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合肥市国家级非遗保护现状

2015-10-26刘子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纸笺巢湖合肥市

刘子丰

合肥市文化馆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实施情况

2005年底,合肥市成立了由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市建委、市民委、市文联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确定了我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确定了保护工作的各个主要阶段及具体任务安排。我市现已建立较完备的《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统计表》,将现有资源通过分类整理、专项保护等措施,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管理范畴,做到普查、保护同时并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庐剧

自我市“庐剧”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市庐剧院在重新修订《合肥市庐剧艺术保护和发展条例》的基础上,结合省政府皖政[2006]40号文件精神,制订了庐剧这一戏剧的保护实施措施与方案,该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强对培养庐剧传承的力度,深入推进庐剧文化的理论知识研究、曲目的创新,节目的编排等方面制定出详尽的措施。2007年成立了“安徽省庐剧研究会”;近年来,创作、改编多种新剧目,如《村长娘子》、《万年桥》、《借罗衣》、《皖川情》、《卖棉纱》等,参加省市各项比赛,其中庐剧《村长娘子》参加第九届安徽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舞美设计奖、表演一、二、三等奖;启动第三届“庐州放歌”巡回演出,在合肥市的三县、七区完成50场,全年演出场次104场;流动舞台车全年下基层演出140场,其中有“庐州放歌”50场演出、“走向文明”50场演出、“平安进社区”30场演出等;完成对省艺校庐剧班的教学培训工作,采取理论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办法,让同学们在《村长娘子》和《庐剧演唱会》等剧目中参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直观展示庐剧的戏曲风采,市文化馆在非遗展厅内常年巡回播放庐剧经典剧目,并配以图文、实物等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通过电视、报纸、橱窗等方式进行宣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市文化馆在每年举办的“暑期非遗绝活培训班”活动中,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玉兰老师亲自授课,不设门槛,面向大众宣传本土戏剧,培养出更多地兴趣爱好者。

(二)巢湖民歌

“巢湖民歌”是首批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的项目,其将抢救、保护及传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对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近年来,合肥市举办“民歌大赛”、“民歌歌会”、“歌手大赛”,并制作《巢湖民歌》专题片等。与此同时,合肥市陆续刊印了巢湖地区的民歌集成、中国民歌民谣集成·巢湖卷等书刊。完善巢湖民歌这一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性指导意见,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了对巢湖民歌这一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建立巢湖民歌资料室、陈列室、数据库和多媒体展厅,面向广大群众,进行直观地展示和宣传;在中小学义务制教育阶段开设相关巢湖民歌音乐课程,如巢湖学院附中、巢湖市炯炀中学均设立了巢湖民歌传承基地,每周设置相应课程,普及巢湖民歌;并通过鼓励和支持各类传习培训活动,目前巢湖市各乡镇文广站均建立起巢湖民歌流动传习所,通过不定期举办民歌基础知识传授和教唱活动,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民歌歌手,使得巢湖民歌在现代文化的环境下有序传承。

(三)纸笺加工技艺

自2008年“纸笺加工技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合肥市便建立“掇英轩纸笺研发中心”,潜心研发、修复多种纸笺加工技艺;与中科大合作,挂牌成立了 “手工纸产学研实践基地”;租赁废弃小学,建立纸笺加工技艺传承基地,设立展示厅等;与中央美术学院、中科大、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开展纸笺加工技艺及其相关知识的传习教学活动,通过扩大传习场所,与高校合作等多种方式,将纸笺加工技艺这一项目有效传承下去;与中科大陈彪等人合作,成功申报安徽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传统加工纸名品—羊脑笺的复原研究》(2011.1.——2013.12.),对失传的羊脑笺加工技艺进行恢复性保护;成功申报省教育厅《安徽省手工纸调查研究》(2011.1.——2013.12.),其中包括对安徽省纸笺加工技艺的调查与研究及资料的搜集整理;恢复套色木版水印拱花笺、砑花粉蜡笺、泥金绢本宣的制作;重新组合纸笺加工技艺,开发纸笺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如:泥金印花笺,刻画粉蜡笺等;积极开拓现代室内装饰市场,创新如流沙笺、刻画笺、手绘粉蜡笺等制作工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四)洋蛇灯

2008年,“洋蛇灯”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为达到保护、传承并举,我市经过多方协调,成功打造出用于洋蛇灯这一国家级项目的展示推广平台,这座最新建造的“潜龙宫”,让其非遗传承人邵传富和他的弟子们在这一固定的传习所里进行洋蛇灯的技艺创新、技法更新以及用于平时的训练场所,对这一项目进行了有效保护;洋蛇灯积极参加省市县的演出,如2012年春节期间,“洋蛇灯”在包公镇进行为期5天的巡回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起到了良好地社会效果;重新扎制百米洋蛇,完善人员培训,积极参加2012年“合肥市第十八届新春文化庙会”民间文艺展演专场演出,在肥东县内,百米洋蛇灯现场舞动,起到广泛地社会宣传效果;为直观展示百米洋蛇的风采,市文化馆在非遗展厅内常年展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通过电视、报纸、橱窗等方式进行宣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合肥市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经验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文化部、安徽省文化厅的文件精神和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进行了全市范围内的基础资源调研,建立了“合肥市非遗四级名录统计表”,不断加强非遗传承工作中的具体措施,强化非遗工作中的宣传力度、覆盖范围和交流传播途径等等,积极推行合肥市非遗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合肥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安徽省级项目15个,合肥市级项目87个,其他县区级名录项目162项。合肥市在保护国家级非遗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做法和实践经验:

(一)与物质文化载体相结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作用又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自2007年开始,我市每年都与市文物处合办,在明教寺、包公祠、包公墓、李府、享堂、三国新城遗址等多处文物旅游景点,正式通过这些精心的谋划与筹备,将有形和无形遗产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性的宣传推广活动,借助于物质载体,以达到宣传、推广、传承合肥市非遗产文化。

(二)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发展与保护非遗,重在人才,非遗人才的培养是关系着非遗文化深入推进、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所以如何培养出合格而又出色的非遗方面的人才,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非遗文化很多都是散落在民间,而口传心授是非遗文化目前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传承方法,这种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而仅仅靠着师徒间的口传心授,是无法将这些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的。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非遗正在悄无声息的消失中,有的更是面临濒危状态。教育传承是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之一。合肥市很早就开始探索利用现代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如在庐剧的保护方面,2007年合肥市庐剧院定向招收40名庐剧传承表演人才,经与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协商,由该院代为培养,学制5年,将于2012年7月毕业。正是因为合肥市将非遗早早的搬进各大高等院校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也使得合肥市国家级的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三)与申报国家级非遗相结合

近年来,合肥市以做好国家级非遗申报作为重要支撑点,全力施行合肥市非遗的传承,通过深入的基层调研、田野普查和文档梳理,不断明确了具有重要保护意义、重要保护价值的非遗项目,与此同时将这些项目与申报国家级非遗相结合,使得这些项目被重新定义、被重新挖掘、被重新予以保护起来,通过深入的保护,让这些项目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与发展现状等等问题,引起政府及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从而有利于不断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体现着合肥人民创造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弘扬。

三、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近年来,合肥市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非遗文化日益发展的现在,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有待改善:

(1)非遗文化的整体统一性还不够。每个非遗项目,它的背后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和民俗习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保护中,却缺乏对它们自身历史文化的足够重视,忽略了它们背后的民俗风貌,使得非遗保护成为简单的、自上而下的顺势推动,缺少社会层面的广泛参与,阻碍着非遗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亟待拓宽,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更是需要将范围逐渐扩大,将那些老的历史建筑、年代久远的厂房、代代相传的老字号等等纳入进来,深入探讨非遗文化的保护方式。

四、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下一步工作打算。

(1)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命主体。人才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命主体,加强人才培养,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交的关键所在。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家大师及其技艺的抢救、保护力度,利用现有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年轻一代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吸收更多地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进一步完善“庐剧”、“巢湖民歌”、“和“洋蛇灯”等场地设施问题。扩大“潜龙宫”、“掇英轩”的传习场地面积,完善“庐剧”和“巢湖民歌”的室内多媒体传习设施,通过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完善,更好地将其保护、传承下去。

(3)加大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非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加大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除每年定期举办的“非遗暑期绝活培训班”,定期在报纸上宣传以外,今后,我们将加大对国家级项目的保护传承,从不同切入点,如与电视台联系,制作室内装饰专题,将我市极具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纸笺加工技艺”纳入其中,进行宣传;又如与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联办,举办“庐剧”和“巢湖民歌”演唱会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吸引更多地人来了解它、喜爱它、学习它。

猜你喜欢

纸笺巢湖合肥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纸笺技艺 匠心细琢
粉蜡笺:沉睡百年的华美
合肥市朝霞小学
巢湖颂歌
云中谁寄锦书来 纸笺加工技艺
采桑子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