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效语文课堂的十种意识

2015-10-26马玉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师者意识目标

高效课堂,就是指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那么,高效课堂应具备怎样的一些意识才能得以实现呢?

1.身份意识。韩愈在《师说》中解读教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者,为人师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自己是谁——身份职能,那么,就应该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古今之别,在身份角色转变。

古时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言,可见为师的责任重大;今日亦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解读。所以,为师者由“讲学”到“导学”,由“教学”到“扶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来引领。所以,为师要在教法上研究,从而使自身的职能发挥最大、最有效的价值。语文教师更应该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应该尊重学科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综合性与实践性同步,实现“文以载道”、“教书育人”的终级目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因此,师者应以启智为要,所以“先生”云者;师者,应以德服人,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是践行者;师者,是爱和善的化身,应以仁爱普度众生,所谓“大仁不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更是太阳底下最有良知的职业。师者的身份既普通又特殊,既高尚又卑微,既有时限又无极限……总之,师者,以人为本,让自己的思想、言行成为学生前进的方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人生一大幸事也。

2.目标意识。新课标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的,你意识到它的维度内涵了吗?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目标之间是构成明线、暗线和主线的关系。“过程与方法”是明线,没有过程和方法,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培养呢?所以说,“知识与能力”是主线;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暗线,它需要依托在“过程与方法”过程之中,讲究“方法”的渗透得以呈现。

我们可以从身份意识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来解读三维目标:那就是目标(1)是授业;目标(2)解惑;目标(3)是传道。当然了,师者身份中的“道”“业”“惑”应该是目标确立的具体依据。“文以载道”,“诗言志”“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些都在提示我们为师者要有“道”的意识,大道至简;“术业有专攻”,业者,应该是我们专业的本质,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严格地说,语言、思维、情感是语文学科每一位师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解“惑”则是为师的主要任务。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小学而小疑,大学而大疑;或小学而大疑,大学而小疑,不学而无疑。

有了目标,师者就明确了方向,然后以此为依托展开为师之旅。

3.课程意识。也可以说是文本意识、教材意识。我们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有三个层级:一是必修教材(五个模块);二是选修教材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名人传记选读、古代小说选读、诸子散文等等;三是校本教材(地方教材)。

你是否具有课程资源的整体意识,并且通读教材,思考编者意图,然后结合自己的学情分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呢?你是否整体把握文本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程意识的最大效度呢?

这些课程资源里面,必修课程是落实目标(1)中“知识”的载体,选修课程是目标(1)中“能力”的落实。特别是必修五个模块中的两个板块: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更是落实课标的教学重点。已经在《考试大纲》中作为必考内容呈现。而另外两个板块:知识梳理和名著导读是新课程的“新”所在。我们知道,知识梳理,梳理的是“知识”,文本提供的内容必须让学生整理识记,另外,教师还要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知识链接。至于“名著导读”很多学校不处理,是错误的,我们要尊重编者对课程资源中选取的“名著”或经典的价值取向,有所侧重的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得以学习。

4.学生意识。了解你的学情,关注你的学生,关心和爱护你的学生。学生哪些基础差,哪些阅读差,哪些作文差,哪些学习习惯不好,哪些什么也不差,就是不学,这些你都熟悉吗?知道他们的需要,最想听什么?渴望自己有怎样的表现?取得怎样的成绩?走近他们的生活,最近有什么事情或者个人的某些因素影响了他的学习?他在哪方面是最困难的破冰之旅,你清楚吗?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备课的关键之一是备学生。只有这样,你才能很好地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实现课堂的高效、完成教与学的双赢。

5.问题意识。来自你所教的学情、内容、文体,决定了你的问题设计。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引子。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思考、设计问题;还要根据重难点来明确问题的具体问法;更要结合文体特征及文本内容来设计问题。例如,题目解读,内容梳理,结构解析,手法赏析,语言品析等等,总之,依据文本,落实目标;尊重体征,设计问题;教学环节,形放神收。可见,问题是关键。问得好,目标和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问得不好,学生盲从学,教师被动讲,造成课堂上无效、低效的教学现状。

6.课堂意识。语文课上体验过程少,生成过程无,真是可悲可叹。教师的预设与生成在教学上或多或少都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出现。老师的想法很好,预设很多,可是没有机会生成,或者根本没有生成的过程,或者不知道该怎么生成,结果是重果轻程。比如,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而是虚设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教师就急急忙忙给出所谓的答案,又没有给学生整理记录笔记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可惜了。

我们知道驾驭课堂是有很多机智的。所以,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可取可舍,可放可收,切不可一成不变。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统一规格的商品。教师在40分钟时间里运用什么智慧引领你的学生有效地、高效地、健康快乐地完成学生任务,那是要学会变通的。毕竟,学生是活体,课堂是动态,所以,变则活,变则通,变则新。学生在课堂上哪个地方遇到了障碍:是知识储备不够,还是思维偏差?是心里已经明白了,只是语言表达困惑,还是好像是明白了,但是又不太确定?等等,教师能否及时、适时发现这些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启发、帮助呢?教师如何发问、如何深度追问、如何评价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关注每一位学生?是不是只关注那几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呢?是不是有的学生“零”关注:一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都没有在课堂上说过一句话?你可以想见,他(她)的语文学习是怎样一个境况呢?endprint

当然了,课堂意识中目标是第一位的,在确立的时候自然要小、实、准,争取一课一得。不贪多,求真务实。而教学环节是落实目标的载体,环节中的设计有效、高效的细节将是目标落实的保障。

而问题呢,是课堂教学中的助推器,问题设计科学、准确、有层次、有内容,课堂教学就会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演进,否则,就可能出现教学无序、或者错位的现象。课堂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双主体”构成的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场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的讲述、评价是课堂的点睛之笔。我们知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存疑,合作探究中的质疑,这些都是教师当讲之处,而且非讲不可一定要讲清讲透。这样,教学的重难点才会有所突破、得到解决。

新课程提倡“以学定教”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他们的所学所得的展示才是课堂的精彩所在。一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这是知识与能力的组合;那么,一节课,教师该讲(教)些什么、怎么讲(教)、讲(教)得怎么样?这是目标、方法和结果的组合。由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7.方法意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因为正确的方法让我们少走许多弯路;而方法错误容易把我们引入歧途、走进误区。所以“法乎上”。我们干什么,都要得法。既不可太过,又不可缺失,既不能形而上,又不能形而下,这其中的“度”实难把握。过犹不及,不及亦不到,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

我觉得为师最高的境界则是:法之为法,有法无法,贵在得法。就像道可道、非常道一样,一切尽在有无之间。其实,心中有法,活得潇洒,教得自如;心中无法,还求其法,迷失自我,叫苦不迭……生死、成败、得失、荣辱,往大了说无法之法;喜怒哀乐、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往小了说,有法之法。法者,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我们“活”着的人自然不能忽视各种“法”的存在,不能游离许许多多“法”的规范,不可越矩职业道德“法”的底线,不该放弃专业品质中“法”的探寻……

你有法,凡事就有思想,有路径;你无法,或不得法,凡事就迷失,就错位。

可见,方法论是人生法宝,自然也是我们教学中得失成败的本真所在。

8.习惯意识。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身受益。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各种习惯,从小事做起,关注细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好的习惯。如,生活习惯,起居饮食、作息规律、讲究卫生;学习习惯,写字、说话、读书、思考,勤奋、吃苦、钻研;文明习惯,谦让、宽容、尊重、礼貌、教养、规矩。也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习惯都要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积累、生成、自然习得。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更要有耐心、细心、爱心,做教学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事。

9.团队意识。学校管理基本是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队伍很庞大的团队。所以,发挥其作用、价值,意义重大。如,我们要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实现组与组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是跨学科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行成合力,师资集合、资源整合,通力合作,最大效益地发挥教研组和年级组、学校之间的各种资源,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潜力,打造精品团队,为实现高效教学打好基础。

再如,课程资源的多元化使高中语文教学的阅读量超大,有些文本很长,选文时代又很久远,特别是一些选修教材,尤其适合团队作战。同年级的老师组成一个团队,集中备出某个选本教材的课:负责设计问题、给出答案,梳理出文本基本知识要点,形成基础的备课资料。在此基础上,学科教研组或年级教研组再进一步细化研讨这些资料的价值,筛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年级学科教学预案(共案),大家资源共享,上课可以通用,教师把这些必须掌握的东西发给学生。之后,教师集中一些学时,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生源情况,结合不同层次的学情,有所微调、取舍、增删,形成个案,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这样三年循环下来,我们的教学既实现了“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又尝试了“老文新教”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老师也把每一本教材都认真地通读过、研究过,便于整体把握课程资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得到专业的提升和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10.学习意识。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见自己,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所以,学习意识不仅是语文人应该具备的意识,而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的意识。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才会成为一个不被时代淘汰的人。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更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反思,可见,学习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学习的深入与提升。

学习自然科学,让我们学会师法自然,掌握逻辑思维的习惯,更理性的思考。学习社会科学,让我们更多一些感恩之心,人文关怀,换位思考,学会认知,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哲学、史学、美学等等,让我们丰富视野、陶冶情操、增进智慧、砥砺人生。先做人,再做事,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当然了,意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行为存在,它受心绪的影响,靠思想来支配。如果你有意识、有方法,那么,你的行动就会有方向、有目标。如果你是无意识状态,或者潜意识状态,那么,笔者真诚地恳请你早点进入这些意识状态吧,有意识地去做点什么。当然了,还有好多意识我们没有意识到,那就让我们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慢慢意识吧!毕竟,人生是单程的,孩子的成长也是单程的,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让我们为师者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坚守职业道德的人,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马玉杰,黑龙江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教授,现居黑龙江大庆市。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者意识目标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消防意识
师者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