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纪实
2015-11-04于东
于东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崛、帝、范、巡、嚷、惩”等8个生字,在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中华不振”等词语的过程中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带给少年周恩来的心灵触动,学习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预测的方法。
3.合作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在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的过程中,学习通过角色转换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带给少年周恩来的心灵触动,学习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预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合作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在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的过程中,学习通过角色转换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解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盛、繁荣”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那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为中华的兴盛而读书。
生:为中华的繁荣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分享收获
师:老师请同学们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你对文章都有了哪些了解。
生:本课讲的是周总理在少年时代时,魏校长问大家为何而读书,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志者事竟成,最后周恩来当上了总理。
师:他说出了这篇文章所讲的这件事发生在周恩来的少年时期,而且还把这个情节放到周恩来的一生中去谈。(板书:少年周恩来。)
生:周恩来和一个要好的伙伴闯进了外国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受人欺凌。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些了解。下面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三、逐段读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阅读第1自然段。
(1)指导朗读时,注意断句、重音,理解句子的含义。
生读第一自然段,读到“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时,不通顺。
师:这句话不大好读,“在华”就是“在中华”,所以要把它连起来,“争夺的焦点”注意停顿。自己在下面试着读一读,注意停顿,注意句子的重音。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稍快。)
师:好,读得很准,但注意不要读那么快,把每处重音咬准了。(师再次范读。)
(生再读。)
师:好极了,一起读这句话。
师:好,把这个自然段读完。(指最开始读这段的同学)他非常努力地在下面反复去读,这种学习态度非常好。
师:句子读得很准确,但注意这句话,“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强调的是“繁华、热闹的地方”。读句子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师:我相信当你第一次读书,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都会想到些什么。你的脑袋里会自然而然地冒出些什么问题来?
生:我想到了为什么伯父不让到那个地方去玩,那儿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生:帝国主义列强是指什么?
生:为什么当时的东北会被列强争夺?
生:那么热闹的地方,为什么伯父不让我去呢?
2.阅读第2~6自然段。
(1)指导朗读,体会人物对话时的语气。
师:对呀,我们读书的时候,每读一段就会产生一些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就会吸引着我们,促使我们继续往下读。来,接着读伯父和周恩来的这段对话。
生读。
师:体会这个感叹句的语气,再读。
师:读得很准确,谁还愿意再来读读伯父和周恩来的这段对话?不但把音读准了,还要体会人物对话时的那样一种语气。
生读。
师:是没处/说理去,还是没处说理/去。哦,没有地方说理去,要注意重音。
生读。
师:你们看,同样是感叹号,“没处说理去”和“中华不振啊”,他读出了区别。中华不振啊!我们可以体会到是伯父——叹了口气,无奈的语气。我们合作着再来读读这部分。男同学读伯父的话,女同学读周恩来的话,我们这回不读提示语好吗?我给大家起个头。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生分角色读。
师:你们在思考,少年周恩来也在思考。他在想什么呢?谁接着来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周恩来经常想什么?注意周恩来想的是什么,读的时候要注意哪几个词。
生读。
师:听出来他在强调哪个词了吗?“中国的土地”“中国人”“中国的土地”……是不是这样?再读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你在强调什么。
生读。
师:为什么——
生:中国人不能去那儿?
师:把那个“中国”再强调一下,注意这个重音,为什么——
生:中国人。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生:中国人不能去那儿。
师:而——endprint
生: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个地方。
师:这不是——
生:中国的土地吗?
师:谁再读?
一生读。
师:好,一起来读读。
(2)交流新的疑问。
师:刚才我们说,一个好的阅读者,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不时地追问自己。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生:那个地方那么繁华热闹,为什么中华还不振呢?
师:多好,还有吗?
生:中华怎么不振啊?
生:外国租界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那里没有警察吗?怎么没有地方说理呢?
师:是呀,没有人管吗?
生:从哪儿体现出中华不振呢?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善于思考。(板书:中华不振。)
师: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谁来接着读?
3.阅读第7自然段。
(1)指导朗读。
生读第7段。
师:打断你一下啊。刚才这一句话里面,他一个音读得很准,是——背着大伯,也就是——
生:不想让大伯知道。
师:不让大伯知道,瞒着大伯是不是?可我觉着要想把这句话读好,还有一个字得把它突出出来。再读读。
生:“闯”字。
师:好极了,谁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另一生读。
(2)交流新的疑问。
师:读到这儿,又有没有什么新的问题?
生:那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国人呢?
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巡警还没处说理呢?
生:那些巡警为什么在那耀武扬威的呢?
师:谁给他们撑腰啊,他们为什么要耀武扬威的呢?
生:这是中国的土地,凭什么租给外国人呢?
生:为什么租界以内灯红酒绿,租界以外很一般呢?
师:你怎么知道租界以外就不是这个样子呢?
生:大不相同。
师:哦,因为大不相同,她抓住这一点,想到了租界地以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是不是?租界里面是——
生: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师:那外面和它大不相同,就可能是——
生:冷清。
师:这里面人很多,外面可能——
生:人很少。
师:哦,这里面是灯红酒绿,外面呢?
生:一片灰白的,很荒凉的感觉。
师:哦,灰暗,冷冷清清,为什么呢?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呀,是不是?那么谁,针对这个“闯”字有疑问呢?
生:他为什么闯进外国租界啊,他可以大大方方地走进去啊?
师:怎么能大大方方走进去呢?
生:因为那是中国的土地啊!
师:中国的土地啊,为什么还要闯呢?
生:为什么背着大伯呢?
其他生回答:因为不让他去啊!
4.阅读第8自然段。
(1)指导朗读,注意易错字音。
师:联系上文。 又有了这么多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同时,隐隐约约的,有没有一点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再接着往下读读课文。
生读句子。 巡警局门前围了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站在一旁。
师:这一句话看来不大好读,生字比较多,是不是?这样的地方要反复读,把它读准了,读好了!自己在下面读一读,注意“吵嚷”,注意“衣衫褴褛”。
师:好,谁再来读读前面这两句话,注意读准了?
生读。
师:你看,他这回读比刚才读又有进步了,他知道读出重音来了。好,谁再读?
一生读。
师:看,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生: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正当周恩来——
生读。
师:要把句子当中的这些词语,关键的词语,用你的语气把它表现出来。
师范读,指名读。
师:这句话读得真准,谁知……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读四声。我们来读读这句话:谁知中国巡警,读——
生读句子。
师:不但不惩处,惩处,读这个词,再读这句话。
师:好极了,你再读读。 反而把她——
生:训斥了一通。
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
生:谁又敢怎么样呢?
(2)学生批注,交流感受。
师:又读了这一部分。我现在不想问你有什么问题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到这儿,有什么样的感受啊?是文章中的哪句话,哪里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默默地再来读读这个部分。默默地读,这会儿可以拿笔画一画了。
师:好,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的心里很生气,我真想把洋人赶出我们中国去。
师:这是感受!还有吗?
生:我和他的感受差不多,我感受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
师:为什么呢?
生:本来这里是中国的土地,但洋人在这里,却把这个妇女惩处了一顿,我心里感到很悲哀。endprint
师:作为中国人,感到一种悲哀。有不一样的感受,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洋人把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而巡警还不管这件事。
师:有对巡警的不满了。你再说!
生:我们中国人深受外国人欺凌,我们要振兴,我们要崛起,我们要把外国人赶出中国。
师:这是感想。
生:巡警也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替中国人撑腰,反而替洋人撑腰?
师:这个问题再一次困扰着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为中国人撑腰。同样是中国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同样是中国人,你看到巡警这样做事,你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我感觉心里忽悠一下,这个巡警也太给中国人丢脸了,他们太可气了!
师:再看看那围观的中国人和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受,有没有一种恨,什么表现,读课文。围观的人——
师:都紧紧地握着拳头,表现出了什么?生气、愤怒。 接着往下读, 来,咱们合作着来,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刚才有同学说,真想把那个洋人赶出中国去,痛打他一番。那为什么还要说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一个敢字的背后,这样做——打洋人一番,行吗?
生:不行。
师:结果可能是——,你们说出来了。这里面一个敢字,只有恨,有恨能不能出?
生:不能!
师:只能——
生:忍着。
师:被人欺负了,恨了,却无法——
生:报仇。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
生:很痛苦。
师:多痛苦啊!
师:还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啊!被人欺负了,受人欺凌了,却无处诉苦,无处伸冤——
生:很悲哀的感觉。
生:很不甘心。
生:很难受。
生:很委屈。
师:痛苦,悲哀,委屈。在这儿,如果说委屈,轻了点,是一种痛苦、悲哀,还是一种……
生:屈辱。
(3)点拨提升、释疑小结。
师: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屈辱,更是一个国家的屈辱。回过头来,再想一想。再一次回顾一下这些内容,一定有一个词越来越清晰地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是什么?一起说——
生:中华不振。
师:那前面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产生的那一个一个的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
生:中华不振。
5.阅读第9~17自然段。
(1)学生尝试写话:周恩来的沉思。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一直在沉思,他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他一直在对自己说……。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2)学生动笔写作,交流。
生:此时浮现在周恩来脑海中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你要振兴中华,不要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生:此时周恩来仿佛看到了中国的巡警帮着外国人说话,在训斥着这个失去亲人的妇女。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只有国家的振兴,人民才不会被欺凌,你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生:此时周恩来仿佛看到了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却不能伸张正义,无奈地劝着这位妇女。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周恩来,你要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
生:周恩来的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繁华的租界中,却很少见到中国人的画面。他一直在对自己说:周恩来,你要让中国人能挺起腰板,过上好日子。
生:周恩来仿佛看到伯父那无奈的表情,听到伯父深深地叹息,中华不振哪!他对自己说:你要让民族复兴起来啊!
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话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恩来勇于担荷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啊!
(3)合作朗读。
师:于是在修身课上,才发生了这样令人振奋的一幕。
师生合作读。
师:所以当魏校长让他回答的时候,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到——该怎样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声音再大些,有一种理想和抱负不吐不快的感觉!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周恩来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为了中华崛起,他才远赴重洋留学;正是为了中华崛起,他才投身于革命斗争中;正是为了中华崛起,新中国成立后,他才鞠躬尽瘁,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力量。
四、教学小结,课下存疑
师:这篇文章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那课文是用了怎样的写法,来表现周恩来的博大心胸的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华兴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