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工作现状分析

2015-11-05于翔许冰沁王倩雯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2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现状分析特点

于翔 许冰沁 王倩雯

摘 要:21世纪,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悄然兴起。该文通过对浙江大学112名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和4位网络舆情工作者的访谈,简要叙述了新兴互联网技术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影响,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现状分析 特点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14-02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建立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这标志着党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1]。虽然我国舆情的思想和制度的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理论上真正对舆情的研究却始于2003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面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很多预警判别处理机制亟待健全。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情活跃,网民数目猛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的第34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占比30.7%,同年龄段的比较中,大学生上网比例高居各年龄段之首[2],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块阵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3]。

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涵义及意义

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指在高校中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4]。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即学校主动地收集师生网络舆情和思想动态,进而分析利用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了收集、整理、分析、预警、报送、反馈、引导和处理等环节,属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媒体,信息交互的平台,成了公民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该次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网络讨论的学生人数比例占92.3%,其中经常参与网络讨论和热衷讨论的学生人数比例高达23.5%。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反映师生意愿,服务学校大局和决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好此项工作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下正在开展的建设和谐校园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调查基本情况

考虑到不同学科背景研究生的差异,采取分类分层抽样的形式,对浙江大学工、理、人文、社科、农、医的学生,通过所在院系的研究生科或者研究生辅导员,采用电子版或用纸质版随机发放,回收有效问卷共112份。问卷调查于为2011年5月进行。数据收集后,采用SPSS软件处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3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3.1 内容的多元性和相对确定性

目前,网络舆论已成为党和政府倾听民声、体察社情、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在高等学校,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也选择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每个网民的生活境况、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教育程度等不经相同,这也造成了其所关注的问题千差万别,因此,高校网络舆情从内容上呈现多元且分散的特点。但是由于高校相对社会的一定独立性和封闭性,加之,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的情况的相对相似性,关注问题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又呈现这一定的相对确定性。通过调研访谈发现,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1 社会稳定类

高校在社会中相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大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终究不能摆脱社会生活对其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高校中自然有所映射,同时高校校园事件也会波及整个社会。事实上,高校一直是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晴雨表。

3.1.2 校园生活安全类

这类问题主要是指涉及高校师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意外事故、意外伤害事件等,如:食堂卫生安全、火灾、中毒、集体活动踩踏、校园内重大交通事故、师生非正常失踪、死亡等重大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其他事件。近年来,发生的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程春明被杀案、北京大学大学生被杀案、马加爵事件等,无不成为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热点。

3.1.3 高校师生维权类

随着公民个人权益观念的深入人心,高校师生维权的观念日趋成熟,许多师生在权益受到侵害,到有关部门投诉无果后,选择了网络维权。将自己权益受侵害和维权的经历晒之于网络,借此一起网友的共鸣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网络已经成为了高校师生维权的一个重要平台。例如:近期各高校频发的学生抗议食堂无理涨价、教师待遇问题、学术成果抄袭等。

3.1.4 高校管理类

网络已经成为了学校各个部门发布信息公告,收集师生对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校建设、机制改革、学科发展、考试、住房、福利、工资等意见建议的主要平台。同时在网上,高校师生会对学校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管理工作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网络已经成了师生员工民主参与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例如:厦门大学修建高尔夫球场事件、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学术抄袭事件、清华大学取消博导事件等在校园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热度。

3.1.5 其他

开放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任何人在网络平台上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的观点和看法,其内容纷繁冗杂,高校网络中也存在以上现象。在高校网络中经常会出现色情、暴力、迷信等相关信息,如何预防处理这些信息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重要的一块内容。

除此之外,高校网络平台中最常见的则是学习、情感、思想、学术、生活体会等方面的舆论内容。

3.2 形成过程的迅捷性

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迅捷性,一方面是由校园网络议题内容的普遍性和发表的时间等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兴互联网技术,比如:手机上网、微博等的兴起。

3.2.1 内容的普遍性

现今,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匿名性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思想、感想、体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些涉及到具有大学生普遍性特点的议题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很快就能吸引很多大学生的关注。

3.2.2 网络群体认同感

在BBS、QQ等各种网络社区成为了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载体,而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正是这类社区性网站聚集社区网民的重要纽带。于此同时,这些网络社区逐渐高度细分,论坛都会按照一定的类型安排板块,这些板块便于网民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浙江大学cc98论坛,版面已有413个,其细化程度可见一般,这样一来,经常出现在同一网络社区或同一板块的人通常对某一类问题具有比较高的关注度。

3.2.3 手机上网的普及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的第34次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的增加2699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2]。在高校中,手机上网比率相对更高,手机上网的普及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过程更加迅捷,难以掌控。

3.2.4 微博、微信、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时间往往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以往,一些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经广播、电视、纸质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的报道以后,往往要经过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得到读者、观众的反馈,而且反馈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尤其是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使一些事件发生以后,短期内就会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网民在第一时间就会对事件做出反馈,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使网络舆情的形成与表达更加快捷化,更可能迅速转化为强大的公共舆论[5]。

3.3 影响的广泛性

互联网的特性,使舆情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扩散面更宽、影响更广泛。在传播方式、速度、范围上,互联网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迅速地把网络信息传遍世界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和任何使用网络的人[6]。同时,由于高校学生的相对集中性,学生网民交流机会多,校内网络平台的相对单一性,线下线上的影响相互作用,很多舆论在线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至线下,因此,使得高校舆情信息在校园中的影响更加广泛。

3.4 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的局限,高校中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其心智不够成熟的一面,这点在互联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有思维活跃、敏感性强、理想性高的积极的特点,也具有情绪化和感性化、未必能够理性客观地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消极的特点。因而,他们往往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走极端,容易将社会的复杂性简单化。他们在互联网上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论坛讨论或以跟帖方式发表言论的,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见,但是表达的内容中通常并存在不区分事实和意见,不区分意见和情绪,同时容易出现一些言辞激烈、甚至接近谩骂的内容的问题。因此,高校网络舆论经常会出现非理性的特征,这些非理性的讨论往往不利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导致事态的扩大化严重化。

4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现状

现今,大多高校都对高校网络舆情采取了多种的应对措施,以最大化的利用网络舆情带来的信息,并尽可能的化解网络舆情可能引发的公共危机。但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促进了高校网络舆情多变的发展态势,面对新的态势,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线上工作不足:内心怕网络、主观躲网络,“不怕通报,就怕网报”。一旦出“负面情况”避之不及,不是下达“封口令”就是摆起“鸿门宴”,以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长期以来,在校内网络尤其是BBS论坛中,各级部门以明确的身份介入其中的少之又少,很多网络舆情发生后,高校只是在网络下进行调查、解释工作,不仅延缓了事情的解决,还有可能诱发进一步的网络舆情。

(2)反应不够充分:面对网民的疑问敷衍塞责,虽有所回应,但犹抱琵琶半遮面,三言两语,闪烁其词,因此,降低了主管部门的公信度,为日后的网络管理和舆情疏导工作埋下了祸根。

(3)工作过于被动,缺乏主动性:目前,各高校网络舆情监督、管控主要是通过技术监管、实名认证、IP管理、删除帖子等手段,往往是出现了不良信息之后,而被动地采取有关工作,工作缺乏主动性。忽视了网络也可以作为我们主动工作的平台,忽视了去培养一批我们自己的“舆论领袖”,忽视了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话语在舆论事件的过程中去影响周边人的意见和选择[7]。

(4)缺乏信息反馈:目前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者大多充当“信息救火队员”的角色,监控校内网络相关舆论,发现不良信息,向有关部门汇报相关情况。至于,问题的解决情况,解决与否,则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在工作中缺乏基本的信息反馈。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应该是校园网民和有关主管部门之间双向的沟通渠道,而不是单向信息的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需要创新。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特点,坚持巩固大众传媒和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宣传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以网络文化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定[EB/OL].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

[2] 2014年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4Gq_CAbw1zJXvRubDcEukIDhOykonLV75kqdfYNOrcYxq8ODZZSmXl3_HIrlqgzSOAjZtNYnX_zeS6Kr5_L68yTZseiPmAg5xK5U3T1Pt3.

[3] 刘保位.中国共产党社会舆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4]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 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71-73.

[6] 魏伦.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J].科教致富向导,2013(4):66-67.

[7] 吕守涛.网络迅猛发展态势下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179-180.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现状分析特点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基于IPv6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探析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