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
2015-11-03汤瑾
汤瑾
《小马过河》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据说作者彭文席在担任代课老师时,发现不少学生缺乏独立能力,于是,他用了一个晚上时间写出了《小马过河》。这个故事虽浅显而直白,但意味隽永,对现实生活的启迪颇深。因此至今,它依然被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
岁月流金,《小马过河》一文以其文白意丰的独特价值存在着。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它更多时候是充当思想品德教育的角色。说教意味越来越浓的教学,让学生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如何让这坛老酒的陈香飘进学生的心里呢?笔者觉得,还是要回到原点——把握其童话的特点。
娓娓讲述,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与学生亲切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他是谁吧!(出示小马的贴图)同学们,你们和小马打个招呼!
教师引入:让我们走近小马,去分享他成长中的一个小故事吧!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道: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哇,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童话的情境。随后,她引导学生关注“连蹦带跳”这个词语,通过做动作体会、换词练习,来体会感受小马为妈妈干活时的那份开心。
就这样,教师成了娓娓道来的讲述者,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进入文本,用以叙代讲的方式,让学生走近了小马,走近了小马过河的故事。童话的味道便氤氲开来……
设置悬念,深入文本
教师继续讲述:“小马欣然接受了任务。可是,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悬念设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教师话锋一转:“别着急,就在小马为难的时候,森林里的两个小伙伴来了。看,是谁?”教师出示牛、松鼠的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一找文中描写老牛和松鼠的地方,划下来,读一读。
就这样,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与文本亲密接触,开始对童话进行自主阅读……
在学习老牛、小松鼠与小马的对话时,教师分别设计了四个环节:
1.朗读对话,议一议:你觉得老牛(小松鼠)的话有道理吗?
2.想象一下,老牛(小松鼠)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
3.语言训练:根据自己的体会,想象角色说话时的神情或动作。
4.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带入对话中,进行朗读。
最后,再将老牛与小马、小松鼠与小马的对话进行对比朗读。
随后,教师进一步设置悬念: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到底该听谁的呢?小马再次为难了。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随后,教师自然过渡:带着这个问题,小马找到了妈妈。
课件出示妈妈的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学生先自己在读中体会。教师通过关注“光”“究竟”“试一试”等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再通过背诵帮助学生理解、积累。确实,对于妈妈说的这句话的理解,笔者觉得,是需要时间和阅历来积淀的,那就不妨先让学生背下来。相信,当某一天,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蹦出这句话时,他会有自己新的感悟……
聚焦画面,涵泳品味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去试一试……”伴着缓缓流淌的音乐,教师用诗意的语言补白道,“小马来到河边,试着用蹄尖点了点冰凉的河水,心中回想着妈妈说的话,鼓起勇气下到河里。他小心翼翼地前行,慢慢地,慢慢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向前趟。河水没过了马蹄,没过了小腿,没过了膝盖,小马向前走着,走着……”
此时,教师通过动态的视频、动听的音乐、生动的语言,聚焦小马过河的画面,并扣住“趟”字,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再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进而让学生领悟文中所揭示的道理。
最后,教师再次扣住文中的“趟”字,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补白,让学生品出其中别样的意味。伴着一段小马奔跑着渐行渐远的背影,老师说道:“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到困难时,不仅听别人的建议,还会自己想一想、试一试。同学们,让我们像小马一样,在摸索中成长吧……”这样的结课,意味深长,回味悠长。
通过这一教学课例,我深刻地领悟到:主题的高格决定课堂的品质。童话教学一定要把握住童话的主旨,保持它原有的味道。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引领学生真切体悟空白处的丰富、平淡处的深厚。另外,教师要把充满童趣的语言贯穿教学的始终:创境时、讲述时、引导时、点拨时、拓展时……或娓娓讲述,或设置悬念,或推波助澜,或拨动心弦,让教学在起承转合中悄然深入……
《小马过河》这篇童话已经影响了几代人。今后,就让我们的孩子在充满童趣的课堂上和小马一起“过河”,一起分享成长的滋味吧!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高琦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253654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