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5-10-26袁明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课堂教学不应模式化,但教学应该策略化。前不久,笔者观摩了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一堂“小组合作,快乐高效”语文教改课题探索展示课——七年级上册贾平凹的《风雨》,就此谈谈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高效的课堂教学以“先学后教”模式为基础
高效课堂要遵循“学生思维在先”的原则。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程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而“先学后教”模式正是符合这一课程理念。只有经过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才能在课堂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有异彩纷呈的教学生成;只有学生试水写作过了,学习同类题材的文章时,方才知晓其中深浅,才能领略作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现技巧等等方面的精巧美妙之处;也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后学生会学了,老师才能解放出来,回归其主导地位。文清实验学校的老师正是这样做的,他们设计了统一的“导学案”,学生的“先学”是在课堂中老师指导下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课文。郭秋云老师在课前布置了《秋叶》的片段描写练笔,要求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方法,学生这样试水之后,学习《风雨》时,就会对文章中通过对大树、沙石、人的活动描写侧面表现风的猛烈这一写作技巧感同身受,他们的分析、联想才会那么精彩。
二.高效的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方式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
文清实验学校的课改非常强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做法符合班级教学的固有特点,更顺应现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特征的要求。他们的小班都对学生按A、B、C层分小组进行教学活动,我们的大班更应该按层次分小组进行教学活动。郭老师的课堂结构是开放的。课前的片段练笔由两个小组推选的代表上台介绍展示,小组代表陈述之后,就请别组的同学点评或提出不同意见,之后再请同学或老师给打分,课后记录学生个人成长评价档案。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是先分小组讨论,再推选小组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结果,并请别组同学提出评价意见,此时学生代表既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习结果的评价者。郭老师把课堂、讲台、粉笔和指挥棒都交给了学生,真正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给了学生,老师只是教学中穿针引线的引导者。正如教师们评价的:“她是把课文当工具来训练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工具来教课文。”
三.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高效课堂应该追求“简净”的教学风格。《风雨》一课就选准一个主要训练点——精准的动词选用,这是贾平凹场景散文生动传神地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老师精选了暴风雨来临前的两处细节描写来设计教学活动,就连作家介绍都是在以一段侧面描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才插入课件的,而且特意突出贾平凹场景散文精准的动词使用的妙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突出教学重点。布置的作业“肆虐的阳光”片段练笔,也是着眼于这一训练点的落实而设计的。郭老师教学的“简净”还体现在课件上。页面不多,画面干净;问题不多,突出重点。丰富精彩体现在教学活动当中,至简至美,有舍有得,舍弃了末枝细节,得到的才是宝贵的重要的深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
四.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具备快乐和民主的特征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参的既定解读,甚至以教师的思维想当然地去框定学生的思维,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阅历的差异,不尊重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学习过程的体念和评价结果的感受,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多地以教材为中心,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工具来使用了。我们简单地要求学生上课要大脑跟着老师的思维活动来转,只有简单的师生互动,很少有效性的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生师互动,这样单调乏味的课堂,哪有民主快乐可言呢?
郭老师的课堂是民主的,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权利、发表见解的权利、评价结果的权利。教材、老师都不是权威,鼓励学生批评质疑,提出自己的创见。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体现在小组合作之中,体现在面向全班同学分享交流而受到的尊重之中,体现在学生之间争辩质疑时碰撞的思想火花之中,体现在同学之间的自我评价的激励之中。这样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地追求!
袁明,语文教师,现居江西赣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