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植物分泌结构的观察
2015-10-30徐彩姗陈丹生吴清韩潘思华张美英
徐彩姗,陈丹生,吴清韩,潘思华,张美英
(韩山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食品科技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对于芳香植物,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是其精油的成分[1-3],而对于其内部的显微结构的研究却较少.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对芳香植物营养器官的内部形态解剖结构的研究,是理解其结构与芳香源之间关系的直接路径,同时也是其他生理机理研究的结构基础.因此本研究分别对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杧果(Mangifera indica Linn)、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艾草(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4种芳香植物营养器官的叶、茎进行内部解剖观察,分别探究其分泌结构与香味的关系,为芳香植物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形态解剖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材料白兰花(Michelia alba DC),杧果(Mangifera indica Linn),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艾草(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均采自韩山师范学院校园.
1.2 方法
采用改进的徒手切片法[4]切取四种植物的叶、茎的横切面,再用番红乙醇溶液染色1~2 min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切取叶片部分为叶片中部叶脉及边缘的一部分叶片,茎部分为幼嫩部分.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兰花的叶片及茎的解剖结构
白兰花是木兰科含笑属常绿乔木.白兰花的叶片中栅栏组织细胞形状为不规则的短哑铃状,排列较不规则.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有呈圆形、不透明形状的油细胞(图1),但主要分布于栅栏组织,在茎的薄壁组织中也存在大量油细胞(图2).表皮毛为单细胞且不分支,主要分布在下表皮.
图1 白兰花的叶片横切图(10×10)
图2 白兰花的茎横切图(10×10)
2.2 杧果的叶片及茎的解剖结构
杧果是漆树科杧果属常绿乔木,杧果的叶片中栅栏组织由单层长柱状细胞紧密排列形成,海绵组织由稀疏的圆形细胞组成,无表皮毛.在叶脉维管组织中,其韧皮部中部具有裂溶型的分泌道(图3),较成熟的韧皮部的分泌道口径较大.在茎中的韧皮部和髓部与叶片一样也都具有分泌道,散生分布.且叶片和茎中的髓部都存在大量贮藏细胞(图4).
图3 杧果的叶片解剖结构(10×10)
图4 杧果的茎解剖结构(10×10)
2.3 薄荷的叶片及茎的解剖结构
薄荷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只有一层,下表皮具有不分枝的节状腺毛(图5).栅栏组织只有一层排列密集、短柱状的细胞,海绵组织是由3~4层的圆形细胞构成,紧密排列.叶片中的维管组织呈半月状(图6).薄荷茎表面密被腺毛,表皮下有2~4层有厚角组织细胞,外韧维管束呈单轮排列(图7).
图5 薄荷的表皮毛显微结构(10×40)
图6 薄荷的叶解剖结构(10×10)
图7 薄荷茎解剖结构(10×10)
2.4 艾草的叶片及茎的解剖结构
艾草是菊科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上、下表皮均有腺毛,但下表皮腺毛较多.栅栏组织是由单层柱状细胞紧密排列,海绵组织有2~3 层细胞疏松排列(图8).茎表皮上密被多细胞腺毛(图9),且通常在第三个细胞处出现分叉;茎内的维管束呈单轮排列.组织中木质部和韧皮部成束排列,茎表皮上密被腺毛,其中腺毛为多细胞且具分叉(图9).
图8 艾草叶解剖结构(10×10)
图9 艾草茎解剖结构(10×10)
3 结论与讨论
如表1可知,白兰花和杧果都属于内分泌结构.其中白兰花为油细胞,主要分布在叶片栅栏组织和茎薄壁组织中,呈不透明的圆形[5];杧果为分泌道,分泌道是由韧皮部细胞裂溶生形成的[6~7],分泌白色乳汁,主要分布在维管束的韧皮部内和茎的髓部.由于分泌道所分布的位置距离表皮比较远,芳香气味并不明显,只有在折断的营养器官中,香味比较明显.薄荷和艾草属于外分泌结构.薄荷为多细胞腺毛,分泌细胞分泌出芳香物质直接进入腺毛细胞中[8];艾草为多细胞腺毛,在第三个细胞发生分叉.这两种植物的芳香物质均由表皮毛下面的分泌细胞分泌产生.
表1 四种芳香植物分泌结构类型的比较
对四种植物结构进行解剖,可清晰地获知这些植物的分泌结构特点,初步尝试探究香气与细胞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香气不同,产生香气的结构虽然在形态上大致相似,但实质会有所不同,而且结构的分布位置也不同;这对提取植物精油方面应有一定帮助,可避免盲目切取植物的器官,较快速、高效率、高质量提取香精.本研究选取的四种不同科的植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初步探究植物香气与结构之间的关系,为芳香植物进一步研究打下解剖学的基础.
[1]王心宇,刘明春,杨迎,等.GC-MS法分析白兰花挥发油成分[J].重庆大学学报,2008,31(1):97-100.
[2]沈铬高,金阳,沈国军.艾草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8(3):26-28.
[3]梁呈元,佟海英,赵志强,等.水蒸气蒸馏法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薄荷油的化学成分比较[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1):81-84.
[4]朱慧,马瑞君,吴清韩,等.徒手切片夹持物的改进方法[J].生物学教学,2012(4):68.
[5]蔡霞,胡正海.中国木兰科植物的叶结构及其油细胞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0(3):218-230+305-307.
[6]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植物学(第二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7]马淑英,胡正海.西北地区漆树科四属植物分泌道的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2(3):180-187+253-254.
[8]阎先喜,胡正海.薄荷盾状腺毛分泌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8(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