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而”的韵律功能
2009-06-02毛晓新
摘 要:汉语成语的固化方向是四个音节两个音步,要实现双音步,许多成语选择借助于连词“而”来完成。“而”作为衬词以“AB而C”和“A而BC”两种形式存在于成语中,也因此形成了两种重音模式,即[轻 中 轻 重]和[中 轻 轻 重]。
关键词:而 复合韵律词 衬词
一、引言
韵律(Prosody),是汉语的一大特色。“韵律构词学(Prosodic Morphology)”理论主张人类语言中“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韵律单位”是“音步(foot)”,而“音步”则通过比它小的单位“音节(Syllable)”来确定。一般认为:汉语最基本的音步是两个音节,一个音步就是一个韵律词(Prosodic Word)。“复合韵律词”也是汉语韵律构词法中的一个重要单位,即两个“标准韵律词”的复合体。固化已久的古代“成语”是典型的“复合韵律词”。
汉语成语最明显的特点是大多由四个音节构成。“以四音节为形式的成语占全部成语的95%以上”[1],四音节形式是成语最普遍的格式。《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常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文炼也说:“四音节语段有显著的特点,它给人以稳定的感觉。”[2]稳定感大概是人们对视听形成的一种普遍的要求,是对韵律的自觉追求。上古原民配乐而歌的《诗经》就以四言为主,它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两个双音节成分两个音步的组合,使稳定和独立的特点更加突出。因此,许多成语,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参差趋向整齐,向四音节形式靠拢,不是四个音节的,要补足为四个音节,多于四个音节的,往往也要压缩为四个音节。比如“井底蛙”增加音节成为“井底之蛙”;“莨不莨,莠不莠”删减音节成为“不莨不莠”。
二、在成语中,连词“而”可以作为衬词,帮助构成双音节音步,使之产生韵律美
连词“而”是为了凑足音步而允许填入成语的,在语流中起到调节音步节奏的作用。从而使成语的四个音节虚实相错,声调饱满实足。“于义为缀,于音则所以是词。”[3]按照衬词“而”位置的不同可将此类成语分为AB而C式、A而BC式两类。
(一)AB而C式
据笔者统计,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成语大词典》中共204个包含“而”字的成语,这种“AB而C”式占了三分之二,共138个。比如:
半途而废 安枕而卧 不约而同 从天而降 鸡鸣而起
竭泽而渔 尽欢而散 翘足而待 三思而行 望尘而拜
席地而坐 扬长而去 因人而异 一望而知 杂沓而至
特殊的,有“AA而B”式,共7例。比如:
察察而明 侃侃而谈 侃侃而言 夸夸而谈
娓娓而谈 悬悬而空 源源而来
一例“AB而B”式。比如:自然而然
(二)A而BC式
包含“而”字的成语共两种格式,除却“AB而C”式,剩下的就是“A而BC”式。共66个。如:
哀而不伤 大而化之 公而忘私 过而能改
劳而无功 迷而不返 锲而不舍 轻而易举
失而复得 视而不见 述而不作 望而却步
特殊形式“A而AB”只有一例。比如:久而久之
三、“复合韵律词”是一个“二合一”的整体,成语的基本构成方式都是“2+2”,没有例外,尽管它们内部的句法结构不尽相同。这是双音步的组合导致两段的结果
a.抵掌而谈 b.坐而论道
油然而生 勇而无谋
直道而行 周而复始
迎刃而解 引而不发……
以上两种格式的成语都是由两个独立的音步组成,前后两段都可以独立构成句法单位。其中,有的音步可以独立实现韵律词,比如“抵掌”“论道”“油然”“无谋”等等。有的音步不能自由使用,比如使用“而”字作衬词的音步。这里的不自由说明了前后两个音步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2+2]是一个整体单位。前后两段虽然界限分明,但又缺一不可。“而”在这里就是为了凑足音步,作为衬词而存在。
“而”字作为衬词,分为前附、后附两种。前附式是汉语的习惯,除却在成语中,在作文中也是如此。而后附式与英语的连词使用不谋而合。在a组中,“而”字是前附,使用在成语的第二个音步当中,只起凑足音步,调节音步节奏的作用。b组中,“而”是后附的,使用在成语的第一个音步当中,对语音也有所拉长,从而使成语中的第一个音步声调饱满实足。
四、韵律词的一般重音结构都是[轻 重]型,成语作为复合韵律词是韵律构词法中的一个单位,也符合一般词汇“右重”的规律
(一)AB而C式
按照重音规律,“AB而C”式中前后两个音步的重音模式应该是[轻 重]。但[2+2]式中,由于前后两段本身也是一个音步,也要遵从[轻 重]规律,所以,此时“AB而C”的重音模式就成了[轻重 轻重]。但是第一个音步在复合韵律词中要轻读,于是第一个重音要让步于第二个重音而变为次重音。这样,“AB而C”式的重音模式就成了[轻 中 轻 重]了。比如“知难而进”。
(二)A而BC式
连词“而”作为衬词,只能轻读。所以,在“A而BC”式中,两个音步的重音模式只能是[重轻 轻重] ,同时遵从成语整体的[轻 重]模式,于是,“A而BC”式的重音模式只能是[中 轻 轻 重]。比如“周而复始”。
进入韵律结构的连词“而”必须与实词组配使用,共同构成音步。这是由实词与虚词韵律功能的差别决定的。连词“而”可以帮助成语实现具有稳定形式的四字格复合韵律词,在语流中起到调节音步节奏的作用,在缺乏音步节奏的语音链上还可以作为衬词使用。
注 释:
[1]张斌《现代汉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
284页。
[2]文炼《汉语语句的节律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
[3]郭绍虞《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中国社会科学》,1938年第
24期。
参考文献:
[1]周斌.成语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吴洁敏.汉语节奏的周期及层次[J].中国语文,1992,(2).
[5]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
[6]文炼.汉语语句的节律问题[J].中国语文,1994,(1).
[7]王洪君.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J].中国语文,1996,(3).
(毛晓新 贵阳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