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教,课改之本
2015-10-27郭俊芬
郭俊芬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纵观各学校的教改,其共同特点是“以校为本”,即注重校本研究。所谓教学改革,也就是教育教学研究,而研究离不开观察,课堂观察可谓教学研究之源,是研究教学改革的最佳方式。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借助感官及相关辅助工具(如摄像等设备),直接或间接地积累课堂教学资料,作为研究资料的活动。课堂观察、积累资料有多种方式:写教学日志、收集教学案例、收集评教资料等。在积累的基础上,汇成大主题、大问题的研究。而评课本身是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指南。评教要着眼于课堂教学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思考,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是否与学生有思维的碰撞。可以说,评教是达到“教”与“研”双赢的重要手段。
一、评教应遵循的原则
1.是否遵循了课改理念: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在课堂上的体现;学生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重结论更重过程;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全体学生的发展。
2.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考试说明,解说考试要求;课堂教学始终贯穿、渗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与三维目标;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有机整合教材,实现教材结构与认知结构的转变,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易处理得当,重难点突出: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要引导学生研究《红楼梦》,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不解之谜,如曹雪芹的身世生平究竟如何?他究竟如何又怎样创作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出于谁之手……这些问题都具有令人遐思、引人探究的无穷魅力。此外,《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经典之作,比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部小说都具有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文化底蕴与智慧的一部长篇小说。这就使学生对本课的常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探究欲望,课堂教学必然顺风顺水,教学内容想不完整都不行。
4.教学设计是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这是评课的关键,评教者从课堂教学中要感受到执教者的备课、预设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张弛有度、师生的互动、课堂的民主平等、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情况、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衡量教学效果。
二、成功课堂的标准
笔者认为成功的课堂必须具备以下十个方面:
1.导入扣人心弦。能直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做到“简、奇、实”。“简”,即精练,不拖泥带水,导引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语言简明扼要;“新”,即基于学生好奇心,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的导语;“实”就是导入为整个课堂服务。
2.教学思路严谨清晰。课堂教学知识的呈现过程流畅自然,逻辑性强,过渡自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和大师对话,多沾书卷气,形成健全的人格、丰盈的思想及飘逸的才情。
3.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以多种方式呈现知识信息,尤其是诗词教学,更要如此,如图片,配以背景资料,清晰醒目,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信息;视频,创设独特情境,以视觉冲击多种感官。这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效果不言而喻。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解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关背景的关键词、作者的语言风格用红色标出,在能力的提高中强化知识,贴近高考命题的立意。
4.问题设计精益求精。课堂教学落实到位,以问题情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研读古诗文,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示范导向之后,要求学生筛选出适合自己口味的研究专题,并对学生的小专题题目分类整理,下达具体的研究任务,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语言简洁。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语言魅力,不说要字字珠玑,但至少能抑扬顿挫,善于在一些字眼上做文章,体现我们语文教师的功底,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沉郁顿挫,牢牢扣住学生心扉。
7.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要做到循循善诱,不只是把教材中的字词句教给学生,而是把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呈现给学生,一步步地诱导学生去感悟生活,悟出道理,受到启迪。
8.具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变课堂生成为有益的教学资源。
9.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立足高考、立足生活、探究过去、展望未来。课堂教学要融入考点指向和价值指向,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敏感度。
10.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伊甸园,课堂上对教材人文教育素材的开发,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每次的教学比武、公开课示范课,都坚持按这样的原则和标准评教,并和执教者进行直接沟通,才具有真正的教研效果,同时要求评价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取长补短、借鉴并提高。
如果我们能坚持下来,并形成一种制度,那就是宝贵的课改经验积累,它就是今后教育教学中的引路人、指路灯,有了这样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必将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