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规模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①

2015-10-29施学良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模块化个性化

施学良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高职院校“大规模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①

施学良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7)

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是高职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传统学徒制、教育规模化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都未能有效解决。教育大规模定制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人才细分为手段,通过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教学的动态化安排和人才的实时化定制,运用项目化、平台化和生态化三种实施方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大规模定制;模块化课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变得更加理性化,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中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就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而“教育大规模定制”思想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传统学徒制

传统学徒制也称为学徒制或者手工学徒制,指的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徒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传统学徒制保证了技艺技能传承的正统与延续和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这种方法技能培养过慢,徒弟学完师傅的各项技能往往需要好几年时间;同时可以培养的学员过少,一个师傅带领的徒弟数量总数非常有限;徒弟的水平受到师傅能力的限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非常罕见;教育成本过高,培养一个优秀的徒弟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与实践训练;培养周期过长,一个合格的徒弟往往需要好几年才能出师。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传统学徒制不能满足社会的产业化发展需求。

(二)教育规模化

教育规模化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并具备成建制的学生接受批量化的教育与培训,同时还有相应的教学设备与设施及活动场所。[1]教育规模化是伴随着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而产生的,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和管理人才,这时的教育规模化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契合了产业革命的内在需求,体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教育规模化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有效提升了国民素质,增强了社会竞争力,为社会各界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教育规模化的本质就是以工业化运作方式,低成本地培养大量实用型人才,完全在一个层面下、一种体系内、一个标准之下而形成标准化人才。这虽然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可以快速提供大量人才,但是严重制约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变成了一批批标准化“产品”,个体差异越来越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三)现代学徒制的回归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2]其在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和方式上都和传统学徒制有显著的区别。现代学徒制更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校和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确合理,有效地衔接了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供给和需求,校企合作得以进一步深化与融合。现代学徒制有效推进了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了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其本质是学生的“双重”身份、“双元”育人、顶岗培养、工学交替。但是,现代学徒制在实践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清晰、学校的学徒制教育资源与方式较欠缺、企业对学徒制培养积极性不高和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全力以赴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使“现代学徒制”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升级、服务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能落实。

(四)教育大规模定制

早期的学徒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现在的教育规模化使职业教育得到了普及,但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个性化和产业化就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使教育效益最大化一直是一项重大课题。借鉴制造业中的大规模定制策略,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企业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大规模定制的出现而得到了有效解决。如果学校是一个工厂,学生则是这个工厂的产品,用人单位就是学校的客户,“客户满意原则”就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3]因此,按照用人单位的定制化人才需求,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下输送高质量人才,是教育大规模定制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化技术、现代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以大规模教育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并提供定制化的高技能人才。

教育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流程的重构,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把人才的定制培养问题全部或者部分转化为批量化培养,以大规模教育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企业或少数企业的关键岗位培养任意数量的人才。

二、教育大规模定制的特征

(一)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

传统的规模化教育模式主要追求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按照学校既有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实践训练等环节进行统一的部署,学生毕业之后推向市场进行双向选择,是一种推动型教育教学模式,造成大学生找工作难和企业招聘人才难同时出现的尴尬局面。

而教育大规模定制旨在充分识别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并根据需求特征进行人才细分,寻求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从而通过对人才能力的重组和教学操作的重构,提供个性化定制教育与培训服务,是一种需求拉动型教育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深刻剖析企业的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并且创造条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利益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发挥企业在学校教学中的主动作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职业能力模块,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实现专业与企业的融通。

(二)以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为支撑

教育大规模定制要在获得大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提供个性化定制教育服务,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微课和空中课堂等一些教学信息化手段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实现了交互式指导、协同化作业和异质化教学。

(三)以人才细分为手段

现行的高职教育在专业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实施了划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格局,有效地解决了专业人才同质化的问题,初步实现了相同专业、不同技能的培养目标,细分了人才需求。但是,企业的一些个性化人才需求,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人才细分不够彻底。

教育大规模定制通过对人才需求的细分,划分出就业群,并根据每个就业群的需求特征确定职业技能水平,从而避免为单个用人单位定制人才的复杂性和低效率。在具体实施时,首先根据用人单位具体的人才需求,将其细分为某个就业群,然后以该就业群对应的职业技能水平为基础,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征,对职业技能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确定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专业之间的差异化人才定位,可以从职业能力角度进行人才细分,充分识别企业的不同需求,为每个就业群提供合适的人才。

(四)以职业技能的模块化与标准化为基础

实施教育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前提是,要具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而企业对职业技能要求的不统一,加剧了规模化教育实施的难度。因此,把多个企业的职业技能需求进行有效的重构,实现共性部分的规模化教育、差异部分的个性化教育,对两部分技能进行有效的模块化构建和标准化实施,是推动教育大规模定制的坚实基础。

企业对职业技能的共性需求一般主要包括四个模块: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社会能力可以理解为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标准化为人际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创新意识;方法能力一般是指常用基本方法在工作中的应用技巧,标准化为自主学习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和类比推广应用;专业基本能力是指学生所学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标准化为多个专业管理能力或者专业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指所学专业所展示的与其他专业有本质区别的技能,标准化为单个专业方向的业务能力。企业对职业技能的差异性需求主要是指个性化就业能力,是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具有个体显著特征的特殊要求。

三、高职“大规模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一)课程设计模块化

按照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般方法,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设置的基础上,分析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设计模块化能力,进而形成模块化课程,再由模块化能力完成能力标准化设计,由能力的标准化设计形成课程标准的设计,最终形成完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如前所述,企业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主要有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性化就业能力五个模块,具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表1,不同的院校或者不同的专业之间所匹配的课程具有较大的差异。

表1: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表1中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都通过通识模块和职业类模块来实现,因此匹配课程有些类似,一般包括沟通与技巧、拓展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哲学、方法论、思维训练和思政类等课程。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必修模块和工具类模块来实现,专业必修模块包括专业平台性课程、专业实践性课程,而计算机和英语等工具类课程匹配专业基本能力,旨在突出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和英语教学重点与能力要求的差异,比如,理工科专业更加注重计算机绘图与设计能力,对英语的要求可能会低一些,而财经类专业更加注重计算机的数据分析与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对英语的要求可能会高一些。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方向进行双向选择来实现,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按照国际物流、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方向进行分流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按照电商运营、网店设计、跨境电商和移动电商等方向进行分流培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规模定制”人才培养,个性化就业能力才是其核心环节。每个专业应当按照不同企业的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个性化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选拔合适的生源,为学生就业入职做好最后的准备。

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良好的可替换性,模块之间具有良好的接口,当企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或出现紧急状况时可以通过模块间的替换满足动态的需求变化,使人才培养系统具有柔性和快速响应能力,从而满足大规模定制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力情况,由某些通用模块打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基本职业能力,通过改变某些面向特定企业和岗位的模块来培养个性化的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点在于它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可重组性和可扩展性。当学生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通过替换相应的课程模块来调节教学的适应能力,当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时,可通过增加(减少)某些关键课程模块单元来强化(弱化)某些职业能力,同时保证了基本的课程体系没有发生变化。

(二)教学安排动态化

大规模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合理安排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手段来达到育人效果。教育大规模定制的目标除了包括大规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课程模块的动态组合和培养目标的实时调整,以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这里的动态组合包括模块的动态组合和教学时间的动态组合两个层面。如表1中的五个能力模块匹配的课程不是必选项目,也没有规定的学习时间限制,而是根据企业的定制(介入)时间,按照其就业岗位要求做出模块的选择和时间的调整。企业定制(介入)之前,按照学校指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和以前的区别在于所学课程不是传统的基础课,而是以匹配的通识类、职业发展类和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为主;企业定制(介入)之后,教学计划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

课程模块的动态组合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时调整是教育大规模定制实施的关键。培养目标的提升要求相应地增加课程模块,或者提升模块的职业能力水平;培养目标的降低要求相应地减少课程模块,或者降低模块的职业能力水平。某一课程模块在原先教学进度中已经完成,但随着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模块需要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学习,以完善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如计算机课程在第一阶段可能涉及到电脑操作应用、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职业能力模块,但随着人才培养的深化与专业技能的提升,计算机课程模块在后续的教学中应当补充专业软件的应用与开发、企业个性化计算机能力需求等职业技能。

(三)人才定制实时化

根据企业的定制(介入)时间,可以分成前期定制、中期定制和后期定制。前期定制主要以现行的订单班培养模式为主,校企合作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全程参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形成招生选拔、课堂教学、实践基地、科研转化与联合就业全链条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中期定制是学生在校期间,企业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面试成绩,按需录取一部分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修改部分课程模块,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提前就业。后期定制是企业急需招聘相关人才,在大三学生中录取部分学生,通过短期集中培训或者空中课堂等方式学习企业定制的个性化课程模块,并且在该企业进行实习直到毕业。高职院校应当对这三种情况的企业需求实时响应,灵活设计课程模块和学习形式,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个性化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不同,可以把实时化的人才定制分为四种:按需供应人才、按需定向培养人才、按需全程培养人才和按需全程定制人才。按需供应人才是按照学校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培养的学生刚好就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其本质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相似,企业基本不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全部由学校完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低。按需定向培养人才是在学校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企业参与或主导人才培养过程,根据企业定制化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增加入职培训和职业道德等课程内容,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需求层次有所提升。按需全程培养人才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部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辅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顶岗环节,建立人才选拔与奖励机制,层层遴选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类人才,实现学生与员工之间的角色转变,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较高。按需全程定制人才是按照招生即招工的模式,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定位进行自主招生,依据岗位设置和职业能力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整个教学周期中,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完全按照企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高职教育大规模定制的实施

(一)项目化实施

项目化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大规模定制操作性最强、效果最显著的实施方法,也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方法。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方向,形成相应的就业群,按照就业群的能力特征设计项目化学习,一个就业群对应一个项目(专业方向),也可以根据单个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一个独立的项目(订单班)。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达到了这种水平,而且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续的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订单班式的项目化实施主要采取单独培养、双向开发的模式。在班级组建时一般以企业名称来命名,可以联合招收新生,也可以由学校的在校生组成。订单班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更好融入订单企业的组织文化,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订单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或修订,并形成可实施的教学计划,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由校企双方互派老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已实施了银泰班、顺丰班和天天班等订单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了人才能力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合理实施了学生的分流培养,专业与企业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

专业方向式的项目化实施主要采取联合培养、共同开发的模式。学校把人才需求相近的企业(就业群)拟招聘学生组成一个班级,由这些企业共同对在校生进行面试录取。学校和就业群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在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最终阶段,融入单个企业的个性化课程模块,并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成型。项目化路径实现了学校用大规模教育来满足企业个性化人才需求的目标,初步达到了教育大规模定制。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根据人才能力要求,经过对在校学生的二次招生,凝聚一批具有电商基本技能的学生,按照电商人才需求和就业方向,形成电商运营、网店设计、跨境电商和移动电商四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和对应企业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联合体,使大规模定制落地开花。

(二)平台化实施

与项目化相比,平台化实施方法则覆盖面更广,涉及的人群更多,通过设立巧妙的机制来推动学生学习和成长。在专业学习平台上,老师开发出若干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都固定学习时间,学生只要根据自己的岗位选择或者兴趣爱好修完相应数量的模块即可毕业。同时,非专业学生也可以在此专业平台修完相应数量(比专业学生少)的课程模块,即可授予第二专业文凭。这有效地满足了学生和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减少了课程数量,简化了教学管理工作。此路径要求建立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老师具有较高的课程模块开发能力。目前英国的多数大学都已经实施了这种方法,但是我国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育人模式,尚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在探索尝试平台化实施方法时,应当由易到难有序实施。首先应组织相关的老师开发通识类与职业发展类的模块化课程。此类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可以集学校之力量来完成,搭建校级课程模块平台,满足全校性的教学要求。其次是组织开发工具类模块化课程。此类课程由任课教师先期开发一些具有全校共性的课程模块,再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各专业教师“会诊”,开发具有专业特征的课程模块,搭建校级与专业级相结合的课程模块平台,以满足各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因为涉及的专业较多,这部分课程可能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也是课程平台建设中最困难的部分,要求工具类模块化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对本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还要理解众多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形成适用各专业的课程模块。

在基础类课程完成开发之后,再组织开发专业平台类和专业方向性模块化课程。专业平台类模块化课程面向专业的全体学生,可以集专业之力量来完成,搭建专业级课程模块平台,满足整个专业的教学要求,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方向性模块化课程面向专业的部分学生,任课教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经验,根据就业群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搭建专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平台,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已被企业录用的学生,应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能力需求,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形式搭建定制化课程模块平台,培养个性化就业能力。

教育大规模定制的平台化实施,其课程模块平台是基础,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能力是关键。构建一个校级、院级、专业级、方向级与定制级层层相扣的课程模块平台,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大规模定制平台化路径的当务之急。

(三)生态化实施

生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大规模定制的最高级别,与前两者相比,这是一种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开发课程模块时,除了校内老师外,还可以与兄弟院校、企业兼职教师、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志之士来共同丰富模块化课程体系,共同培养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4]有效提升师资力量,不断吸收最新成果,多样化呈现课程形式,从而构建一个良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生态圈,此路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处在刚刚摸索阶段。

生态化实施是在项目化实施和平台化实施成功运行的基础上而实现的,通过网络课程、慕课、微课和空中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师能够在更广阔的地域中进行教学,学生用更多元的方式进行学习,形成适度开放的生态课程,构建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单位、优秀校友等群体组成的教学团队,采取面授和平台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学员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实行最终专业技能考核的方法,认证学员毕业。

教育大规模定制的生态化实施,构建课程生态系统是基础,组建多元化的课程与教学团队是关键。课程生态系统是课程模块平台的高水平体现,是能够实现自循环和自我发展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课程设计过程,也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大规模定制生态化路径的有益尝试。

[1]包建国.浅论规模化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宁波大学学报,2008,(3):9-11.

[2]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3]盛亚.基于大规模定制思想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1):93-96.

[4]马成功.京东大学:颠覆培训[J].商业评论,2014,(8):74-85.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赵晓梅)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ss Customization Training Mod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I Xueliang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 Zhejiang 321007)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ducation scale and individu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education scale and modern apprentice system and othe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re unable to be effectively resolved.The mass customization of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enterprise talent demand,and takes th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support and the talent subdivision as the means,through the modular design of the course,the dynamic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and the real-time customization of talents,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kinds of implementation methods,such as project,platform and ecology,are effective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mass customization;modular course;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G718.5

A

1674-5485(2015)09-0012-06

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德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应用与实践——‘大规模定制’育人模式研究”(2015SB086)。

施学良(1981-),男,浙江金华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物流与职业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模块化个性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模块化住宅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