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替传译中省略现象研究

2015-11-05

关键词:策略性源语译员

蔡 彦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安徽 马鞍山243031)

交替传译活动是一项特殊的语言处理活动,相较于笔译,口译工作具有高强度、高压力、瞬时性的特点。交替传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译员必须要处于良好的保持和处理信息的状态。我们在对比源语和目标语时发现信息省略现象发生的频率极高。对这些省略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能够成为解决口译中存在的问题的很好的切入点。

一、理论背景

从认知负荷模型[1]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译员的工作表现。这些因素被概括为;源语中复杂的句子结构,生僻用字、非母语语音语调等。[2-4]认知负荷模型将口译处理目标划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听取源语、产出目标语、信息记忆处理、信息协调处理,口译过程中出现问题是由于某一项处理目标消耗了译员过多的认知资源。[5]支持该解释成立的一个关键根据是Gile所提出的“走钢丝假设”(Tightrope Hypothesis)。[6]译员要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必须要做到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目标上,稍有偏差就会产生错误,导致错译漏译现象发生。

认知负荷模式和“走钢丝假设”,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解释错误产生的原因。但是从另一面来说这两项理论工具都没有办法很好地解释策略性省略的现象,因为两者都没有考虑语境部分,将省略和漏译归为同类,认为所有的省略都是意义和信息的丢失。[7]巴黎释义派理论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由法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及其同行和学生共同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又称交际与释意理论。该理论认为译员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完成交际任务,即通过传递实质的核心的信息来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语言表达能够脱离源语的语言形式去翻译篇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语言形式,是传达信息而不是翻译语言。译者必须借助自己的语言知识及语言外知识来理解原文的交际意义,使信息从显性层面转换到隐性层面。

认知理论和释意学派理论各有长短可以互补,但是目前没有任何研究工具能够客观地记录认知记忆在口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省略研究可以说是研究口译情景中存在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或者是一个切入点。[8]笔者以汉英交替传译为实验手段,以认知负荷模型和释意理论为依据对翻译中出现的省略现象进行识别、归类、描述、统计和分析,结合对译员的访谈讨论省略现象的产生与认知记忆的关系,研究省略现象在口译语篇中分布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及研究语料处理

(一)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1)交替传译过程中有哪些原因造成省略现象的出现?有哪些不同性质的省略现象?(2)省略现象在口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分布呈现怎样的特征以及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对象

选用南京大学2010级翻译硕士口译方向的10名学员的四十分钟口译材料作为语料进行分析研究。

(三)研究语料处理

在交替传译模拟录音中获得大量的原始录音资料后,进行认真的转写与整理。在转写英文稿时,将模拟会议发言人的每个停顿作为一个意群,将原文及相应的译文切分为若干个段落,在每个句子前标明原文(句段1或2)等字样。为了使口译录音材料更具有代表性,对原始录音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选取省略现象较为集中的几个完整的口译语篇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口译的录音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并转写成文稿。在完成文稿转写之后,笔者对10篇语篇中出现的省略现象进行定位标记。

三、省略现象的原因分析

省略现象产生的原因究竟是策略的运用还是认知局限,笔者主要采用事后回想的方式TAP[9]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第一步:译员访谈

在完成文字稿转写和标记后及时对译员进行访谈,要求译员根据标注的文字稿和录音材料回忆口译过程中的场景对省略现象出现的原因。

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之后发现,省略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非策略性(制约性)省略,策略性省略。制约性省略主要可以分为记忆负荷原因和知识欠缺原因,这两种原因在译员的回答中占了近半数。除了这两大类原因以外,还存在第三大类的现象即原因不明的省略。

笔者根据省略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将省略现象归纳和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背景知识缺乏。由于译员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无法充分地理解和获取源语的信息,造成无法完成听力任务的障碍,译员丢失部分信息。

二是记忆负荷。在口译的过程中,随着语篇的发展,译员的记忆负荷会不断加重,当这种负担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四个方面资源调配的失衡,译员就必须做出制约性地省略相关信息的选择。

三是口译策略原因导致的省略。指译员为了达到译文更流畅、更加符合目标语的习惯去除无关紧要的枝节信息,保留核心信息,作出进行省略的选择。

第二步:文本分析

笔者在通过访谈方式完成不同性质的省略现象分类之后,以Gile认知负荷模型及释义派口译理论的框架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对省略现象的性质进行界定。

一是完全省略。完全省略是指在交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信息被完全省略了。而这部分信息被省略的具体原因很难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大部分情况下人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译员认知负荷的加重或者认知的局限性导致这部分信息的丢失,而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例如,重复性的完全省略不但不会丢失信息反而使语言更流畅。

例:企业家信心的回落终究会导致企业投资下降。最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弱的一驾,国内消费依旧疲软。

Lastly,as one of the(as one of the)weakest driver of the economic growth,er,our domestic(domestic)consumption is still not as strong as we thought.

分析这段译文,源语中的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弱的一驾,“三驾马车”根据下上文是暗喻手法,意指“三个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信息点并没有体现出来。在访谈中译员表示此处,不存在认知局限,主要是因为是篇尾,有疲惫状态加上松懈的心理,所以造成重要信息点的漏译。

笔者参考译文Lastly,as one of the weakest one of the three factors that are key to the economic growth,er,our domestic(domestic)consumption is still not as strong as we thought.

笔者在修改译文的时候考虑到要将“三驾”的喻义传递给听众,采取了显化增补的方式,做了一定增译,这样可以帮助听众更加准确的理解“三驾”的含义。

二是归纳省略。归纳省略是指译员在交传的过程中对源语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归纳省略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释意派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归纳省略出现的策略性因素,译员能够通过领会源语的核心信息,对源语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递。

四、省略现象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分析

为了研究省略现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分布情况,笔者在整理转写稿时,按照语篇发展的内在逻辑将每个独立的整体语篇分为开始、开篇、中篇、尾篇4个部分。笔者在对10篇文稿中的省略现象在通过访谈和分本分析所进行的性质和原因进行分类之后,依照上述的标准对语篇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性质、不同原因的省略现象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省略现象篇中动态分布统计表

在语篇发展的不同阶段,省略现象出现的原因的构成各不相同。开始阶段,省略现象只有一个原因-口译策略,其他原因导致的省略现象均未出现。在语篇发展的开篇阶段,不同原因导致的省略现象均开始增多,其中策略性省略增加的幅度最大。在中篇阶段,策略性省略的现象持续增加,而记忆负荷性的省略则开始呈现减少的趋势。在尾篇阶段,主要是知识欠缺原因造成的省略,策略性和记忆负荷原因造成的省略反而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五、结论

从上述的研究和数据中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省略尤其是完全省略的发生是因为译员受到认知记忆能力较差或是知识欠缺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作出的制约性的选择,但是通过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开始阶段译员的认知资源分配处在相对被动的阶段,策略性省略出现的较少。在开篇和中篇阶段,译员的认知资源分配处于最佳状态,此时的省略大多为译员充分理解源语信息的情况下将一部分信息完全省略,此种省略不但不会影响译文的表达反而会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在结尾阶段,译员的认知负荷逐渐加大,制约性的省略现象次数增多。

[1]Gile,D..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 TranslatorTraining:RevisedEdi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2009.

[2]Daro,V.,Fabbro,F.,Lamber,S..Conscious Monitoring of Attention Dur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J].Interpreting,1996(1):101-124.

[3]De Groot,A.M.B..Comprehension During Interpreting:What Do Interpreters Know That Bilinguals Don’t?[C].//S.Lambert & B.Moser- Mercer (eds.).Bridgingthe Gap:EmpiricalResearchin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4]Kurz,I..The Impact of Non-Native English on Students Interpreting Performance[C]//G.Hansen,A.Chesterman,H.Gerzymisch-Arbogast(eds.).EffortsandModelsin InterpretingandTranslationResearch:ATributetoDaniel Gil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8:179.

[5]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6]Gile,D..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J].Hermes,1999(23):153-172

[7]张其帆.汉英同传中删减与增译现象的案例分析[J].中国翻译,2011(6):42-46.

[8]张威.口译认知加工分析:认知记忆在同声传译实践中的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53-61.

[9]Gumul,E..Explic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Strategy or a By-Product of Language Mediation?[J].Across LanguageandCultures,2006(2):171-190.

猜你喜欢

策略性源语译员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策略性指导精致文笔
小学语文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