的地方

很荣幸因为报道“呼格吉勒图冤案”和《人物》杂志相识,也因为对“呼格吉勒图冤案”不懈的跟踪采访,让我更加珍惜和每一个新闻同行的每一段尘缘。尘缘这个词原本是佛教里崇尚的一种境界,其实尘世间也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直接表述。昨天上午,呼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决赵志红死刑,媒体在阐述赵志红的身份时第一次将“呼格吉勒图冤案疑似真凶”当中的“疑似”二字去掉,这样“呼格吉勒图冤案”从逻辑上就顺理成章了:1996年“4·09女尸案”的杀人者是赵志红,19年前死于法律名义下的呼格吉勒图系被错杀、冤杀。可是如此简单的逻辑,却在赵志红到案后原地踏步了9年!还有一个荒唐的逻辑是内蒙古政法界一位领导的誓言旦旦:该案复查没有任何压力和干扰……没有任何压力却复查了9年?一个简单的疑问是:如果有干扰和压力呢?显然这个逻辑更像给自己的一记响亮耳光。

作为一名记者,我为“呼格吉勒图冤案”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像很多新闻同行一样,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该做的工作。如果让我说和“呼格吉勒图冤案”的关系,我想说:历经9年才平反的案件,我不觉得有多少值得庆贺的地方,相反,冤死的呼格地下9年得不到应有的公平,我们更应该检讨,因为我记得法学界的一句名言:迟来的正义将不是正义。不过我认为,迟来的正义总比没有要好得多……

朱顺忠

谢谢朱顺忠先生接受《人物》的采访。我们可以想象,当正义终于到来之时,你作为呼格案的报道者和推动者之一,个中况味,必定难以尽言。

在这一事件可能存在的诸多报道角度中,我们选择了在为呼格吉勒图翻案的漫长过程中,体制内的积极力量与阻碍力量之间的角力。我们了解到这其中有不断推动翻案,并在真正翻案时已经退休的公安局副局长;一位匿名检察官,他提供了从未被收入案卷的呼格翻供笔录;还有一位看守所警察,他将赵志红的“偿命申请”交给了媒体,尽管这使他必须背负受到严厉处分的风险;以及几名为此事奔走数年的媒体同行。出于可以想象的原因,我们最终没有采访到司法系统内最直接的推动者,只能通过外围采访进行还原。但在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表达敬意之时,必须承认,这种英雄式的人物(也包括对此案表达关切的其他体制内人士)不应该是一个良善健全体制的全部倚赖。但这既是无奈,也是现实—当正义最终到来之时,这正是我们不能草率地轻言胜利的原因。

换不掉

关注人物杂志不算早,但也有些时日了。以前很喜欢他们的选题和焦点,虽然现在大换血后每况愈下,但是还是中国最有前景的媒体之一。

MinHo

媒体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行业,变化的当然包括新技术、新思路,但最重要的变化还是人。在你看来,换人是“大换血”,但在我们看来,每一位前同事都为杂志注入了珍贵的精神气质或者方法论,这些东西换不掉。

所谓“换不掉”的包括《人物》编辑部内一直以来提倡的一句话,“聪明人下笨功夫”。可能正是这点使你认为《人物》还是中国最有前景的媒体之一。但你也说到杂志“每况愈下”,为了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胃口,我们还会招更多的聪明人,下更多的笨功夫。

更多角度

《人物》杂志微信这个村上春树回答读者邮件的结集好笑,《这事,不如问下村上春树吧!》。他的书只有跑步那个我能看,其他的不行,但这个邮件集好笑又实在。也许有些人有意思,其作品不对胃口;大概反过来也成立,唉。

淡豹

《这事,不如问下村上春树吧!》是本月备受关注的一篇文章,翻译来自我们的一位实习生和豆瓣网友,仅供新媒体平台发布。与读者所能看到的杂志纸质版一样,《人物》新媒体一直致力于制作漂亮的内容。同样,当人们认为新媒体意味着更短、更快、更轻浅时,我们却并不认为以上这些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作为内容生产者,我们只提供更精确、更广阔的看待人物和世界的角度。

(本期回复:编辑总监赵涵漠)

猜你喜欢

呼格吉勒冤案
聚焦张玉环冤案
公平正义该有的样子
躲在床下的冤案
用法律保护权利
操控明宫三大冤案的女人
我国司法鉴定证据规则的缺失及完善建议——基于呼格吉勒图案的反思
测谎仪协助平反“呼格冤案”
内蒙古高院判决呼格吉勒图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