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批注·个性
2015-10-26刘凤
在探究式学习风行的当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语文课堂似乎变得越来越热闹了。然而,在课堂繁荣的背后却是考卷上阅读题失分严重的事实,很多课堂活跃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成绩并不理想。可见,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并未同步发展。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找到了批注教学法这一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何为批注阅读
何为批注?汉语词典上解释为批语和注解。所谓批注,即在文章的空处,写下独特的或者是有创意的阅读心得和个性感想。按批注的位置分有眉批、首批,有旁批、侧批和尾批;按批注的内容分可归纳为四类:注释、提要、批语和警语等。批注的方法则有品析语言、点评人物、想象联想、剖析写法、批判文本和质疑问难等。阅读后的批注,是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独到的眼光和别样的情怀。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法在我国其实是十分传统的阅读方法。对诗的点评盛在唐朝,对文的批注出现于宋代,清朝则出现大量对小说的评论并达到鼎盛。所以,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那么多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名著和大作不足为奇。从那时起,很多阅读者就用纯个人的态度拆解诗词文,散开又聚拢,不断求索作品的真意。可以说,意随文生。读者的解读就让各种个体主观地复现作者的原意,阅读权在“我”。所以,批注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语言意象、语境意蕴间穿梭游走。他们在独立阅读时写下自己的批注,把理解感受、评价欣赏“寄生”在文本上,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捕捉重要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方面感悟和体验别人体验过的经历和思考过的意念,另一方面不断重新认识自我,读着别人比着自己。
可以说,批注阅读是学生品读文章最实用的方法之一。身为教师,应指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作品内容、结构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提醒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同时还可让学生在预习时、在课堂上,“眼到”、“手到”、“心到”,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长此以往,读中有写,写中有读,既是与原作者的互动和交流,也是阅读过程中自身情感和感悟的积累。学生在阅读批注和交流展示过程中创造性地解读文章,必将促进他们品读个性的发展和阅读效益的提高。
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行阅读、自选标注和自我点评,边读边品边作注释、提示和评论,让阅读达到最自由最随意的境界。此时的读一定是在理解、质疑、比较和联想。批注阅读,是富有创造地读,是充满思辨地写。批注阅读能帮助梳理结构、概括主题,品味并锤炼修辞语法,思考并吸取主旨内涵。批注阅读,还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字斟句酌,探究文字潜存暗藏的各种意义。
二.如何批注阅读
“批注”又有哪些方法技巧呢?如何运用“批注”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以组织《七子之歌》批注教学为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自主合作探究角度来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批注必须把阅读权交给学生,使之借助作品,基于文字,超越文字,展示个性,思维碰撞。批注阅读教学,必须给学生交流感悟的时间,相互交换意见。既有相对独立的自主阅读,又提供了共同探究的合作空间。
例如,在批注教学交流《七子之歌·威海卫》时,一学生作如下批注:这一段中的两个“圣人”都是指孔子。而另一学生的批注则抓住了前后两个“圣人”作了如下批注:因为威海卫地处孔圣人的故乡——山东,前一个圣人应该是指孔子,而“圣人的丘陵”是指孔子的坟墓,后面一句中“尽是圣人的遗骸”里有个“尽”字,所以应该是指像孔圣人一样的遗体遗骨。这里的“圣人”应该是指像孔子一样的一代又一代人。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一致认为后一位学生的理解更为合理精准。
2.从学习考察语文综合性知识来看。阅读理解题要系统考查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批注阅读涉及到的内容则更全面更丰满,每一次批注阅读后的经典和精彩言论,有条件有时间的话,可当堂诵读或打印展示,从而让学生全面自主的展开品读,个体还能收获充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例如,有的学生抓住了诗文里“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中的“捧”,“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中的“夏日”、“晒死”等关键字词展开分析,进行批注;有的学生则从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的句式结构以及多处感叹等标点符号,多角度展开点评和剖析。有位学生批注与众不同,他找到了《九龙》一段的句子“我何曾有一天不再泪涛汹涌”中的“泪涛汹涌”,他认为此处不仅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九龙“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恨之深、痛之切,给在座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从感悟作品深度广度来看。学生通过阅读批注,可以谈社会、谈人生、谈政治、谈道德、谈哲学、谈性格,谈一切想谈、能谈的东西,或剖析历史事件,或品评人物,或情感功过是非,从而吸取精华。丰富联想想象,悟出其中道理,及时记录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使知识升级为自我智慧。
例如有的学生在批注时,不仅关注与诗歌相关的八十年前后祖国的屈辱史,还追根溯源到古诸侯时期的典故和传说。对“七子”中唯一未能回归祖国怀抱的“台湾”尤为关注。对琉球群岛、九州岛与台湾岛等岛屿的隶属变迁发展的历史如数家珍,该生的批注显示在中日关系的认识上,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学生在批注“广州湾”一段时,从“管钥”、“铁锁”作为切入点,研究中国地图的地理形势,发现并用多个事例来论证沿海地区、天然良港的地貌和地势特点更有利于政治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历来是我国的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
4.从艺术欣赏审美品鉴上来看。学生在赏读作品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文字产生共鸣,通过品读优美文句、精彩片断,获得爱的体验、美的熏陶。在学生把这种体验用批注呈现出来的同时,激起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审美情趣,生发了阅读各类名家名作、经典范文的需求和能力。
在教学本课前,有学生的批注不仅仅局限于本诗内容和情感把握上,也不仅读出“七子”及诗人迫切期盼回到祖国怀抱的殷殷情怀,还联想到了远离故乡的海外游子拳拳的赤子之心,并在文字的空白处罗列出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先生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等思念故乡、渴望统一的文句。更有甚者,还有学生煞费苦心地搜集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萧乾的《枣核》、席慕容的《乡愁》和舒兰的《乡色酒》等作品,并拿来推荐给同学们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思乡和祈盼回归的感情。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批注,则让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若长期坚持运用批注教学法,将读、写、听、说有机结合,就能让学生的阅读更深入更富个性,也能让语文课堂从热闹走向高效,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局面便能真正形成。
刘凤,现任江苏省张家港市少年宫副主任,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