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诗歌互译的翻译诗学比较研究以唐诗和十四行诗为例

2015-10-26赖良上海理工大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诗学

赖良上海理工大学



英汉诗歌互译的翻译诗学比较研究以唐诗和十四行诗为例

赖良
上海理工大学

摘要:诗歌是最高境界的文学创造,而诗歌翻译亦是最难的翻译活动,在翻译界里,曾经出现了关于诗歌的可译性的争论。对于诗歌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为数众多,不同译者往往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方法。其中,翻译诗学理论越来越受到译者的关注。但对翻译诗学的研究至今仍无定论,文本通过回顾翻译诗学的进展、分析翻译诗学对中国唐诗英译和十四行诗中译影响和作用,提出诗歌翻译可行之法。

关键词:翻译诗学唐诗英译十四行诗中译

一、翻译诗学之由来

“翻译诗学”在当今的理论界中属于翻译范畴的理论,其由来经历了许多翻译理论家的铺垫。谈到诗学,我们必须讲到亚里士多德,他的著作《诗学》(ArsPoetica)影响深远,在1989年版的《辞海》里有这样一段话:“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著的Aristotle:On the Art of Poetry是欧洲最早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后来欧洲历史相沿成习,将一切阐述文艺理论的著作统称为诗学。现在有的国家专称研究诗歌原理的著作为诗学,以区别于一般的阐述文艺理论的著作。”[6]这部著作主要探讨了摹仿艺术和悲剧艺术的成分、情节和悲喜剧及历史等方面。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诗”不是纯粹的诗歌,而是包含诗歌、戏剧、小说等的一切文学文艺作品。同时又上升到美学、历史、社会等层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学”的内涵亦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起初,将“诗学”作为文学理论发扬光大的是俄国的形式主义。[3]与奈达的理论不同,俄国的形式主义注重的不是语言深层结构,而是表层结构,追求形式美。雅各布逊是布拉格学派和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人,对翻译诗学的产生意义重大。他在所发表的《语言学与诗学》中指出,诗学应归类到语言学的体系中。他认为“诗学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使一段语言信息成为艺术作品?”[1]他还认为诗是一种语言结构上的表达,而语言学正是研究语言结构的学科,因此,诗学应归类到语言学。他的诗学观是一个动态的辩证观念。他提出“语言的诗性功能”将文学语言和其它语言相区别。诗歌本身具有诗性功能,但也有其他社会功能,雅各布逊试图将诗性功能和其他的社会功能区别开来,因此就为以后的诗学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他给人们的启发便是:在研究翻译诗学时,即要注重研究如何用译语再现原文文本,也要关注文本的其它功能,如社会文化、政治等功能,但是其他功能不应该取代“如何译”这个核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文学教授Willis Barnstone在《翻译诗学:历史、理论、实践》一文中,[5]阐明了其核心观点,即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一种语言的机械转移,翻译家和作者一样具有创造力。他强调在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也要照顾读者的感受。他把翻译诗学分成以下方面:宏观文学翻译、某一特定题材的翻译、某个翻译家的诗学理念、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以及读者、译者、作者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划分比较复杂。

语言学大师、伟大诗人、文论家梅肖尼克在其著作《诗学——创作认识论和翻译诗学》一书中阐述了他的“翻译诗学观”。“诗学”是比语言学更深刻的系统理论,而语言学不能完全诠释翻译的特殊性,因此,翻译应隶属于“诗学”。在该书当中,他还批判了二元论(形式与内涵),在他看来,翻译诗学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客观地调和并解释源语言、目的语之间不同文化的种种冲突矛盾。[7]

真正将翻译诗学细分的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Andre Lefevere,在其所著《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中,他指出,诗学涵盖的方面主要有二:首先是字词使用手段、文体类型、主题思想、刻画的角色、重要情景、深层象征;其次是,对整个社会体系而言,文学的作用和价值体现于何处或者应该具备何种作用与价值,文学作品的相关主题须体现社会环境方可为大众所知并认可。另外,他还指出,翻译是一种重写,不仅要翻译句子意思,更要翻译原文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2]

翻译诗学是范围较大的翻译理论,诗歌译者必定会受到翻译诗学的影响。但对翻译诗学的研究仍无定论。本文以中国唐诗的英译和英国十四行诗的中译为例,来探讨翻译诗学对诗歌翻译起何作用。

二、许渊冲唐诗英译中的翻译诗学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有特定的格式、题材、韵律。其中唐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又细化为“五言”和“七言”。诗歌短小精悍、形式特殊,加大了翻译难度。尽管如此,在诸多翻译大家对唐诗的英译中,不乏上乘佳作。许渊冲先生是诗歌翻译大师,他的翻译诗学观是“三美”原则,即要讲究形美,又要讲究音美和意美。“意美”就是要翻出原诗描绘的意境;“音美”则是译文诗歌也应像原文诗歌一样,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悦耳,如同美妙的音乐;“形美”就是要求译文诗歌的句子要和原文诗歌一样讲究对仗工整、行数亦要严格按照格律要求,保持长短整齐,这一点在中诗英译时尤为重要,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点。他认为诗歌翻译最重要的是在译语环境中重现原文诗歌的意境,然后才是追求译文诗歌的听觉和视觉美感即翻译诗歌时应顺次满足意、音、形的要求。[8]但通过研读大量许先生的诗歌译作,笔者发现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诗歌时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与此相反。换言之,他在翻译诗歌时通常先满足三美中的音美和形美之后才追求原诗意境的重现。中英双语文化素养极高的许渊冲先生非常注重和擅长以英语格律诗的韵律和形再现中国古诗词的音乐和形式美,甚至将音、形美要求作为好的诗歌翻译的前提条件。这也是其翻译诗学的特别之处。以下笔者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李白诗作《送友人》为例进行说明。

此诗乃李白在送别好友时所作的一首离别诗,诗中的“友人”具体指的是哪位,有多种说法,但笔者更偏向认为是同时代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送友人》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为同时作品,是篇续作,正篇诗题上已有“送杜二甫”,不管这位友人是谁,我们都可以从诗中读出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还有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感慨。译者如何才能将此种意境传达至读者?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诗学观是“以诗译诗”。形式上,原文是五言律诗,偶数句押/eng/(城、征)和/ing/(情、鸣)的尾韵,在译文中,虽然每行的字数不完全和原文的一样,但是也相应地有八行诗句,每一行的音节都有8个音节,采用四音步抑扬格;且句尾押韵,节奏是ABABCDCD。在内容上,“Float, part, neigh”那种萧瑟,惜别时的伤感可以在译文中也感受到。许渊冲先生还使用了头韵如White/ water. We /wave/ way体现出了音韵美。不难看出,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诗学观虽有自己的特色即重视追求音美和形美,其次才是意美,但其实还是受到了Lefevere的翻译诗学观的影响,既注重了文学形式,也注重了文化内涵的传播。

三、屠岸十四行诗中译的翻译诗学

十四行诗是“欧洲最古老的格律诗体”,[4]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学,经过但丁、皮特拉客等人的进一步推进,形成了后来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每首诗共有两部分,前半部分有八行,节奏为ABAB ABAB,后半部分是有六行体CDE CDE或者是CDC CDC的形式,往往采用的是六音步抑扬格。16世纪初华艾特(Thomas Wyatt)最早将十四行诗引入英国,经过斯宾塞和莎士比亚的发展,十四行诗在英国的地位日益突出。莎士比亚毕生共写了154首十四行诗,成就最盛,因此英国的十四行诗又被称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上世纪三十年代,莎翁所创的十四行诗开始被中国的一些翻译家引入国内,如今的全译本已经有九个全译本[5]译者为了能够忠实十四行诗的风貌,主题,形式等各方面的美,创造许多的翻译技巧,其中以屠岸先生以及梁实秋先生为代表的散文体最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屠岸先生翻译诗学的译作莫过于其对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翻译。

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屠岸先生的译文,在形式上比较符合十四行诗的风格,每一行字数、选词上也比较贴切原文,如Rough wind被译为“狂风”,意思和形象兼具。再如“The eye of heaven”运用了比喻,屠岸先生并未将其译为“太阳”而是“苍天的巨眼”,也是一种比喻,实现了形式和功能上的对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翻译诗学作为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在翻译诗歌时,译者也是一个创造者,既要注重原文形式、主题、风格,也要注重文化背景等因素。翻译诗学强调整体性,在翻译中国诗歌时,应尽量保持平仄、押韵这样才会使读者也能感受到原文的风格。而在翻译十四行诗时,也应注意形式和意境结合,忠实于原诗所表现的文化、美学体现、意境。总之,诗歌翻译作为最具难度的翻译活动,不仅要求译者要有极其深厚的双语水平,更要有高深的文学素养,许渊冲先生和屠岸先生便是如此。翻译诗学研究对诗歌翻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译者据此可树立诗歌翻译之合理标准即在达意基础上重现原诗意境。

参考文献

[1] Jakoboson,R.1960.“Closing Statement: Lingguistics and Poetics”[A]. In T.A.sebeok(ed). 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 Mass.MITPress&Wiley:350-352.

[2] Lefevere,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万江松.翻译诗学研究的理论嬗变[J].当代文坛,2014 (4).

[4]吴娟.十四行诗在中国[R];华中师范大学,2004.

[5]张成智,宋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及汉译研究[J].长城,2012(6).

[6]汤富华.翻译的诗学批评[J].扬州大学学报,2013(9).

[7]曹丹红.俩种翻译诗学观之比较及其启示[J].外语研究,2007(1).

[8]许渊冲.翻译六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猜你喜欢

许渊冲唐诗诗学
元 日
背诗学写话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唐诗赏读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折桂令·客窗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