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文化冲突调查分析*

2015-11-05邱家洪

关键词:文化冲突市民农民工

邱家洪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重庆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文化冲突调查分析*

邱家洪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从2010年8月起,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预计10年实现重庆1 00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不仅是空间上的流动,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移民”。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群体接触、碰撞,必然会引起自身的不适应和彼此的不认同,甚至引发外在的激烈冲突。这种文化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尽管具有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群体进步以及充当“社会安全阀”等正功能,但它破坏社会秩序、伤害群体心理等负功能,弱化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严重妨碍了城市精神的培养。对此,必须统筹规划、多方努力、协同推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重庆农民工;城市融入;文化冲突;调查分析

一、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概要

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要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必须率先深化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稳步实现大批农民工转户进城,全面融入城市社会。从2010年8月起,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此次户籍改革将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突破口,两年内解决338万人的城市户籍问题,未来10年有望推动1 000万农民变市民,这将成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探索。

四年来,重庆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显著,符合预期。据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底,重庆农民工户改累计转户达到409.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63%。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根据重庆的户改设计,农民转户后,可在三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同时能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福利。这种做法被重庆市长黄奇帆形象地比喻为保留转户农民的“三件衣服”,再为他们穿上“五件衣服”。

实践证明,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破解了历史遗留难题,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也以更大的力度促进了农民工融入城市。为了了解户籍制度改革后重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情况,本课题组着重从文化融入层面进行了调查。课题组成员深入社区、单位、工地、社团以及街道,分别针对城市市民(调查1)和农民工(调查2)发放了调查问卷40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近40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5%,调查结果如下。

(一)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总体印象大为提升,但仍存在偏见

我国农民工的称谓,经历了从“盲流”、“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到“打工仔”、“打工妹”、“农民工”,再到“新市民”的过程,这反映了社会对农民工群体态度的变化。随着农民工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也越来越得到城市市民的尊重和接纳。从“您对农民工的印象是?”的调查来看(见表1),有90.9%的市民对农民工的印象和评价是好的。但不可否认,在部分城市市民眼中,农民工的传统印象依然难改。

表1 您对农民工的印象是?(调查1-t3)

(二)农民工社会交往的渠道单一,与城市市民交往程度不深

从“您和城市居民有过较深入的接触吗?你愿意跟他们进行较深入的接触吗?”的调查来看,有89.0%的农民工愿意与城市市民接触交往,有57.1%的农民工曾与城市市民有过较为深入的接触。但从“您和城镇居民社会交往的情况是?”的调查来看(见表2),结识聊天的比例只占30.9%,而情感交流仅为6.3%。再从对城市市民的相同调查来看,结识聊天的比例为20.3%,情感交流为7.6%。这表明,尽管农民工扩大社交、融入城市的意愿比较强烈,但交往的主要对象还是老乡、朋友、亲戚和同事,缺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

表2 您和城镇居民社会交往的情况是?(调查2-t2)

(三)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得到广泛认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主体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您认为农民工对您所在的城镇建设和发展起的作用怎样?”的调查来看(见表3),有近70%的城市市民充分肯定了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在被问到“您觉得您所在的城镇应该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吗?”时,有91.9%的市民认为应该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市民同等或接近的社会保障,而农民工认为应该享受这一待遇的人数比率高达95.3%。

表3 您认为农民工对您所在的城镇建设和发展起的作用怎样?(调查1-t5)

(四)城市社会接纳农民工意愿增强,但农民工仍缺乏归属感

从“您是否觉得应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融入您所在的城镇?”的调查来看,有10.7%的市民选择了“应该接纳更多”,86.3%的市民选择了“适当接纳”。从“您认为农民工给您造成的影响是?”的调查来看,88.3%的市民认为没有多大影响,甚至有助于文化交流。这表明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在弱化。尽管如此,从“您工作、生活在城镇社会之中有归属感、幸福感吗?”的调查来看(见表4),仍然有84.3%的农民工认为缺乏或没有城市归属感、幸福感。

表4 您工作、生活在城镇社会之中有归属感、幸福感吗?(调查2-t8)

(五)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文化自觉意识还比较弱

近年来,农民工文化工作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关心和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但满足农民工文化需求、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旧比较匮乏。从“您工作、劳动之余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是?”的调查来看(见表5),有26.7%的农民工在工作之余选择“看电视、做家务”,29.3%的农民工选择“喝酒打牌”。这种状况不仅有碍于农民工提高素质、融入城市,而且降低了农民工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表5 您工作、劳动之余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是?(调查2-t1)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及原因

农民工离开乡村进入城镇,离开农业产业进入工业产业和服务行业,不仅是空间上的流动,更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移民”,是农民工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过程。以文化方式塑造公共平台,以文化活动消弭社会隔阂,促进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公共精神的成长,正是文化的力量之所在。毫无疑问,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桥梁,以文化融入促社会融入是农民工真正走进城市的落脚点。

(一)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价值冲突

文化具有精神、实物、实践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一定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内在根据和尺度,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价值标准和价值理想的综合体系。人的幸福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等都表现为具体的价值观。“从微观角度看,价值观是一个人生存的信念系统,是人生观的核心部分,在人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一个无形而有力的世界。从宏观角度看,价值观是一定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该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1]

我们所处的时代,既是一个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生活大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其思想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冲突集中表现为价值观的冲突。

农民工群体是处于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间的边缘群体,身份上“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双重性质,使得他们既保留了农民身上的一些质朴的品质,又感染了城市文化的气息。这也就决定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价值观既有积极向上、追求高品位的一面,也有因传统文化糟粕和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而表现出庸俗甚至堕落的一面,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更为明显。在现实中,农民工与市民长期共处于城市社会,在就业、居住、交通、消费、文化等领域进行越来越广泛、深层次的互动交往,彼此因为价值观不同就会引发各种摩擦、冲突。

(二)文化差异导致多重文化冲突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公共政策,将城乡分割成为利益和文化相对封闭的两大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城乡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然不会普遍发生[2]。而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松动,特别是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民工转户进城,具有不同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群体接触、碰撞,必然会引起自身的不适应和彼此的不认同,甚至引发外在的摩擦或暴力攻击,这就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主要是由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导致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差异及冲突。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城市市民不愿意干的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也远不如城市市民。在服饰、饮食以及使用的电器、家具、通讯产品等方面,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也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容易让农民工产生自卑、羡慕或者嫉妒等复杂心理,也使城市市民有了城市中心主义的心理优越感,或者在潜意识中鄙视外来农民工。

二是制度层面的文化差异及冲突。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从总体上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分离开来,确立起约束两者不同的制度体系。因此,农民一旦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自然也就无法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既有体制所规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待遇。在这种制度排斥情景下,农民工的失落、不满、抗争也就不可避免,而在市民看来,农民工的到来,导致了竞争加剧、城市拥挤、治安恶化等问题,进而对农民工产生反感与排斥。

三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差异及冲突。农民工基于乡村文化的特殊背景,其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与原有市民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分歧、碰撞以及冲突。不仅如此,农民工所处的排斥情景和社会环境,使其自身心理也容易产生矛盾冲突: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与自卑、悲观心理之间的冲突;城市建设者的成就感与分配上的被剥夺感的冲突;渴望交流并获得应有尊重的心理与孤独、压抑心理之间的冲突。

四是行为层面的文化差异及冲突。农民工尽管身处城市主流文化之中,但与农业文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留着浓厚的乡土传统,使得他们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社会交往、消费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尤其是农民工一时难以改掉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语言粗俗、围观寻衅、衣冠不整等,容易引起城市居民的厌恶和歧视,这也是许多农民工难以交到城市朋友的重要原因。

三、农民工城市融入中文化冲突的影响与对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 894万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2 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冲突,不仅影响农民工群体自身,而且还会影响城乡统筹的进展、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负面影响不妨概括为四个具体方面:首先,形成文化隔阂。面对来自城市社会的身份歧视和文化排斥,农民工不得不寻求自我共同体的认同,形成以“城中村”为代表的亚文化群体。这种被称为“城市文化的沙漠地带”或“封闭的文化孤岛”现象的存在,将农民工自身的农村文化固守下去,并在其心理上逐渐产生对城市文化的抵触。其次,降低城市认同。农民工怀揣梦想,渴望真正融入城市,却又因为隔膜和歧视不能被城市所接纳,处于“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在其心理上会产生失落感和孤立感,进而对城市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再次,引发社会冲突。歧视是最能扭曲弱者心灵的东西。城市的白眼和不公容易扭曲农民工谦卑平和的心态,甚至产生报复心理,导致他们从最初的逆来顺受到抱怨,再到暴力反抗,诸如挑衅、斗殴、罢工、怠工、违法犯罪等。最后,弱化城市凝聚力。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以及社会冲突,尽管具有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群体进步以及充当“社会安全阀”等正功能,但它破坏社会秩序、伤害群体心理等负功能,严重妨碍了城市精神的培养,弱化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能幻想通过实施单一的举措而凑效,也不能指望只靠政府的努力就迎刃而解,而是要统筹规划、多方努力、协同推进,使尊重农民工、公平对待农民工、让农民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马克思曾指出:“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就要跟着改变了。”[3]在“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传统体制下,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不仅阻碍了城乡的互动交流,而且衍生出城乡人口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自我定位上的差别,为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身份歧视和文化排斥埋下了伏笔。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

二是塑造农民工文化价值观,提升其文化自觉。文化的差异,关键在于文化的价值观不同。文化冲突,也主要是价值观的冲突。高度重视对农民工文化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不仅是实现农民工文化融入的落脚点,而且对提升农民工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习惯、消弭与城市居民的隔阂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要开展对农民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农民工树立文化价值观提供正确导向;要建立健全农民工文化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城市融入能力;社区和公共服务部门要切实为农民工排忧解难,主动与其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提升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是调整完善公共政策,平等保障农民工权益。文化的冲突不仅仅是文化上的差异,也源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上的不平等。调整和完善公共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权益,才能提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增强其文化自信[4]。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完善和落实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政策;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逐步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加强农民工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四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新旧市民的交流。城市社区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平台。社区要以常住人口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规模、特点和文化需求,规划建设和优化配

置社区文化设施和服务,构建以社区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社区文体活动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吸引农民工参与各种社区文体组织和文体活动,改变农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闭性,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通过举办邻里节、社区运动会、社区“跳蚤市场”、邻里聚餐会等睦邻活动,加强本地居民与农民工的接触、交流和沟通,促进新老居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生活交融。五是切实搞好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舆论宣传。过去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喜欢把农民工描写成穿着土气、言语粗俗、行为不合时宜、思想保守的“乡下人”,把城市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统统归罪于农民工。这种负面信息的过多渲染,强化了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也损害了农民工的形象与声誉,加重了农民工的文化自卑感和心理落差。今后,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应对农民工的存在价值、城市贡献等进行积极、正面、客观、公正的报道,倡导换位思考、相互尊重、彼此宽容、和谐相处,营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良好舆论氛围。

[1] 杨学功.当前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

[2] 吴如彬.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城市不融入”探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7-12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7.

[4] 王欢,叶柯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7-140.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in the Process of the M igrant W orkers into Chongqing City

QIU Jiaho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From August 2010 onwards,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Chongqing was officially implemented within the city,is expected to transfer 10 million farmers to workers in Chongqing.Migrantworkers transferring into the city society not only is the flow in space as well as themodern sense of“cultural immigrants”.In this process,the different cultural psychology,values and behaviors of the group’s contact,collision will inevitably cause the migrant workers not adapted,and even lead to fierce external conflict.The cultural conflict and the consequent social conflict,although with the promo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e group and act as“social safety valve”and other functions,but it destroys social order,negative injury group psychological function,weakening the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of the city,a serious impediment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ity.Therefore,wemust co-ordinate the planning,various efforts to promote collaboration,make respect for migrant workers,the fair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formigrantworkers to share the frui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onscious ac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migrantworkers in Chongqing;city integration;cultural conflic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D668

A

1673-8268(2015)04-0105-05

10.3969/j.issn.1673-8268.2015.04.018

(编辑:蔡秀娟)

2015-02-12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重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冲突与调适研究(13SKG07)

邱家洪(1966-),男,四川自贡人,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市民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