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股灾期间的救市宣传报道研究
2015-11-05李师荀
李师荀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024)
2015年6月12日,以证监会要求清理场外配资为导火索,中国股市出现非正常调整势头。15日以后强烈震荡,短短17个交易日内沪指暴跌32.11%。6月26日两市逾2000只股票跌停,创业板更是创下自成立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被网民称为“股灾日”。一时之间舆论哗然、谣言四起:不法机构恶意做空中国股市的报道不绝于耳;境外势力操纵股市洗劫中国股民,妄图让中国经济倒退10年的言论在坊间盛传;各种专家声称“牛市结束,熊市到来”……各种渠道集中爆发的信息真假难辨,不断刺激着损失惨重的股民心理防线,加剧了后续恐慌性抛售,股市进一步巨幅动荡,威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27日以后,证监会、央行等监管层不断推出救市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向大众释放利好消息。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主流媒体较为积极地配合国家的救市宣传,以缓和股民恐慌情绪,引领正常的市场心态。截至7月8日,两市最后一次大跌后基本探底,翌日起连续4天涨停,股市逐步进入稳健调整阶段。回顾本次股灾期间《人民日报》救市宣传报道特点,将对日后同类事件的新闻策划有所裨益。
一、《人民日报》的报道特点
百度指数显示6月15日至25日,“股灾”指数平稳且搜索量较低,为股灾萌芽期;6月26日至7月8日“股灾”指数大幅提高且起伏较大,为股灾爆发期;7月9日以后“股灾”指数大幅下降且趋于平稳,为股灾消退期。
(一)股灾萌芽期
2015年可谓中国的炒股年,全民跟风入市炒股。但大多数散户既缺乏专业炒股知识,又没有内幕信息,他们靠什么炒股?当然是风向标媒体,而《人民日报》自然是不二选择,其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能令千万股民相机而动。然而,6月15日股市已显露“股灾”苗头,但《人民日报》未能重视,此后整个股灾萌芽期都对股市暴跌只字不提,白白错过了救市黄金72小时。
(二)股灾爆发期
该时期《人民日报》刊发了13篇相关报道:9篇消息、1篇通讯、1篇评论和2篇其他。内容多为股灾日后监管层推出的救市措施,如“央行降息降准”、“养老金入市”、“减少新股发行”等。《人民日报》的这些报道,虽然坊间心知肚明是为稳定人心所做的宣传,但《人民日报》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尤其是7月之前的新闻,虽报道了具体救市措施,但却不提此事对股市的影响,仍在用“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类戴高帽式言论,未能展示出国家救市的坚定决心。仅有的一篇言论虽然写得甚好,但终究势单力薄,对舆论引导收效甚微。
(三)股灾消退期
7月9日《人民日报》连发9篇文章多方报道了中证金、央行、央企、汇金等股市各界紧跟监管层领导,强势支援“国家队”救市的消息。当日股指低开高走,涨幅5.76%。7月10日,《人民日报》又连发5篇报道,紧密配合监管层释放的利好,做了较强势的宣传报道,当日沪指上涨4.54%。之后的周六和周一,《人民日报》各发1文,7月13日沪指上涨2.39%。14日、15日《人民日报》未发救市的相关报道,沪指小幅回调两日。连续多日《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量和沪指涨幅呈正相关,看似巧合,实则表明《人民日报》的强力救市宣传确实能有效引导舆论,对稳定股市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分析与总结
民众利益无小事,此次股灾与多少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南京大学在股灾期间做的民意调查显示,近30%的被访者炒股,“如果按核心家庭1∶3的人口比,与股市相关人群将达到九成以上,而且交叉分析显示上海、深圳两地居民的炒股比例均超过了40%”。[1]另外,本次股灾跌幅之大、之快实属罕见,如果任由其发展让牛市转为熊市,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使股市重新回归理性轨道,已成为当前市场发展的迫切任务。因此,本次股灾绝对是相当重要的大事件。《人民日报》作为党媒的最高代表之一,为政府部门代言,配合监管层进行宣传报道责无旁贷。然而其7月8日及之前的报道不仅未能抓住最佳报道时机,报道力度也很小,未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救市”的相关议程设置正确地宣传政策,未能有效引导舆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且自始至终未提及“股灾”二字,“救市”一词也仅出现在一篇引用市场人士意见的文章中,表明其未能与社会舆论进行有效对话,回避了当下热词。
总结《人民日报》的经验,像股灾这样的重大事件一旦发生,股民的恐慌情绪犹如洪水决堤,媒体若想靠宣传报道堵住恐慌缺口,相关议程设置必须及时、果断、高强度且高频,否则隔三岔五地往缺口处扔“泥包”,势必会被“洪水”顷刻冲走,无甚效果。
[1]闵学勤,等.股市风潮(二)·八城市社会心态报告[DB/OL]. http://js.people.com.cn/n/2015/0716/c360300-25602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