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古诗词吟诵
2015-10-27蒋信龙
蒋信龙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在教学中,吟诵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了解诗的节奏
古诗词的节奏,与诗句的字数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但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组合着的,一般地,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也叫音步。一般四言诗是两个音步(二、二),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五言诗是三个音步(二、二、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诗是四个音步(二、二、二、一),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词、曲的节奏规律也是这样。但是,划分诗句的节奏还要注意上下词意的表达,不能把词割裂开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而不是“二、二、一”。把诗句的节奏读出来了,诗的音乐美也就基本上读出来了。古诗词的格律很严,什么声调的字放在什么位置,哪一句和哪一句要押韵,都有规定,作诗词的人都按照规定去做,这样更能体现音律美,只是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我们没有办法按照古代的语音去读它们了,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合韵了。怎么办呢?我们照普通话语音去朗诵好了,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
二、诗词吟诵要掌握押韵、平仄
小学语文教材中近体诗最多,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要求比较规范统一,讲究偶句的最后音节之间同韵相押,讲究诗句的语气停顿、平仄抑扬。
1.押韵
所谓押韵,也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和谐之美。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韵处是平声就是平声韵,是仄声就是仄声韵。在吟诵到押韵一句时,要适当增强吟诵语气。押平声韵处,声音高扬并且持续拉长。押仄声韵吟诵时语音急切短促,戛然而止,留下听觉上的空白,使诗味无穷。
2.平仄
由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竹、木、绿、月、药、一、叶、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如吴语、粤语、晋语等。所谓“平”,就是声调延长而高扬;所谓“仄”就是声调倾侧短促。即所谓平声扬,仄声抑,律诗的平仄是交替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因而吟诵起来抑扬顿挫,有很好的音乐效果。
三、教学中可利用网络资源学唱古诗词名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惆怅;“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的无奈,唐宛的哀怨……这些打动人心的千古绝唱不仅对学生的积累起到兴趣上的激发,同时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火焰高涨;当然,对学生的音乐熏陶也起了一定作用。不知有多少次,我走过学生身边,听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吟唱着《将进酒》《虞美人》《钗头凤》……这样的旋律,不禁释然。
四、借助音乐课上学过的旋律,自配乐吟唱诗词
网络上的千古绝唱固然旋律优美,丝竹之声悦耳动听,但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把吟唱诗词这种形式推广到教学中,我便想到了音乐课上学生学过的歌曲旋律,这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是他们天天的课前歌声内容,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我便大胆“借东风”。《草原上》成功地成为《清平乐·村居》的载体,当“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随着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吟唱,学生便也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遍又一遍载着我的激动,载着学生的浓浓兴趣。从此以后,《草原小姐妹》《柳树姑娘》《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甚至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它们的旋律都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传出。习惯成自然,渐渐地,学生会自选乐曲主动为诗词配乐,他们在吟唱的过程中,在音乐的美感中,在创作的喜悦中将诗词学习、积累完成,可谓一举多得。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入根据古诗词填词的流行歌曲,借鉴其旋律中透露出来的起伏抑扬的节奏,可以想象,当学生配合着乐曲《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吟诵《水调歌头》时,那声音自然会像音乐一样脍炙人口了。
总之,吟诵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古诗的一把钥匙。诵读和吟咏,历来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吟诵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把诗中的语气、语调、语势、韵律、节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这些在书面语中无法表现出来的语感因素表达出来,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有灵气、富于感染力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语言材料。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备受人们喜爱。吟诵乃是历代诗家文人的最佳表达方式。诗歌写出来就是让人听的,诗歌都是可以和乐而唱的,不存在独立于“歌”之外的诗。因此,诗歌离开了歌,离开了唱,离开了吟咏、诵读,就会大大减损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县砚山镇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