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敢将十指夸针巧

2015-10-24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15年8期
关键词:绣品绣花刺绣

李树华

在机械化作业和绣花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花上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去完成一件手工刺绣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持久的恒心和对刺绣手艺的挚爱……

自信源于六角钱

“绣棚花样年年新。活色生香可夺真。要道祥云谁好手,虞情村里夏菊会。”

提起夏菊会。在祥云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是因为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一份令乡下人羡慕的工作,而是因为她精湛的刺绣技艺而扬名乡里。

在一个赤日炎炎的夏日。我来到了祥云县云南驿镇前所村委会虞情村。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一座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一条干净的水泥小道把我们迎到堂屋的台阶之下,四围是高高的土围墙,围墙之下种植着各种植物,葱茏苍翠。院子里摆放着十几盆花卉,一条狗看见陌生人进来,狂躁不安地叫着,主人家出来,大声制止了它的狂吠。

一上客堂。我的目光就被墙上大大的几幅刺绣吸引住,神韵气息栩栩如生,不用說,那一定是夏菊会一针一线绘上去的。

夏菊会1952年出生在祥云县虞情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童年的夏菊会并不是个文静的姑娘,除了读书。她显得很不安分,老喜欢东家出西家进,整天在院子里嘻嘻哈哈,跳跳闹闹的。不过要是见了好看的,或者没有结果的花花草草、窗花剪纸和画图之类,她却会在瞬间集中精神,呆惑惑地看上好一会。母亲见她一会调皮捣蛋,一会又无比认真,实在拿她没有更好的办法。认为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就向旁边的一个新妈妈(祥云方言,就是婶婶)借了一个还没有绣完的“围腰口”(祥云方言:妇女身上系的围腰前面的花块)随手丢给她,半开玩笑地说:“疯丫头,你要是书读不进去,还不如去学学绣花呢!要不然,将来你什么都不会做,大大咧咧的到老了都嫁不出去,你妈我可养不起你一辈子哦!”

“学就学!”被母亲称为“疯丫头”的夏菊会一看到母亲借来的“围腰口”,就一把抓过来,爱不释手地左看右看,好半天都没有放下。

母亲高兴地说:“看来你是真的想当一个绣花女了吧?”

“绣花女就绣花女,当绣花女又怎么样,我长大了不要你养就是了。”

“呵呵呵,真的吗?这可是你说的?我可是记住了?”

“记住就记住。”

“这疯丫头,我看你怎么当绣花女,你以为绣花女是那么容易当的吗?”

这是六十年前夏菊会和母亲的一场对话。想不到母亲当时的一句玩笑话,竟然会改变了夏菊会的一生,从12岁开始,竟然与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六十多年过去了,可我还记得母亲当时和我的这些对话,就好像昨天才和我说的一样。”在院子里,夏菊会老奶奶平静地对我说。

看着眼前一脸慈祥的夏菊会,我突然想到,父母真的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时,父母不经意间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从一个不好好读书的“疯丫头”到省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夏菊会的人生让我们更加相信,人生的道路可以有无数条,只不过,要做出一件事,或者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那需要的不仅仅是才智。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夏菊会记得,当时母亲借来的“围腰口”,是她第一次见过的最好、最美的刺绣。她小跑着到屋子里,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母亲的针线包,爱不释手地拿起小小的绣花针。用花花绿绿的丝线认认真真地比划起来,就这样,在那位“新妈妈”的悉心指点之下,夏菊会花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那个围腰口绣好了。

围腰口绣好后,大家看了都觉得虽然第一次学习刺绣,有些针脚有点稀疏,但是大体图案绣得还很不错,母亲听到大家的评价,心里很高兴,于是就挑了一个赶集的日子,带着夏菊会和她的第一件刺绣作品到前所街上去,看看能不能把这块围腰口给卖出去。

母亲和夏菊会都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并没有抱有多少希望。原以为在乡村集市上会无人问津的刺绣作品,在夏菊会摊开的瞬间,马上就围上来一群妇女,拿着她的刺绣作品一番评头论足之后,有一位背着箩筐的中年妇女,盯着看了一会问道:“六角钱,卖吗?”

“可以加一点吗?”夏菊会的母亲迫不及待地问。

“新手,悟性很好,是学刺绣的料!就六角啦!”那位背箩筐的妇女笑着说。

“六角就六角!”母亲把刺绣折好,递给了那位妇女,一只手接过了六角钱。

看见自己第一次绣的卖出去了,十二岁的夏菊会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不过,最让她高兴的是背箩筐的妇女那句话:“新手,悟性很好,是学刺绣的料!”

六角钱,对于夏菊会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要知道这可是她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的六角钱啊。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竟然能够赚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逢人就说,我家的“疯丫头”会绣花了,我家的“疯丫头”会绣花了……

那一年,夏菊会第一次明白。生活之中还有比跳绳更加好玩的事。通过劳动可以得到别人的赞美,还可以帮助母亲解决一点生活的困难!

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会在课余时间绣花,并以此换回钱来补贴家用。

转眼,母亲眼里的“疯丫头”就上了三年级。那时,村子里有些人看见她绣花绣得好,就自己花钱买来红布,打好裱布,拿到家里来请她绣,怎么绣?什么绣?这可是个新问题,不过,心灵手巧的夏菊会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没有绣样。她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小屋子里,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左思右想,琢磨来琢磨去,一边想一边剪。有一天她心血来潮,竟然一口气就用母亲跟别人要来的废报纸剪了满满一屋子花样。

“疯丫头”平时里绣的活都是照着绣样去绣的,这一次人家找上门来,要自己剪花,到底行不行呀?要知道自己平时也剪过一些小花什么的,真要把布样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来剪,太难剪了!而且其他的花样自己也不会剪呀。怎么办,聪明的“疯丫头”总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先把一张白纸蒙在绣样上面。然后再用铅笔把花样描下来,按照需要的样子来剪,剪好后再把纸样粘在需要绣花的布料上,用丝线照着纸样绣就是了。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想不到这个办法还真管用。那天以后,这个“疯丫头”在家里可待不住了。一有时间,她就往人多的地方跑,为的是到处寻找自己需要的花样和素材。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用裹背背小孩的妇女,她背后那个裹背上的花实在是太好看了,我就忍不住偷偷地跟在她后面看,就那样一边走一边看,也不知道跟了多长时间,直到那个人回头看见了我,问我,你跟着我干什么,我急忙说明自己没什么意思,只是喜欢她背小孩的裹背上的花,想多看看,没想到那个妇女说:“既然你喜欢,我就站在这里让你多看几眼吧……”直到现在。夏菊会还对这件小时候的事记忆犹新。

夏菊会告诉我,只要在路上看到有人围着的围腰、背着的裹背或是小孩系在腰间的抱裙儿。上面的花样是自己没见过的。她就会追着去看。如果遇到熟悉的人,就跑去向人家借。回到家再仔细地描下来。

年复一年,为了找到各种各样的花样,夏菊会在生活中一直在利用这样的方法寻觅着。从未间断过。有时遇到同行绣的花样,她怕别人不借,就找借口说借了用一下。谁也想不到她小小年纪就能绣花,也不知道她借了做什么用,所以都会毫不犹豫地借给她。

“这就是年纪小的好处。别人也不会认为我是借来学的,呵呵!这个办法确实好!”说到这里,夏菊会老人得意地看着我笑了起来,笑得像个孩子。

从她灿烂的笑脸上,我完全能够想象得出她那时的得意样儿。

夏菊会接着对我说:“整天照着别人的花样绣也不是个办法,千篇一律的,后来,看得多了,我也能做到不看绣样就自己动手剪样了。想剪什么花就剪什么花,想剪成什么样就剪成什么样。”

有些小事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一点我是相信的。据夏菊会老人回忆,当时徐情村一个叫展娣的姐姐嫁到夏菊会所在的虞情村,很喜欢绣花可就是不会剪花样。她听说夏菊会绣花绣得好,还会剪花。就经常来家里请夏菊会帮忙剪一些花样,剪好后再教教她怎么粘。那时因为家里事多,难免有些小见,心想要粘这么多的花样,那得耽误多少时间呀。于是,夏菊会说,我帮你剪好,粘好一个,你拿回去自己照着粘在布料上就可以了。可展娣说自己不会弄,硬是要她帮忙剪好粘好,说做什么要从头到尾包干才对。夏菊会说,我还要去上学呢,没那么多的时间来弄这些事。话是这样说,她还是帮展娣姐姐剪好粘好紙样了。那时,教她们三年级的老师一个姓何,一个姓史,她很喜欢这两个老师,不想过多地耽误学习的时间。

随后,她陆续绣了一些小围腰口。绣着绣着,开始绣大件的裹背(背小孩的背袝,上头喜欢绣上花)头了。比起之前绣过的小件,绣裹背头难度就大了。因为裹背头上要绣的花大。平时绣的围腰口花小,那这裹背上的花大,可不可以把原来的花样放大一些来绣呢?夏菊会在脑子里思考着这个问题。后来,她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适当做了一些处理,放大一些,绣在裹背头上。原来绣一朵花绣两层,现在花大了,就绣三层。就这样,她成功了!

只识几个字的“疯丫头”夏菊会竟然会刺绣,这似乎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生命的能量远比他想象中的强大,在中国乡村这种极为严酷的人文环境中,女人仍然能够会在缝隙中保留着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就是在各地出现的独具特色的、以女性为主导的刺绣艺术与文化,虽然它们往往被掩埋在粗粝的日常生活中。刺绣无疑就像是被偶然点燃的生命之火。当长期被潜压的创造力和表达欲被激活后,后续的一切发展就都显得顺理成章了。

对于进入少女时代的夏菊会来说,生活已经在悄悄地发展着、变化着。一个又一个的裹背头绣好后,她就大着胆子一个人拿到街上去卖。当时一个裹背头最好的市价是8元,她绣的卖了5元钱。因为是新手,手艺不是很好,可那个裹背头还是卖出去了,当时她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妈妈。我绣的裹背卖今天在街上出去了。卖出去了……”那天,夏菊会记得自己是飞跑着回家的。

“是真的吗?孩子,你可有出息了……”来自母亲的鼓励比任何东西都值钱。尽管自己的裹背头比那些好的卖低了3元钱,可这件事还是让她欢喜了好几天。就是这5元钱,极大地鼓励了夏菊会,一个上三年级的学生就能挣5元钱了,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从小小的5元钱中,夏菊会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此后。夏菊会不再满足于把刺绣当成生活的点缀,开始想象着要把刺绣当作一种谋生的技能,通过朴素的创作来表达一个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其实,她不知道,刺绣已经在她的内心深处扎下了根须。

“刚开始,我还不相信自己能够绣得好,只是一个人在家里偷偷摸摸绣,害怕别人看见了不好意思啊。就是我妈妈也不知道我整天躲在屋子里干什么,后来绣的多了,邻居们串门看到,无不交口称赞。这给我打了气。特别是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的绣品越来越好卖了这让我和家里人都信心大增。”夏老奶奶欣慰地告诉我。

1961年,由于各种原因。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里也困难的夏菊会。五年级只读了几天就回家了。既然读书没读成器。那就只有另辟蹊径,日子总还得要过下去!

夏菊会家有四姊妹,父亲早逝。母亲38岁就守寡独自一人带着四个孩子。日子过得很紧巴。1958年,夏菊会的妹子和兄弟死了,就剩下她和她的哥哥夏连昌(在东川工作,现在已经70多岁了,退休居住在东川)。当时教夏菊会的郭老师还到她家去劝她复学。可她已经打定主意要回家帮助母亲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了。

从此,她正式干起了绣花的行当并以此为生。渐渐地,她绣的裹背头卖到了6.5元,卖到了8元。最高的时候还卖到12元,那已经是相当好的绣品了,远比其他绣娘的绣品卖得高。那时正扫“四旧”,不允许自由买卖,不能公开地去卖绣品。她就把绣品悄悄地揣在怀里,站在街角,看到有人,就上前去问。要是有人买,看看四下没有别人,就掀起衣角,给人家看绣品,凡是看过绣品的人都对她的手艺很满意,要不是因为要讨价还价,一定会赞不绝口。她的绣品得到了顾客的热捧。在农村,凡是洗丧(祥云方言,就是小孩出生后摆满月酒前办的一种仪式),都要送一个裹背,市场需求量还是很大的。有一天,夏菊会照样到街角去卖裹背头,有人来看了说,你的这个裹背头要多少钱啊?夏菊会说,要12元。那人说,别人的只卖6元,你这个花还是绣得好的,我也不少给你,8元行不行?夏菊会说,你就添点吧!8元有8元的货,我这个花绣得这么好,就收你10元吧!后来,那个人很爽快地付了钱,拿起裹背头乐滋滋地走了。就这样,她绣的裹背头价格越来越高,最后,还卖到了12元。

随着手艺的见长。她开始绣全裹背,就是把整个裹背都绣上花。和裹背头相比,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全裹背要绣的花更多更大更复杂。绣花时用的那个箍子一次绷不下,得好几次才能把一整块裹背布绣好。绣好的第一个全裹背,拿到街上去卖。当时还有另外一个绣娘(虞情村子里虞朝金的媳妇)在那卖全裹背,她是以弥渡的绣法绣的。来了一个买主,她看看另外那个绣娘的,又看看夏菊会的。觉得夏菊会绣的这个裹背花绣得密,只是针脚有些不齐整。最后还是决定来买夏菊会的。

她问夏菊会:“这个裹背要多少钱?”

夏菊会说:“要20元。”

那个买主笑笑说:“其他的都只是卖10来元,你怎么开价这么高?因为那只是一个裹背的外层,不带里面那块毡布的。我给你15元?”

夏菊会也笑了说:"15元,不卖,你要的话就18元卖给你”

那个人说:“那就17元吧,我是想着你花绣得比较密,不然我还不想要呢。”

夏菊会说:“不瞒你说,这是我第一次绣全裹背,以前我是绣绣口,绣裹背头的。绣完这个之后我不可能以现在这个价卖的。就当是腾腾本钱,就17元卖给你吧!”

当时因为困难,本钱小。一尺金绒布要2元钱,还要买丝线,打裱布,需要的本钱还是不少呢,夏菊会垫不起。

从拿起针线手会发颤到像模像样地绣花,夏菊会走上了一条和大多数做农活和针线活的妇女不一样的路。她做出来的绣品都带着乡土气,周围的农村妇女和老人都特别喜欢,还经常在走亲戚的时候,不断往外面推荐夏菊会的绣品。

对家里来说经济收入增加了,此外刺绣还给夏菊会赢得了一个让人羡慕。而且非常好听的称呼——虞情绣女。

“夏奶奶,听周围的人说,您拿起针线,就会绣花,而且客人想绣什么,您就能绣什么,真如她们说的那样吗?”我一边认真看着夏菊会的刺绣作品,一边好奇地问。

“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你说,总之,我虽然没有学过专业的绘画。但是只要心里能够想出来得形状,我就能够把它给你绣出来。可能就像别人说的,有那么一点天赋吧!”

“哦!那你平时刺绣的时候,需要打底图吗?就是草稿?”

“呵呵!我的草稿都在心里!教别人绣花的时候,才会打草稿,平时我自己绣花不用什么草稿!想到什么。我就绣什么。它们都是我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再加上我的一些想象,图形就出来了!”

夏奶奶说,几十年来,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她便拿起针线刺绣,凭经验打好腹稿。从生活和周围环境中就地取材,信手而绣,心里想到什么就绣什么,小到简单的花边、单一的绣片,大到节日盛装、婚嫁礼服,甚至一些尺幅很大的作品。夏菊会都会在一针一线中流露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轻时的夏菊会,除了下地干活和帮助母亲做家务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哪怕是田间小憩,她都不放过。村子里的女人,不论老少,只要有空,都喜欢围坐在夏菊会的身边,看着她不停地飞针走线。夏老奶奶那时还不会不事先设计描图,凭着一根简单的绣花针,夏老菊会绣出了好多无法计数的刺绣作品。刺绣似乎成了她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成了她的爱好、特长,乃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梦想。

心有灵智手自巧

刺绣是我国独有的手工艺术。把传统元素融入到绣品的设计之中给夏菊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经过十多年的虚心学习、苦心经营,夏菊会不仅在刺绣技艺和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也在事业上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俗语说的好‘慢工才能够出细活,这正是刺绣作品的精髓所在。一块小巧秀气的绣品,需要三五天时间,若是大尺幅的人物、服饰、风景或者生活场景刺绣作品,那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很多外地人都是慕名而来,四处打听之后找到我家里的,她们都很喜欢我的刺绣作品,虽然时间要等的久,但是她们愿意等,慢慢的,我也就开始接受一些订做活计了。”夏菊会对我说。

在夏菊会家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个绣架,后墙上挂满了精美的成品,其中几幅充满地域特色的绣品尤其夺人眼目。

“我的刺绣还算有些出名。有一次是在大理三月街做展览,因为我带去的不多,不能买卖,我回到祥云以后,有个外国人拿着一张照片,很着急地从大理跑过来找到我家里,就是为了能买到那件在三月街做展览时看到的绣品。”这件事让夏老奶奶一直都很自豪。

這个远近闻名的刺绣能手。自与刺绣结下不解之缘后。一点一点从头开始学习针法。一个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掌握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技法。

用金绒布绣全裹背时,把用苦楝子熬煮的浆糊涂抹在绒布的背面,布就比较挺,不会软塌塌的。有时也用米汤做浆糊。绣的花样也是依照之前的办法描下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的审美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新的绣样层出不穷。不断推陈出新。

有一次。夏菊会看到一个绣娘手中的绣样很漂亮,就去向她借。那个绣娘问,你要了做什么?夏菊会说,我想把这个绣样画下来?这是你画的吗?那个绣娘说,不是我画的,我也不会画。你用什么办法把它画下来呢?夏菊会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一张白粘纸铺在绣样上,这样那些花草就全都显现出来,再用铅笔把花草的轮廓描出来。描下来后,再把花剪下来,贴在布上,去对照着绣。至于绣的时候需要什么颜色的绣线。一朵花要绣多少层次看起来才好看,每个绣娘心里都有着自己的一本画册,一本宝书。

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夏菊会从开始绣一个卖一个,到后来摆起了摊位,有了固定的客源。那些买过夏菊会绣品的人都说,这个绣娘的手艺最好,绣的花又多又密又好看。赶集市的时候才去摆摊,要是绣好了一个的就卖。遇到绣了一个半,人家看到半个要预定,夏菊会就会说,得等我把绣好的这个卖出去,看看卖得多少钱,你就出多少钱来预定。附近的村子,像庙村、天马村、小桥等都有人预定购买过夏菊会的绣品。有一次,高官铺村的一名女子看见夏菊会正在绣花,就对她说,我家里还有您绣的一个裹背呢,一直装着,都舍不得背,您绣的这些花别人都绣不出来。夏菊会笑笑说,赶紧背了,你妈妈又来定了一个了。

夏菊会就这样一直在绣花。靠卖绣品过日子。在这平静的生活中,也有过一些曲折。当时市管会的一个姓卢的工作人员曾收过她的绣品。卢的老婆是虞情村人,和夏菊会是一个村的。夏菊会就去市管会讨要自己的绣品,卢不还。那个时候,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可怜的夏菊会万般无奈,只得去找虞情的老支书虞光福,请他帮说说情。老支书脾气很爆,骂了夏菊会几句,说她田地里的活计不好好干。一天就是绣绣绣,净搞些歪门邪道。夏菊会说,我妈一个人干活太累了,我绣花卖了贴补点家用,要讨生活的呀,要吃饭呢嘛。老支书同意去帮她说情。这时,在一旁的负责治安的虞体贵说,不怕,我管着治安,我去帮你要。到时候我就说她妈38岁就守孀,守得这个独根根,怪可怜的。后来,虞体贵就去帮夏菊会要绣品,并亲自把绣品送到了她手中。夏菊会打心眼里感激这些帮助过她的人,把他们深深地记在了心里。

这件事过去后。市管会的人不准夏菊会再去街上卖绣品。夏菊会就把自己的绣品拿到时任村支书的韩兆宇家,韩支书家就在卖针线那个街巷。要是有人要买绣品。夏菊会就把他带到韩支书家。20元的裹背就只收19元。

再后来。夏菊会绣的裹背不需要自己卖了。送到城里交给那些开商店的生意人去卖。裹背要是绣好加上毡布,就可以卖30元。要是不加毡布的话就卖20元、25元。一块毡布就卖2元,后来涨到了5元。不用自己去卖裹背了,夏菊会就静下心来专门在家绣花。白天绣,晚上躺在床上都要绣一阵才睡。绣好的裹背在街子头一天就会被商贩收走,销路一点也不愁。

每一天、每一年,生活就像夏菊会手底下的针线,一下一下地重复着,但随着光阴转换,时间延续,一幅幅精美的刺绣却在不知不觉中显现出来。

夏菊会告诉我说,小时候家里烧煤油灯,她白天绣完晚上还要绣,一斤煤油好几毛钱,学刺绣浪费了不少煤油,她当时生怕母亲有一天会不会不让她绣。后来有一次母亲生病了,看见她在病床旁边还带着剪刀、针线、绷子,在医院里刺绣,就鼓励她好好学。那时候,夏老奶奶给别人家绣些东西补贴家用。家里日常零用的开销。全靠刺绣挣钱换来。刺绣能解决很现实的问题——挣钱养家,这也激励着她学好刺绣。长大后自己也要养家。凭着聪明的手艺和勤奋。夏菊会的刺绣手艺越来越好。找她绣嫁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起来。

由于夏菊会的绣品质量好。没多久。生意就红火了起来。有人家办喜事或迁新居。都会来找她,到她家里选购。每件绣品的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有时,她的刺绣还未完成就被订购一空。

“那时,做生意很不容易,不像现在这样自由。”谈起过去做生意的事情,夏菊会仍然掩饰不住兴奋之情。

生意多了,夏菊会需要更多人手。因为刺绣是一件费神费力的工作,一幅两三平方米的绣品,就算熟练工人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恰在此时,有几个本村的妇女找上门来,希望夏菊会能够教她们刺绣。于是,母亲给她提供了两间房屋,让她给几个来学习的姐妹教授刺绣技术。这样一来,妇女们有了一技之长,她的刺绣也有了源源不断的徒弟。

晓玲是从外村嫁过来的农民。一直跟着夏菊会免费学刺绣,熟练以后,就到县城开了一个门面,每个月能拿到几千元钱,是个不错的选择。

夏菊会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客人来家里看,看完了却不買,而是拿出一张照片,问她能不能绣出来。这对她是一个挑战,他想了想,最终咬咬牙以五千元接下了这个高难度的活,这就是她引以为荣的作品《彩云南现》。也正是这幅作品,让她第一次知道到了作品本土化的重要性。

怀揣技艺盼传承

美好的家乡,不乏美丽的故事,却往往缺少美妙的讲述。否则,就如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中所唱的“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文化艺术也一样,因为它是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质、多元表现的功能。只要倾心倾情。刺绣也会唱出动人的歌,为它美丽的家园提升知名度。

“虞情村出了个绣花女”。夏菊会绣花出名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她。村委会知道她的事情后。为了有利于开展妇女工作,决定利用她和村里的妇女关系比较好的条件。请她到村委会搞妇女工作。

这样。夏菊会从19岁起。就到村子里当了妇女主任,一干就是年47年。去年,已是66岁的她依然以高票再次当选为村妇女主任。这,都源于她的朴实无华和勤劳灵巧的双手。

刚进村领导班子时,夏菊会的报酬是5元,后来增加到了10元,再后来是15元。先是搞计生,发3元钱,不供饭。夏菊会幽默地说,3元钱我也不要了,就当是出个全勤吧。第二年,时任虞情村支书的邹汝奎安排让给妇委发3元钱,供一顿饭。现在,搞计生检查发的补助是20元。村上办伙食就只是供给医院里的人吃,到了饭店,夏菊会就会和其他几个妇委悄然回家去,她说,这是素质问题,不能混饭吃。生产队时,在村上搞妇委的那几年,只要轮到值班,夏菊会就把绣花的物什拿到村公所去绣。

后来,夏菊会不只绣裹背卖了,只要人们需要,她什么都绣。有一次,村里有个叫夏红梅的要在农历二月结婚,嫁给虞情村组长虞建富的儿子,她就在村委会院子里给夏红梅绣了一个帐檐子和一块门帘,上面绣的是鸳鸯戏水,还有荷花。

说来也巧,那天刚好文体局的人去村里统计民间刺绣艺人。他们来到村公所,刚好夏菊会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小巧的绣花针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文体局的人上前一看,大吃一惊,自言自语地说道,奇怪了,怎么这个村干部会绣花,还绣得层次分明,活色生香,在场的人一看,都对她的手艺赞不绝口。

夏菊会以独特的创意和出色的技艺,通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绣品,讲述了家乡的民间传说、民情风俗,既反映了祥云县作为云南之源的千年沧桑、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又描述了自己对50多年来家乡变化的感悟,更带动了乡村姐妹们一起用巧手致富,令人感动感佩。

当新的一天开始了。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里,67岁的夏菊会打开窗户,让和煦的阳光照在绣品上,开始最普通不过的一天生活。

1999年6月。夏菊会凭着出色精湛的刺绣技艺。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

2010年3月10日。又被大理州人民政府认定为大理州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保护带来了机遇。

如今,夏菊会依然没有停止她绣花的手,开始有目的地创作一些反映当地风俗人情、历史地理的作品。在她家里的墙上有三幅刺绣作品格外醒目,它们是《百花齐放》《彩云南现》、《祥云钟鼓楼》。

“我一直想把手上的工艺传承下去,可惜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唉……不说了不说了……”

这个问题不用说我都能够想到,因为在我认识的几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中,他们每一个人最担心的都是自己技艺的传承问题。

“我那时是偷偷摸摸地学,巴不得一天就学会。没有人教我。现在如果有人来跟我学刺绣手艺,我愿意免费教,一分钱都不要,好有人来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

“是啊……”面对这个问题,面对夏菊会,我一时竟无言以对。

随着绣花机的普及,夏菊会和很多地方的刺绣手艺人一样,也面临失传的窘境。她认为,现在机绣与手工绣应该同时存在,不应该互相排斥。我从内心里同意夏菊会的说法,效率与传统、普及与高端本就应该并存。

“夏奶奶,你认为机绣与手工绣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有了。手工绣出来的图案工工整整的,颜色也清新,针法会有很多种,绣工仔细,变化大。”

“刺绣的针法应该有好多种吧?”

“一共有9大类43种,主要有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针、散错针、编绣、施针、辅助针、变体绣等等。”

“学习的时候,不同的针法,有什么区别吗?”

“当然有啦!不同的针法可以产生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比如,运用施针、滚针绣的珍禽异兽,毛丝松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针绣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朴鼻,尽态尽妍。使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装饰味浓,艺术效果强,富有浓郁的民间、民族特色。使用打点绣的绣品,则清静淡雅,极富诗情画意。运用打子绣的绣品,则具有古色古香、淳朴浑厚的艺术效果,还有技巧上的平、齐、细、密、和、光、匀、顺等特色。”

我接着用手指着屋子里的一些东西问道:“这些就是你经常用的绣花工具吗?”

“是了。你看這个是绷框,有手绷、卷绷两种,这个是绷架,这个是三脚凳,这个是站架,还有剪刀、针,这个最细的是羊毛针,这个针身匀圆是苏针。这个针尖锐而针鼻钝,不易伤手,这些是各种各样的线……”

“哦,你有这么多线啊。”我一边回答一边往一个大大的纸箱里看,只见里面有许多花线、纱线、金线、银线,还有绒等。

话题还在继续……夏菊会老人的话匣子还没有关上的意思,老人的孩子已经开始做晚饭,我看看太阳已经偏西。时候不早了,我起身告辞。

“现在只有我的两个儿子媳妇跟我学刺绣。有几个村民也愿意跟我来学。但是坚持不住学几天又不来学了。老了。再不教就教不动了,我可不想把这门技艺带到棺材里面去。希望你们政府部门把握多想想办法,能够将我的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夏菊会站起来,一边送我出门,一边一脸担忧地对我说,可以看出她对刺绣的钟情与痴爱。

由于时代的变化。现在存留的手工刺绣种类已经不多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手工刺绣是非物质遗产保护中最珍贵的物种之一。

好在。如今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呼吁要加强对这一民族文化至宝的保护力度。一大批不同绣种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评定,也为传承和保护中国刺绣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不少看似繁荣但却危机四伏的珍贵文化遗产急需得到重视和保护,如中国传统刺绣技艺就是在外表繁荣中呈现出濒危态势的艺术形式之一。

编辑手记: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刺绣工艺是一项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的发明创造,并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服装的款式、装饰、纹样、图案等都是同他们的生产、生活、婚恋、信仰等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期推出的是被称为祥云县“针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夏菊会,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在体现特定的人生感受的同时,其绣制的作品形神兼备、极具生活色彩。

猜你喜欢

绣品绣花刺绣
松鼠绣花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岜沙苗寨绣花女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立法”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电脑绣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