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研究①
——基于高校教师“超职业”视角

2015-10-29李成恩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协同

常 亮,李成恩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研究①
——基于高校教师“超职业”视角

常 亮,李成恩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我国高校教师具有业务能力与思想道德并重要求的“超职业”特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建设一支“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将为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使命提供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超职业”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了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并基于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特征,初步设计构建了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

高校青年教师;超职业;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1]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承担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任务的生力军,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力量。按照高校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建设目标,基于全面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拓展中国特色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等研究视角,新时期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和全面发展至少应当包括“德”(思想道德水平)与“业”(业务能力)两大基本方面。因此,如果说教学、科研等业务能力是高等教育对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素养的“基础性职业”(base-profession)要求;那么,高校青年教师还要同时具备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素养,就成为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职业提出的“超职业”(meta-profession)要求。[2][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与“业”向来不分家。“德业”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杨震传》中的“德业相继”一说。“德业”原为德行与功业之意,而将“德”、“业”以“相继”进行串联,则意味着中国古代先贤认为“德”、“业”之间存在着朴素的协调与协同关系;所以,“德业相继”多被用于对优秀教师的最高褒奖,因而成为对高素质教师进行评价的标准。以古制今、审时度势,建立德业相继式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对于科学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高校教师职业功利化发展趋势具有积极意义。[4]当前,随着党和国家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超职业”能力与素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将国外高校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促进高校青年建设“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的有效模式,将成为促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全面发展的重要研究和实践内容。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国际比较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业能力发展属于高校教师发展范畴。高校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FD)理论,作为一个涵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领域的专业术语,[5]是指为改进和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职业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发展项目,通常包含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四个维度。[6]在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对于高校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相关研究多基于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关注与反思,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促进和保障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机制和理论,[7]因此,相关对策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美国,伯格威斯特(William H.Bergquist)和菲利普斯(Steven R.Phillips)先后编著了三卷《大学教师发展手册》,初步构建起了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的框架和实现方法,并将最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之中;随后,吉莱斯皮(Kay J.Gillespie)编著的《大学教师发展指南》,丰富了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实践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建议,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体系。可以说,关注实践和解决具体问题,是国外研究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一大特色。

中西方由于在基本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源于欧美国家的高校教师发展理论并没有关于教师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提法。但在实际上,欧美高校普遍重视并要求高校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明修养,通过坚持对高校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8]实现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持续提升。在策略选择上,欧美国家通过对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历史教育和其他通识教育等,实现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持续影响和干预;通常,这项工作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承担。[9]同时,欧美国家众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也被第一时间应用于高校教师发展的激励约束和思想干预之中,这些工作对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内对于高校教师发展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多集中于对欧美高校教师发展问题的比较分析和方法借鉴,并力求将相关研究成果与国内青年教师发展实际相结合,以丰富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现有研究认为加强对高校教师激励、优化青年教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可以充分发挥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体作用;[10]通过对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问题研究,相关学者认为创建高校教师发展型组织将对促进高校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1]潘懋元教授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发展模式的教育思想,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向西方借鉴和学习,也必须尊重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的现实国情;而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注重师德养成,则是中国高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使命。[12]

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直接关系着大学的办学质量,因而成为了推动各所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关注更多聚焦于对教师教学、科研等基本业务能力的提高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业”轻“德”的高校教师发展局面。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协同发展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的提高与教学科研等基本业务能力培养密不可分,并指出“只有将面向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才会受到实效”。[13]由此可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实现“德业”能力协同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项共识。

二、“超职业”视角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特征分析

受传统文化、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的高校教师职业除了要具有过硬的“基础性”业务能力之外,还要同时具备较高的“超职业”能力——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素养;因此,这种对于高校教师能力“德业相继”式的高要求,凸显了我国在高校教师发展问题研究与实践中的“中国特色”。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水平的要求和举措的不断明晰,以及中华传统优秀师德风尚在大学中的回归,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中“德”的权重势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德业”能力协同发展将成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实现全面发展的主旋律;为此,要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就应当把高校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养成统一起来,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齐头并进。[14]

当前,相较于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中“德”的研究与探讨,中外研究者对于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中“业”的思考和讨论是较为充分的。从教师职业的基本角色和专业属性进行分析,高校教师的最基本职能就是教学;因此,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成为了高校教师发展理论和实践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15]所以,就高校教师职业所具有的学术职业属性而言,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中“业”的内涵通常所指的就是教学、科研等最基础的育人能力。

“德”作为中国高校教师“超职业”能力中最具特色的内涵所在,既是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文化中“德行”和“师道”精髓的继承与发扬,也是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能够肩负起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重任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中,“德”的特征与内涵也有一般和特殊之分。就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而言,无论古今中外,自觉遵守本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恪守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道德规范与学术纪律等,都是“德”所包含的一般性职业能力要求,应被视为实现高校教师“超职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求高校教师必须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则成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超职业”能力的主要特征。简而言之,我国高校教师“超职业”能力特征集中表现为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素养。

高校教师“超职业”概念的引入和发展,使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理论的内涵具有了“德”、“业”二重属性;而在我国,实现高校教师发展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实现“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职能,这就使得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具备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契合点,而这种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决定了二者间可以实现协同发展,这就为构建中国特色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

三、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为便于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探索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目标的有效模式,本文在借鉴了李欣等研究者提出的“美国高校教师超职业模型”基础上,结合文中对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超职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构建了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

在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中,区域A表示以教学和科研为典型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师“基础性”职业能力,也就是文中所指的“业”;区域B表示以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为典型代表的高校青年教师“超职业”能力,也就是文中所指的“德”;区域C表示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这也是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系统的内核,是区域A与区域B能够实现协同发展的结合点;区域D代表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系统;区域E代表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系统所居于的外部环境,如政策、制度、氛围、文化等;F代表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G表示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系统是以“融合”和“共轭”的方式实现区域A与区域B间的协同,进而使两个看似孤立的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体系实现“一体化”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观察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会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基础性”职业能力区域A位于“超职业”能力区域B之上,这意味着在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中“超职业”能力是该协同发展系统的基础;意味着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在满足了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教师“超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够在高校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该模型中,区域A与区域B是等量的,意味着党和国家对高校青年教师“德”与“业”的要求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改变了我国高校以往过分追求“业”而忽略“德”的青年教师发展目标与评价标准。同时,该模型也指出了新时期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式,即通过构建“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实现“1+1”大于2的高校青年教师能力发展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在协同理论中,协同效应的产生是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系统的稳定与均衡,离不开内外部环境的支持和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把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水平、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可以说促进和实现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的外部协同效应和环境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政策的传导和落实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之细化的配套制度体系尚不健全,致使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的内部协同效应还未充分展现,部分高校仍处于等待和观望的状态。

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的建立,为促进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均衡、全面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也为彻底摒弃重“业”轻“德”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格局、开辟崭新的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模式创造了基础。

四、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途径

建立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是高校青年教师在“超职业”能力要求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党和国家层面上的战略考量,并已初步完成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接下来,就需要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等为手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

在参考和借鉴了国外部分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发展实践的特色和经验基础上,[16]运用文中构建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型,本文将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实证研究案例,并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点及其在开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特色,初步设计和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该模式主要由领导机制、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等三部分核心结构组成,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结构

在设计和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的领导机制过程中,依据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我国高校基本领导制度,将该模式的领导机制设计为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相关党政部门与院系等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分工合作”领导机制,以此实现将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由以往高校行政单一主导形式,向高校党政共同主导的“横向”领导格局转变的新态势;同时,将校级单一领导机制转化为校院“两级”领导机制,实现了高校内部管理权力重心的合理下移,进而形成了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的“纵向”领导格局。由此可见,这种“纵横”相交式的领导机制既明确了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德业”协同发展工作的领导主体和责任主体,也体现出了高校党委与行政、学校机关和院系(基层)间在促成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大势过程中“分工不分家”的领导思路。

在设计和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的决策机制过程中,鉴于西方高校中普遍建立的“教师发展咨询委员会”(Faculty Advisory Board)等专业委员会在促进高校教师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18]本文依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教师发展实际,提出了组建一个由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事务委员会的建议。按照机制构建设想,该委员会的委员将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党政主要领导、校内相关部门和院系主要负责人、高校青年教师自组织的负责人、[19]关心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知名人士)代表等共同组成。在工作内涵方面,该委员会将是一个集决策、研究、咨询和监管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专业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内涵将主要包括:研究和制定促进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校内党政部门间的分工合作;合理调配校内外相关资源;开展经常性调研,实时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群体发展动态;组织开展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努力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更好服务于具体实践;科学制定促进和实现青年教师“德业相继”式发展的中长期培训方案;对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和委员会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制度与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等。

在设计和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的执行机制过程中,考虑到该模式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分管部门众多、部门间工作职能与分工模糊、跨部门组织协调难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所构建的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考虑将学校相关党政部门与院系间组织召开的工作联席会议作为该模式的具体执行机制,其工作职责可包括:以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党建机制为着力点,广泛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实践;对青年教师开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教师开展师德考核,建立青年教师师德水平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专业技能培训;对青年教师开展人际交往技能、压力与时间管理自信训练;建立校院“二级联动”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等。

推动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实现“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党和国家寄予青年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关切的时代回应,也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超职业”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创建切实可行的高校青年教师“德业”能力协同发展模式,不仅需要高等教育界秉承汇通古今的胸怀和气魄积极开展理论公关,更需要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实践,进而形成多方聚力、联合攻坚的全新局面。

[1]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3-01-24(001).

[2]李欣,严文番,谢新水.美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协统时代”:多重释义与实践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1):81-85.

[3]Raoul A.Arreola,etl.CollegeTeachingas Meta-Profession:Reconceptualizing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C].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Annual AAHE Conference on Faculty Roles and Rewards,Tampa,Florida,February:1-4,2001.

[4]王恒.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光明日报,2013-03-24(7).

[5]陈时见,李英.高校教师发展的机构建设与实施途径[J].教育研究,2013,401(6):72-77.

[6]Centra K T.Faculty Evalution and Facul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M].Higher Educati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Agathon Press,1989:1-5.

[7]Crow M.L,Milton O,Moomaw W.E.etal.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s in southern universities[M].Atlanta: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1976:7.

[8]郭剑霞,范金凤,陈浩,等.国外提高大学教师素质举措对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35-138.

[9]韩文乾.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及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2):33-35.

[10]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新变化及原因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6):54-58.

[11]王春玲,高益民.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兴起及组织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6,196(90):56-61.

[12]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8.

[13]邸燕茹.高校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72(4):129-131.

[14]洪岑,李卫星,孙鹏程.高校青年教师党建工作的问题调研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35-36.

[15]王瑜,陈时见.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实施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4):105-109.

[16]包正委,董玉琦.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发展的模式演进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4,287(5):73-81.

[17]徐延宇.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浅析——以密歇根大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为案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1,262(11):81-85.

[18]吕东光.大连理工:“自组织”让青年教师愉快成长[N].中国科学报,2013-10-10(8).

[19]郑洁,陈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困境与提升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6):82-86.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徐治中)

A Study on Co-development Mode of“Ideology and Morality”and“Professional Ability”with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eta-Profession”

CHANG Liang,LI Chenge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Liaoning116024)

China’s faculty developmen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meta-profession”with“ideology and morality”and“professional ability”weighing equally important.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llege teaching staff.Hence,building a high-level young teachers’team with both“ideology and morality”and“professional ability”co-developed is the key to promot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both virtues and talents.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meta-profession”,the paper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ideology and morality”and “professional ability”with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nally,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govern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the paper preliminary constructs the“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ode”of“ideology and morality”and“professional ability”with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ta-profession;“ideology and morality”and“professional ability”;cooperative development;mode

G451.2

A

1674-5485(2015)09-0072-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研究”(14JZD051);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基于内涵式发展的高校基层党建创新模式研究——以青年教师党建为例”(GXDJ2014-B018)。

常亮(1979-),男,吉林吉林人,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李成恩(1966-),男,黑龙江龙江人,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