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中路流派艺术特征的分析(上)
2020-08-04孙智勇
孙智勇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庐剧的起源及发展
(一)庐剧的起源
安徽的特色地方戏曲庐剧是从安徽省西部地区大别山流传开来的,也就是起源于大别山地区,庐剧在当地又被称为“小倒戏”或是“倒七戏”。其所用语言基本以安徽省江淮地区的当地方言为主,其中还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歌舞、秧歌以及山歌等等。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庐剧渐渐的衍变成了一种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地方戏曲,庐剧也因此成为了当地人民普遍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后来,庐剧这一全新的具有特色的地方戏曲慢慢的流传到了安徽省中部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并在这些地区迅速的发展起来。其实早在清朝时期关于庐剧就有相关的记载,只不过在那个时期庐剧的叫法为倒七戏,在1985 年安徽巢县炯炀河镇挖出的清朝石碑就是当时巢县知县陈炳颁布的关于禁演倒七戏的相关碑文。碑文内容大概是说因为当时倒七戏的内容台词有淫词丑态的嫌疑,鉴于其对社会的影响,此后一律禁演,如果再有出现演出倒七戏的人,不管是地主还是达官显贵,其有关人士一律授予刑罚。从这个碑文所写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庐剧起源的时间应该是在1868 年之前,距今至少也有将近200 年的历史沉淀。作为安徽人的李鸿章,对庐剧也欣赏有加,甚至在出访法国时,把他当做清朝的“国歌”唱了出来。因为当时这个曲子是由李鸿章创作,因此后人又把它称作为“李中堂乐”。初期的庐剧主要的表演形式为唱小戏,演出形式也很简单,戏班的人数较少,经常一人饰演多角。传统的倒七戏伴奏形式也很简单,大多以打击乐为主,后来不断与京剧,徽剧合作演出,伴奏乐器也从最初简单的锣鼓伴奏转变为后来相对复杂的弦乐伴奏,最后终于形成了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庐剧。
(二)庐剧的发展
庐剧的发展是艰辛的,在庐剧还没有被大众所接受的那段时期,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庐剧表演艺术家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经常会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因为受到社会大众的排挤和不公的对待,导致庐剧在那段时期的发展相当缓慢。那个时候的庐剧艺人在进行表演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精致的舞台及道具,他们只能是在露天的台子或者是临时搭建的破陋的舞台上进行演出,不但如此,他们演出的地方并不能固定在一处,而是分散在各地。这些艺人除了在安徽中西部地区活动以外,也经常去到离安徽较近的一些地区,比如江苏上海等地。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庐剧一改以往的状态,进行演出的各个班社和剧组纷纷进驻城里,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将一些较有名气的私人班社收纳进来改编为国营剧团。在20 世纪50 年代,是庐剧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候庐剧开始吸收经典剧目并结合现代戏的特点推出了大量具有前沿性的优秀剧目,如《休丁香》、《梁祝》、《白蛇传》以及《江姐》,这都是一些经典永流传的优秀作品。在这个时期,庐剧本身的价值被大众所发现,也被国家所重视,一些著名的庐剧艺术家还被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慰问。在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之前的庐剧团渐渐都被解散,十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因为要演出“样板戏”,所以一些原来的剧团慢慢的恢复起来,这个时候的庐剧一般以“样板戏”为主,比如《智取威虎山》等等。在改革开放以后,庐剧的发展迎来了第二春,曾经获得七项大奖的庐剧《好人王科长》就是出于这个时期。同一时期的庐剧还有《秦香莲》、《秦雪梅》、《奇债情缘》等等。这些优秀剧目的演出次数屡创新高,再一次证明了庐剧独特的艺术价值。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各种各样的的世界多元文化日新月异。人们评判优秀文化的标准也有了新的定义,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选择各种各样的消遣娱乐的方式,这无疑会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庐剧产生不可小视的影响,也对庐剧这一优秀的地方戏曲在未来的前行带来了挑战。
二、中路庐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中路庐剧的产生
因为安徽不同地区的语言风格不一样,庐剧与之结合产生的形式也不太一样,再加上庐剧在不同地区吸收的不同音乐和民歌的基础上,庐剧逐渐产生了东、中、西路这三个不同的流派。相较于东路庐剧和西路庐剧,中路庐剧的唱腔显得朴实舒缓,主要流传于合肥,巢湖地区,从历史时间来看,中路庐剧产生的时间其实要晚于东西两路庐剧,但是距今也有近200 年的历史沉淀。而且根据中路庐剧的老艺术家回忆,中路庐剧早在清朝时期就有了专业化的戏班子。
(二)中路庐剧的发展过程
早在1949 年,合肥作为中路庐剧流传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在当时有许多的庐剧班社合并组成了“平民剧社”。在当时,政府大力支持各个地方戏剧的发展,“在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要求贯彻“三改”方针,即“改戏”(戏曲的改革)、“改人”(戏曲艺人的改造)、“改制”(戏曲团体的所有制改革)”。在上述三改的条件的要求下,一些平民剧社开始编写一些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现代戏:《天翻地覆》、《官逼民反》、《刘巧团圆》等等,在社会上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后来的文革,中路庐剧发展遭受重大打击,停滞不前了十年的时间,直到文革结束,粉碎了四人帮,中路庐剧才有慢慢的发展起来,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平民剧社发展的非常顺利,那个时期的庐剧有《双锁柜》、《半把剪刀》等等。此后,中路庐剧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庐剧的演变
(一)庐剧功能的演变过程
主要是最初在民间以自发的形式形成的,是农民闲暇时自娱自乐的产物,在农民丰收时,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乡民们就演庐剧以表达喜悦之情,这是自娱的功能。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了祈求丰收而祭祀神灵,以求得农事丰收,逐渐转化为娱神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庐剧发展成谋生的手段,四处演出,最初由一两个人演出,多则两三人,后来发展成组成班社进行演出,这体现了娱人的功能。现如今庐剧自娱、娱神的功能已经非常少了,主要是娱人的功能。
(二)庐剧的演变过程
庐剧从200 多年前形成的地方小戏到如今已成为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戏曲之一且流行区域最广的地方剧种,2006 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庐剧的流变过程,我们能看出庐剧存在的文化根基。
庐别由原来的乡村小戏一步出发展到安徽主要地方戏曲之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期间经历了它的繁荣发展期和衰落期,但庐剧依然存在于安徽的大部分地区,说明庐剧有继续发展的土壤空间,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民俗文化紧密联系,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需求。
四、结语
通过对上述庐剧的起源与发展的大致叙述,我们也可以看出庐剧这一安徽地方戏曲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也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后面紧跟着对中路庐剧的介绍,也是主要对庐剧的三个流派中的中路进行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那么上篇中的内容主要就是涉及起源与发展问题,在下篇中,笔者会进一步的对中路流派的语言,唱腔,演唱特色和伴奏的特点以及方式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