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联动 点燃诗歌
2015-10-26郭新国
在诗歌教学中,怎样点燃学生的诗情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技巧,永远不是过时的做法。朗读注意节奏、重音、语调。当然,感情是第一位的。在诵读中,慢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蕴。
闻一多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甚至直接让学生去听《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等歌曲,用音乐的美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喜爱。
在诵读中,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比如上《沁园春·长沙》一课,要指导学生对“看”和“忆”两个统领字的阅读,读出声断气不断的效果。要读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卒章显志的隽永,向世界宣告的豪迈之情。
二.抓住意象,描绘形象,领会主旨,读懂诗歌。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歌的形象化是借助于意象来表达的,诗歌借助意象勾勒出意境,达到抒情的目的。因此,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描写的形象,从而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达到读懂诗歌的目的。诗歌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性,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即诗歌的主旨,是我们读懂一首诗歌必须弄明白的。这是读诗的重点。至于诗歌所运用的手法,那是次要的,它是为了表达主题所采取的手段。
比如,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诗时,主要是让同学们分析上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壮丽的秋景图。下阕描写了一群青年学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画面。上阕为了描绘画面,选取了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笔者还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古人写秋天的一些诗词。比如,杜牧的《秋夕》,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等,与之对比。
接着,讨论上下两个画面,两类形象的联系。很容易知道,下阕是对上阕形象的回答,我们这一帮敢于“粪土万户侯”、能在“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才是将来主宰苍茫大地沉浮的人。作者为什么选择那些色彩明丽的意象?很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豪迈的志向。
正所谓,“形象大于思维”,通过分析意象抓住了诗歌描绘的形象,基本可以解读一首诗歌了。至于表现手法,那就是可以统一在这个上课思路里面的东西。
比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诗写于12月,抓住民族灾难中北方的农民、南方的少妇、广大的垦殖者以及自己困难的生活图景,联系写作时间——1937年12月,就不难理解诗人以北方常见的自然景象“雪”来比喻民族灾难,表达了对民族灾难下对同胞的深切同情,对民族存亡的危机感。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笼罩着全诗。
而朦胧诗《双桅船》通过刻画了一艘具有“双桅”的船,表达了女性对事业和爱情的坚守,也象征了一种不断追求的品质。
《黑八月》则通过对连绵不断的暴雨和“抱窝不出”的太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逐渐形成的宽厚的生活态度。
《山民》借助“山”的意象,表达了不同人对待阻碍和困难的态度。
而《那就是我》和《弯弯的月亮》则通过月亮、河流等意象,充分表达了乡愁这个主题。
意象分析是中学现代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意象手法是“诗出侧面”,可以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抓意象,描绘形象,就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多样化的诗歌写作活动,一步一步走近诗歌。
有了诵读的感染,有了“意象”这个解读诗歌的钥匙,只能说打下了一些激发事情的基础。真正走近诗歌,还得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基于学生的基础,我进行了以下分阶段尝试。
1.仿写诗歌——东施效颦又何妨?
再提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名言,那是为了强调读的重要性,有些夸张。事实上,从读到创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是读诗,毕竟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提笔写一写,也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比如《那就是我》是一首通俗的表达乡愁的诗歌,诗中选取了最具乡愁意味的河流、月亮等意象来表达主旨。仿写并不难,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我开始的要求不高,至少仿写1节,于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完成,个别比较好的能完成1首。他们选取的意象不错,有稻穗,有海鸥,渔船,有老屋,有果树等等。
不足之处在于地域特色还是少了点。写整首诗的同学有时候没注意到诗歌的结构。但总体来说,因为有模板,基本完成不错。例如:
①我思念故乡的山坡
②还有山坡上吱吱吃草的水牛
噢,妈妈——
如果有一头小牛在你身旁哞哞地叫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③我思念故乡的池塘
还有池塘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
噢,妈妈——
如果有一条鲤鱼在花丛中游来游去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④我思念故乡的蓝天
还有海面上燃烧着的余晖
噢,妈妈——
如果有一只海鸥在你头顶盘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⑤我思念故乡的稻田
还有田野里辛勤耕作的亲人
噢,妈妈——
如果有一株稻禾向你招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运用了拟人手法,)
2.改写诗歌——班门弄斧显勇气。
能够仿写了之后,我便让他们进行改写。《山民》一诗的主题比较明显,讽刺了那个“知而不为”的山民,而且是卒章显志。那么,能否将结尾改一改,让诗歌的主旨不同于原诗。因为本诗比较简单,容易读懂。所以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写出了不同的寓意。比如:endprint
①儿子长大了
儿子也死在了路上
儿子也很遗憾
他的父亲没有让他带上他的妻子
不然,他的孩子就能见到大海了
(与原诗主旨类似:悲剧在继续)
②他不再想了,
他也没有遗憾了
因为儿子走出了群山
带着他看到了大海
(与原诗主旨相反:儿子看到了大海,实现了他的梦想)
③他带上妻子上路了
在路上,他的儿子出生了
他很自豪
他没有因为疲倦而放弃
因为,他的儿子最后背着他看到了大海
(与原诗主旨相反:父子都看到了大海,实现了梦想)
3.给画配诗——自出机杼自叹赏。
上这个诗歌单元的时候,刚好学生进行迎元旦艺术节汇演,他们举行了合唱比赛。于是,我让他们给自己的合唱照片配一首诗。
①雄赳赳
气昂昂
高一六班站台上
唱红歌
精神扬
艺中有我真辉煌
真辉煌。
②红星闪闪放光芒
微风中,红领巾飘动着
阳光中,歌声荡漾着
奏鸣中,微笑绽放着
我们在唱响着属于我们的歌
我们在催开着属于青春的花
③那日,仿佛还在昨天
颈上的一抹鲜红
依旧浮现在眼前
意气风发
浩浩荡荡
闪闪的红星
屹立不倒
我与你舞动着青春
挥洒着激情
放射出青涩而美丽的光芒
学生的作品都是在抒发自己的豪情,抒发歌唱的快乐。主题未免单一了点,思路不够开阔。因为合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辞旧迎新,如果视野开阔点,写的诗就有深度些。我启发学生,目光不要仅仅聚焦在自己身上,视野拓宽点,思考有深度点。于是有了第二次创作:
1 迎接新年的校园舞台上
我们同唱一首歌
羞赧的眼神
如花的笑靥
定格在摄像机里头
而嘹亮的歌声
伴我们一路前行
(灵感:从摄影师的角度,定格的只是瞬间,时光不能定格)
2 红星闪闪
潘冬子不在
我们还在
我们还在
童音不在
童音不在
红领巾还在
红领巾还在
布娃娃不在
布娃娃不在
歌声永在
(灵感:经典歌曲百唱不厌。巧借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革命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启发学生,用了粘连的修辞手法)
3 红领巾之歌
在高中穿白衬衣戴红领巾唱歌
我们一出场你们就笑了
老实说,我们也有点憋不住
也想笑,但赛场上笑傲江湖不容易
——于是我们忍住了
收起笑容,用精彩的演唱
堵住你们的笑声
将你们的笑声扭转为掌声
其实
你们一开始笑的时候
就进入了我们设计的圈套
(灵感:唱红歌,别出心裁。唱响自己,才是王道。)
4 青春,年少
校园的舞台上
我们用歌声迎接新年
人生的旅途
永不黯淡
只要你
以歌唱的姿态
(启迪灵感:毕业生来信诉说想念高中合唱情景,歌声代表了昂扬向上的人生姿态。)
师生共同谈创作感受,特别要扣住意象的选择和灵感,以及表达的主题。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点燃了学生对诗歌的一些激情。课后,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布置了他们为自己的一张照片配诗的作业。
通过这一系列读诗、赏诗、写诗活动,希望在高一的学生中播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希望不错过播种的季节,让诗歌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如果能开花结果,那自然最好不过。
总之,教授必修二现代诗歌单元,抱的宗旨是:少一点考试的功利,去诗歌的海洋里扑腾一回,收获的或许不仅仅是几口又苦又咸的海水!
(本论文作为白云区小课题“活动教学法在城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XKT045)
郭新国,语文教师,现在广东广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