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动员研究

2015-10-24王宜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动员根据地文艺

王宜胜

(中共济南铁路局党校 理论研究室,山东 济南250014)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一个重要的敌后抗日战略基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每一步历程都是同党的民众动员工作紧密相联的,文化动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党组织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毅然担负起“国民精神总动员”的重任,借助文化的力量去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在根据地广大民众的积极配合下,党的民众动员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背景

华北事变以后,日本加紧了侵略山东的步伐,除了利用军事和经济手段加强对山东的控制和掠夺,还采取文化手段实现“精神殖民”,一方面推行奴化教育,另一方面破坏山东教育机构,企图对山东民众实现精神控制,达到长期占领中国的目的。加之山东广大农村地区文艺活动极度封建、落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动员是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开展的。

1.日本侵略者在山东推行奴化教育。奴化教育是日本“组合式”侵略政策的重要形式,这种方式甚至比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更阴险和狡猾,对山东民众的危害极其严重。一方面,日本利用伪政权,在山东各地建立多所日语专门学校,通过增加日语课时、培养日语师资、举办日语竞赛等方式,强制山东学生学习日语,灌输日本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日本在山东成立反动的“新民会”和“新民学校”,构建了遍布全省的“新民教育网”,利用这些机构严密控制山东的学校教育,并通过文艺演出、播放影片等形式,开展驯服山东民众的“思想战”。

奴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质,为其不正当的侵略行为创造了合法的舆论环境,蒙蔽和误导了部分山东民众,给山东民众的精神和心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毒害。

2.教育机构遭到严重破坏。抗战前,山东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相互衔接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山东沦陷以后,这些教育机构遭到日本的严重破坏,“各校或被焚烧或被拆坏的约计十之七八”,学校的校舍、图书和器材多数毁于战火。据统计,全省约283所学校毁于日本炮火,财产损失达到4000多万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在日军铁蹄践踏之下,山东较为完备的教育机构基本毁之殆尽,学校被迫内迁或停办,教师和学生被迫流亡或辍学。

日本的侵略给山东的教育事业带来了空前的浩劫,严重阻碍了山东教育的发展历程,破坏了山东民众受教育的权利,使山东民众的文盲率迅速提高,文化素质迅速降低,严重影响了党的抗日政策宣传。

3.广大农村地区文艺活动极度封建、落后。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和反动军阀的封建统治,山东农村地区的文艺活动仍然是极度封建的、落后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无法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一是文艺活动往往局限于城市范围,而广大农村则严重缺乏文艺娱乐活动,占山东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很少有机会欣赏和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文艺活动;二是文艺形式依然以传统的戏曲、说书等为主,“那时农村里的人们只知道世上有‘大戏’、‘京剧’,还听过一些‘周姑子’之类的地方小戏,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话剧、歌剧、歌舞剧和各种曲艺、舞蹈”[1]52-53;三是大部分文艺活动的内容都具有封建性、落后性、腐朽性,阻碍了人民群众思想的进步。因此,要想构筑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堡垒,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运动,必须首先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使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和文艺活动真正攥成有力的拳头,充分发挥革命文艺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内容

1.发展群众性的文化教育。1940年8月,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战工会)讨论通过了《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其中规定:“推进社会教育,厉行扫除文盲,促进社会文化活动及提倡正当娱乐。”[2]17同年12月,山东分局针对宣教文化工作作出指示,对于学校教育,要求“用说服解释方法及政府法令的强制力量,大量的动员学龄儿童入学”,“为了吸收青年妇女进学校,……应该提倡男女同学,一切学校都应吸收女生入学”[3]161。对于社会教育,“各级党部、政府、部队、学校、民众团体,都应负责在其机关附近办理俱乐部、民众学校等,吸收机关周围的群众参加,以帮助社教的发展。”[4]81此后,山东党组织广泛动员民众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根据地的教育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化。据不完全统计,到1940年,在小学教育方面,“全省已建立小学一万所,招收了40万儿童入学”,在校“教师 1.3 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3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85%”。在中等教育方面,全省“创办了8所中等学校,有学生1000余人”[5]203。在社会教育方面,全省共创办了12个巡回教育团和14个县级民众教育馆,各根据地还灵活运用识字班、识字小组、民众学校等形式,推行扫盲教育。

虽然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根据地面临各种困难,但是山东分局和省战工会始终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努力开展民众教育工作。1941年7月,在山东分局所提出的“抗战第五年的山东十项建设运动”中,明确将“开展社会文化与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工作”列为其中一条,不仅要“开展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工作,普遍成立初小高小”,还要“广泛建立与健全社会教育工作”[6]161。1942年10月,省战工会发布了《一九四二年山东全省冬学运动方案》,提出冬学运动的方针应该是“在现有群众工作基础上,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教育运动,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以巩固与扩大群众运动。”冬学运动的任务是“(一)通过冬学扩大群众组织,开展民兵运动。(二)通过冬学开展民主运动,扩大农村统战。(三)通过冬学坚定胜利信心,开展对敌斗争。”[7]89在山东分局和省战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根据地民众参与教育工作,山东的学校和学生数量都有所增加(见表1)。

表1 1940-1942年山东学校发展情况[8]159

1943年10月,山东分局发出《为改进今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要求开展国民教育“必须认清这是党对农村群众思想改造的运动,是从思想上团结群众、巩固根据地、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基础。”[9]491944年10月,省战工会发出了《关于冬学运动的指示》,决定动员农民群众参与到冬学运动中,以政治教育为主,辅之以文化教育,指出“今年冬学的总任务,就要以彻底深入的姿态,在广大群众中打通‘靠谁反攻’的观念和‘大家平等’的民主思想,树立‘依靠共产党八路军和广大人民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独立反攻,争取最后胜利’的强固信心。”[10]701945年6月,省战工会发出了《关于今年夏秋开展民主运动的宣传教育指示》,要求各区“一般可用七天至十天的工夫,对群众做突击性的普遍深入的思想动员”,“群众教育的进行,必须和几年来的群众运动及当前的备战、查减、生产等工作结合”[11]21。在此期间,经过各级党组织和民主政权的努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性教育文化活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在这些政策和方针的指导下,山东根据地党员干部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教育工作,群众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社会教育方面,根据不同的群众需要和农村特定的条件,各根据地灵活创办了多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男女成人班、青年班、午校、夜校、半日班、冬学等。小学教育方面,到1945年9月,随着战略大反攻和根据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小学发展到30292处,在校学生1752934人,有教职员45415人。”[12]472中学教育方面,以胶东根据地为例,1945年1月,“胶东行署为了贯彻教育大改革的方针,决定将现有的6所普通中学和14所师范一律停办,另成立3所干部训练班性质的学校。同时,为了争取敌占区青年学生和安置原有中学停办后年龄过小而不能参加工作的学生,又成立了莱阳中学、威海中学两所新学校。”[5]282经过改革后的这些中等学校将学习文化知识和战斗相结合,担负着向高级学校输送学生和为革命事业培养初级干部的双重任务,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时培养了大量可用的人才,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广泛开展革命文艺活动。抗战爆发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和组织下,山东各地的各种进步文艺团体相继成立:1938年9月,胶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在掖县成立;1939年l月,山东抗日文化团体——战地文艺研究会在济南成立;1939年4月,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在济南成立;1940年,胶东的东、西、南、北四个地区(地委)文协先后成立,此后其它各根据地也纷纷成立了地方文协;1940年6月,八路军115师文艺习作会成立;1940年8月,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并通过了《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组织总章》,规定协会“以团结全山东一切从事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者,推动抗战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为宗旨。山东省文化界救亡协会是统战的、群众性的文化工作组织,它的成立,最大程度上团结了山东各地区、各党派、各阶层的文化工作者,标志着山东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1940年11月,山东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在协会成立大会上,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对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戏剧要政治化,反对低级趣味、庸俗化;第二,要现实化,反对形式空想及做现实的尾巴;第三,要群众化,反对脱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13]45这一系列文艺团体的成立使山东的文艺活动成为了有组织领导的活动,标志着山东根据地的文艺已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这个时期,文艺团体的各项活动实际上已经成为党进行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这些文艺团体中的文艺工作者在研究、创作和演出的过程中,始终把满足群众需要摆在首要位置,他们的演出和作品都争取做到让群众能够看懂、能够接受。“从来把持在文人学者之流手中的文化领域,现在居然公开为群众耕耘的园丁了。”[14]7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为适应形势要求,继续有效开展文艺活动。1941年6月,山东分局在《关于四年来宣教工作总结》中指出,各根据地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文化工作”,“有计划的动员团结文化工作者”。文艺剧团要“与巡回教育团合作,或直接成为巡回教育团的宣传队,深入民间进行艺术宣传工作,领导歌咏队,传播抗战歌曲和小调,要真正做到一面演剧,一面教歌,一面宣传”,“推动帮助农村剧团、学生剧团,团结旧艺人,改良旧剧”,“编印剧本、歌曲,搜集戏剧材料、民间故事。研究新形式、新技术,尤其是街头剧与旧形式的利用和新形式的创造。推动农村的艺术运动。”[6]10根据山东分局的宣教工作指示精神,围绕抗战这一中心,把文艺活动推向普遍化、大众化,使文艺活动深入到部队、农村中去,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当时,活跃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专业文艺剧团,既有影响力大、富有盛名的国防剧团、战士剧社和鲁迅宣传大队等,也有在全省各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下组建起来的一些地方文艺剧团。正是这些文艺团体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化大军,在“坚持抗战,克服困难,准备反攻”的方针指引下,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革命文艺为武器,紧密地配合党的各项工作,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他们向世人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既是敌后抗战的坚垒,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生长的沃土。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开展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时,都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作品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15]847此后,山东的《大众日报》等报刊加以转载,山东分局和各级党组织进行了认真学习。通过学习《讲话》,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口号指引下,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有了明显进步,作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满足根据地民众的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到农村,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艺服务。各级党政军机关下属的文艺团体,包括戏剧团、话剧团、宣传队等也纷纷走进群众之中,成为深入群众的文化生力军。他们通过文艺的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救国纲领,揭露敌人的阴谋和罪行,在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体的动员和指导下,山东根据地农村文艺活动也有了明显的进步。1943年9月,山东分局在《对今冬文化运动的指示》中要求,“建立群众经常性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在群众中开展冬季文化运动的政治任务,既要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罪行,又要宣传我党我军和中华民族的关系,在群众中掀起拥护我党我军的热潮。农村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对于丰富根据地群众文化生活,移风易俗,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和抗战热情,坚定斗争的信心和决定,都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山东党组织开展的文化动员,除了传播基本的文化知识和革命文艺外,还重建了根据地的教育系统和宣传系统,符合根据地民众的日常需要和长远利益;及时有效地宣传了党的抗战政策和马列主义理论,培养了一批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丰富了根据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生产、抗战和参政的积极性;提高了根据地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培养了抗战需要的各项人才。

三、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启示

1.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重要原则,它卓越的理论价值已经为党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所充分证实。

山东党组织始终相信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推动文化建设的主体。“群众性”是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各项文化动员政策无不体现着“群众性”的根本原则,并致力于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在民众动员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另一方面,自觉地维护人民群众各项文化权益。正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动员工作得到了民众的拥护,文化活动才能得到蓬勃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必须坚持文化的“群众性”这一根本原则,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时代主题。文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时代主题,才能充分发挥其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团结全民族的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当时的文化动员工作即是围绕和服务于这一时代主题开展的。

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动员工作一直以宣传抗日政策,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为主要方向,各级党组织致力于揭露日伪的罪行和奴化教育的真实面目,打击和驳斥妥协投降的亡国谬论,发展各级学校教育,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坚定广大军民的抗战决心,配合根据地各项工作的开展。这些工作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当前文化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这一时代主题。文化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弘扬主旋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文化在这一崭新的时代中发挥出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1]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难忘的历程(鲁中南篇)[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

[2]刘健飞.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大事记[J].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4(2).

[3]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六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4]教育科学院.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5]皇甫束玉,宋荐戈,龚守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6]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七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7]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九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8]章猷才,陈朝.党在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执政研究[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6.

[9]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一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0]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三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1]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十五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12]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3]穆敏.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4]山东省文化厅史志办公室.难忘的历程(胶东篇)[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动员根据地文艺
1942,文艺之春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国防动员歌
□文艺范
音乐迪斯尼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节日畅想曲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