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说与高中作文教学
2015-10-26陈云轶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却又难以回避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多数学生对于题目不甚理解,对于立意难以深化,或者是随心所欲的敷衍塞责,这样的文章难以符合题目要求,也与最初的作文教学宗旨大相背离。长此以往,不免会有部分学生认为作文效果不明显,拿分不快,对作文不愿写、不想写也不敢写。语文教学中占比最重的作文教学,现在却最被边缘化。
有鉴于此,对高中作文教学的思考,就不能继续限定在已有的规范之中,仅作形式上的小修小补,而应立足于理论高度,重新予以思考予以探求。从这一思路出发,笔者认为,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境界说”,可以在当前作文教学过分注重形式操作、注重技巧点拨的氛围中,为我们提供一个相对开阔的视野,让我们直面写作的本真。
一.“境界说”的内涵
“境界”一词,源自《诗经·大雅·江汉》“于疆于理”句,郑玄笺云:“正其境界,修其分理。”最开始是指地域的范围。至唐代,开始用“境”或“境界”论诗。而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则将其理论核心立足在“境界说”之上。其开宗明义即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后又说:“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
境界可以理解为诗词作家通过主观的构思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不是单纯的景,而是情与景二者交汇融合的产物,即客观的景物和主观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鲜明形象的表达。那么,什么是有境界呢?王国维给的界定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叶嘉莹诠释说:“凡作者能把自己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
在此之下,作为词学艺术特征的“境界”,又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大境界”、“小境界”;以及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诸般说法。
由此可见,“境界”由“真”而得,又由“真”而生发出深邃曼妙的千姿百态,这是因为只有坚持求“真”,才能显示文章个性;只有坚持“有我”,方能彰显体验的独特。所以,真实的内容和独特的表达完美结合,自然便会有“境界”。高中生的作文亦是如此。
二.“境界说”对高中生作文的启示
烧掉那些万能作文宝典,丢弃那些所谓的“好作文诀窍”,打破那些“规范应试作文”模式,撕下那千篇一律的脸庞,还作文一张眉目分明的面孔。注重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那么将来的文苑才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要重整高中作文教学,王国维的“境界说”从一个新的高度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境界说”对于高中生作文的选材、主题等方面都有启示。
(一)选材的启示:选材必须要真实。
作文首先是人的自觉,做“真人”。只有“人的自觉”才能最终形成“文的自觉”。什么是真?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说:“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强笑者不欢,强合者不亲。夫惟有真人,而后有真言。真者,识地绝高,才情既富,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标准和范例,引导学生“求真”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琐琐细细,居家常之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语更是令人动容;巴金的《小狗包弟》通过小狗的故事反思自我,剖析灵魂;史铁生的《合欢树》,将母子情蕴涵在日常细节之中,看似平淡却隽永深沉……这些文章从题材上看,或回忆旧事,或思念故人,但却都堪称至真至诚。这种至真至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以至每每读来都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感人先感己,学生作文选材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真实感知体验,写我眼中事、抒我胸中情,这样的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照而不是虚情的矫饰,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是自身情感的自然抒发而不是机械拼凑。当学生的作文选材不再一味在故纸堆里淘文章,不再机械化的剪贴、复制的时候,他的作文就有了一定的境界。
(二)主题的启示:小主题一样有好文章
中国古代写作教学的写作目的是“文以载道”,一切以封建帝王、古代圣贤的意志为最高价值,塑造出缺乏自由创造,缺乏批判精神的异己性、异化性、非主体性的文风,最终影响了真正的自由写作。
“境界说”的观念则认为,境界虽有大小,但却并不以此分高下。由此也启示我们,学生的作文主题不一定就要宏大的。如果是有感而发,写爱祖国爱人民固然可以;写武汉热辣辣的夏天,写校园晚自习后的“奔饭”,那样鲜明生动的场景,不正是高中生触手可及的生活再现吗?这样的小题材小主题不同样能打动人心吗?
且看一段精彩的“小主题”文段:
你看——圆滚滚的番茄扯着枝干的衣襟不愿撒手;黄瓜在头上插了一朵黄色的花准备去相亲却突然发现自己长了满脸的粉刺;茄子穿着不合身的紫色晚礼服正要去找裁缝讨个说法;葫芦百般无聊地数着自己肚子里长了几个籽;辣椒又在发着不知名的脾气;韭菜则将自己整整齐齐地排列成五律。所有的植物都五颜六色着,炫耀藏在土地里的色彩。
——武汉外国语学校 涂婕《武汉夏天的自画像》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作品
小作者曾自谦地说:“我写的都是身边的事,属于最没有深度,最没有思想的。”写武汉的夏天,既没有上升到全球气候的高度,也没有大谈城市环境建设,而是着眼于身边的生活,匠心独运,鲜活而自然。
总之,所谓境界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即“我手写我心”。
三.“境界说”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独特的精神活动,而高中学生鲜明的个性就应该是高中作文的灵魂。作文当用自由之笔,真实的生活素材,抒个性情感,扬自由精神。缺乏个性,不敢讲真话、抒真情,就只能是平庸之作。境界说的本质是一个“真”字,唯有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特的文风的基础上,呵护学生文中的“真性情”,才能彻底改变学生目前写作中存在的“空洞无物、千人一面”的窘境。endprint
(一)有“境界”的作文是情与景的统一
王国维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可见,“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须真。在作文写作中,最本源的东西应是喜怒哀乐的情感,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或符合学生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使之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随之就会对写作产生积极的增力作用。
但是,传统的高中写作教学往往注重技巧的传授,轻视主体的生活体验;将写作当成单纯的技巧性表达,忽视了写作表情达意的社会功能。一位老师曾这样笑谈当前的“新八股”考场作文。“开头谈人生,十八未足羞。时代巨轮转,改革大潮头。论点放头句,置顶后盖楼。三五名人语,群鸟论啁啾。”这样追求“起承转合”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千人一面的陈旧形式,令学生在写作时枷锁重重,创意无踪,个性全无。
写作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其本质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确立了学生写作主体地位后,写作教学就要回归到学生生活的本源中去。
自然赐给我们的写作资源是丰富的,如果教师能够实时引导,那么山之沉稳,水之灵动,春之绚烂,秋之静美,也定会打动学生的心扉,使其产生诉诸于笔端的欲望。
我在讲授《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时,曾带领学生去操场上,师生围坐在一起,一同诵读诗词、散文中写景的经典之作,再引导他们将眼光投向身边,用口头作文的形式描摹一下校园里的风景,亦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达到情与景统一的境界了。于是,学生写下这样的文段:
它们披着金色的华裳,蹦蹦跳跳地奔向树的怀抱,阳光所到之处,无不被染上明亮动人的色彩,而那些未曾被点亮的阴影则如同水墨画上的留白一般,使树愈加富有层次感,愈加真实却也梦幻。每当夏日独有的炽热气息拂过,树便像着了魔似的,一片翠绿,好似哪个写生的画家一不小心把绿颜料全洒了上去,浓得化不开,浓得让人一望便被点燃生命的蓬勃与朝气。
——武汉外国语学校 吴雨晴《窗前的树》
该次作文要求写景,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材反应都是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而小作者则独辟蹊径,着眼于“窗前的树”,将树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观察细致,想象合理,语言也很灵动。
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只有自己融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才能最大限度扩展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丰富自己鲜活的生活语言,将“情”与“景”有机结合,惟其如此,作文才不再是一种被动的命令,而是一种自我表达的主观需求了。
(二)“真景物、真感情”须鲜明真切的表达。
《人间词话》云:“‘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可见,作者观物写景,须感情真挚,而若不能恰当表现,文不逮意,则亦不能有境界。
新课标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书面表达要感情真实健康”。但是,接受了十多年应试教育的高中学生,早已习惯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试卷上表演着一场又一场的“文字秀”,而我们却很难再用“文如其人”“我手写我心”之类的词语去解读他们的内心。
且看这样的句子:
父亲变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老水牛,最后终于买到了一本别人曾用过的教材。捧着这本旧书,我哭得像个泪人。
夜深了,在阴冷的囚笼中,几缕惨淡的月光照进来,一个浑厚的声音坚定地说出一句话:“我愿意接受宫刑!”……他就是司马迁。
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情感泛滥……这些千人一腔的假大空文字秀,不仅使高中作文失去了本该属于青少年的个性色彩,失去了真实的情感内核,同时也就失去了清新与活力,失去了打动读者的力量。
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情的宣泄,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将生活中的细微体验写出来,并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那么鲜明真切的表达亦不是一件难事。
我在讲授《心灵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时,先展示相关事例,学生反应平平。当讲到汶川地震那条著名的短信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时,我的声音哽咽了,几乎潸然泪下,学生也被我的情绪所感染。进一步地,我又讲起了自己和学生、自己和女儿的两个小故事,学生们由此受到启发,将生活中的细微点滴作为素材互动分享,课后也较好地完成了作文要求。
例:上了小学,中午就近住在奶奶家。奶奶为我挑了一只天青色的大碗,碗里盛着小孩子喜爱的各种东西:鸡块、牛肉、菜心……然而顽劣的我怎可能让奶奶省心!于是我迈开小腿满屋跑,奶奶总端着碗在后面追。头发花白的老太婆哪里跑得过小孙子,一会儿工夫奶奶就累得气喘吁吁,我也从这闹剧中收获了非凡的乐趣与成就感。于是任由奶奶走上前来,一只精致的小锡勺里,是晶莹的米粒,一口下去满嘴的甜香气,这时,索性死死地咬住饭勺,任由舌尖感知饭菜的热度。中午的阳光洒在奶奶花白的头上,几缕银丝分外闪亮,舌尖上的菜心也温暖异常,于是——奶奶笑了,我也咧开嘴,奶奶笑起来也像个小孩子呢。于是这一点温暖,和着奶奶的笑,爬上心头,钻进了童年的光阴里。
——武汉外国语学校 彭慈航《舌尖上的温暖》
小作者品味亲情,积淀内力,选取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用细致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令那份温暖的回忆真切鲜明地流淌于笔端,亦可谓“境界全出矣”。
有时候,让学生摆脱所谓考场作文的桎梏,反倒显得面目清新,感情真挚,相映成趣。而且,一旦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去看待世界时,往往就会有自己的思想。孔子有言:“有德必有言。”一个真诚的人,就必然会情动于衷,而下笔千言的。
宋代李涂曾精辟地指出:“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真,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境界说”在真实情感、鲜明表达方面,也给我们以很多启示。在作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才能将“写真权力”真正地还给学生。
四.结语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相信在“境界说”的启示下,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和实践,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能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摸索,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追求,最后到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境界。让学生真正能通过作文来表达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促进交流沟通,同时也获得一种心灵的愉悦。
陈云轶,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