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辨中感悟概念本质
2015-11-03肖备荒
肖备荒
前不久,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张齐华的“圆的认识”一课。这节课真是与众不同,他从整体的视角,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独特的加工和全新的演绎,让学生在类比、推想、找活动中感悟知识本质,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片段一】类比中触摸概念本质
师: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如果要确定一个长方形的大小,需要告诉你几个数据?
生1:2个。
师:哪2个?
生2:长和宽。
师:如果要确定一个正方形的大小,需要告诉你几个数据?
生3:1个,正方形的边长。
师:张老师很好奇,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为什么确定它们的大小,长方形要两个数据,而正方形只要一个数据?
生4:长方形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师:张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圆,这个圆看起来比其他平面图形更复杂些。要确定这个圆的大小,至少需要几个数据?大家琢磨琢磨再告诉我。(张老师依次询问几个举手的学生。)
师:大家有的说要2个,有的说要1个。究竟是2个还是1个?大家比划比划,想想为什么,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小组活动后,教师以举手的方式,检查交流效果。)
师:开始大家的意见不统一,现在讨论后都认为只要1个数据了,这就是讨论的妙处所在。请每个同学拿出画有圆的作业纸,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为什么一个数据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大小?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进入展示环节。哪个同学带着自己的作品给大家说明一下?
生5:我在圆上任意取了几个点A、B、C、D、E,测量了它们到圆中间这个点的距离都相等,都是3厘米,所以只要一条这样的线段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大小。
师:你是一个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孩子,还有谁对他的发言有补充的吗?
生6:我在画圆的时候,圆规针尖的脚固定不动,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始终不变,才能画成圆;如果要把圆画大些,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定大些。所以只要知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半径就能确定圆的大小。
师:说得非常好。在数学上,圆规针尖固定的这个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叫它为半径,用字母r表示。
【赏析】张老师采用了新颖的开课方式,在学生历数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后,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比较,得出“确定一个长方形、正方形的大小,分别需要2个、1个数据”。而后顺势提出:“要确定一个圆的大小,至少需要几个数据?”学生琢磨、比划后,形成了初步的大胆猜测:确定这个圆的大小,只要一个数据。紧接着张老师揭示一个贯彻全课始终、直指圆本质特征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把学生带入探究、推理、论证的学习之旅。这里类比推测,层层递进,让学生很快地抓住了概念的本质,为全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张老师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重现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取点连线,测量比较,得出“圆上的点到圆中间这个点的距离都相等”;有的学生从画圆的经验中感受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始终不变”,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确定圆的大小。这些发现,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圆中心这个点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这个圆的本质特征。张老师及时予以肯定,提出圆心、半径等概念,为后续更深刻的探究活动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片段二】推理中探究概念本质
师:像半径这样的线段有多少条?
生(齐):无数条。
师:为什么?(学生无人举手)这是一个相当有难度的问题。四人小组商量商量,看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思路来说明半径有无数条。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对应着两条半径。所以这个圆有无数条半径。
生2:我一直画半径,怎么也画不完。所以有无数条半径。
师:你想的这件事,张老师20年前就干过。我的数学老师说圆有无数条半径,我不同意,他叫我回家去画。我回家后,画了一条又一条,一共画了563条半径,终于把整个圆画满了。
生3:你的铅笔太粗了,要把铅笔削细点,细到1微米。
生4:还可以再细点呀,可以细到看不清,细到没有。
师:你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结论。在数学上,线是没有宽度的,所以就可以细到没有。如果半径细到没有的话,这个圆里有多少个这样的没有?
生5:无数。
师:简直就是一个数学家的坯子,太了不起!有的同学从对称轴角度,有的同学从画线的角度说明了圆有无数条半径,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说呢?
生6:圆上的点也可以细到没有,所以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可以和圆上的任何一点画出一条半径,所以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非常棒。既然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应该用无数个数据才能确定一个圆的大小,为什么只用一个数据就行呢?
生7:无数条半径都相等。
师:除了用半径确定圆的大小,还有一种线段也能确定它的大小。
生8:直径。
师:对,现在请4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分别指出一条直径,大家在看的同时,想想直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个同学分别指出了4条不同的直径。)
生9: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生10:直径都是两条半径加起来的,所以都相等。
生11:直径都相交于圆心。
师:相交于圆心,我们就说通过圆心。归纳起来就是: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一个圆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回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课件展示),再仔细看看今天学习的图形,比较它们有哪些不一样?
生12: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角和顶点,而圆没有。
生13:以前学过的图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
师:数学上我们把圆叫做曲线图形,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叫做直线图形。
生14:圆有圆心,还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生15: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师:古时候中国的数学家给出了圆的一个说明:“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是什么?“同长”呢?
生16:“一中”指圆有一个圆心,“同长”指的是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赏析】为了让学生理解“圆,一中同长也”这一本质属性,张老师不拘泥于教材,独辟蹊径,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空间观念的高度,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多层次、多角度地经历透过现象寻求概念本质的过程。首先,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为什么圆有无数条半径?”要求学生想出更多思路来说明,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说出了不一样的思路。有的学生从对称轴的角度,用推理的方法来论证;有的学生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直接说明;有的学生从连接圆心和圆上点的线段的角度,用联想的方式来证明。当一个学生说“我一直画半径,怎么也画不完”时,张老师抓住契机,与之展开深度对话:“你想的这件事,张老师20年前就干过。我一共画了563条半径,终于把整个圆画满了。”“你的铅笔太粗了,要把铅笔削细点。可以细到看不清,细到没有。”在张老师智慧的引领下,一个伟大的结论终于被学生发现了:线没有宽度,可以细到没有,“半径细到看不清,细到没有,就有无数”。这时学生思维完全激活,发现“圆上的点可以细到没有,所以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可以和圆上的任何一点画出一条半径,所以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这个了不起的结论。
学生不仅学习了简单的推理和论证,也对点、线的认识实现了从有形到无形的深度超越。接着,张老师继续追问:“既然一个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应该用无数个数据才能确定一个圆的大小,为什么只用一个数据就行呢?”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圆心到圆上的线段都相等”。 至此,“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被孩子们诠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后,张老师还引导学生将圆与以前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比较,帮助他们系统整理所学的知识,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学生对“圆,一中同长”的本质属性,也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潞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周瑜芽
E-mail:jxjyjzy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