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史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话语构建

2015-04-09吴日明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史军事战争

袁 垚,吴日明

(南通大学 政治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时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影响和作用现实生活。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古代文史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一个重要凝结,也是影响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血脉。中国古代文史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浩瀚的革命、建设和治国理政的智慧。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就经常深入浅出地从中吸取军事战略、战术和治军的思想养料,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学习运用古代文史,探索夺取革命胜利的妙道真经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涉猎面极广,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史别有一番兴致。无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阅读了大量的古代文史,对不管是经典抑或是稗官野史都相当谙熟。毛泽东阅读古代文史不仅发古今豪情,而且抒今朝逸兴,借古喻今,古为今用,形成了一种读书治国、治军的理念。特别是在毛泽东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与战无不胜的军事思想中把中国古代文史中有益于夺取革命胜利的妙道真经彰显得淋漓尽致。

1.汲取中国古代文史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中的经验因子。毛泽东不信生而知之,笃信学而知之。毛泽东一生曾导演多出千军万马战犹酣的雄壮话剧,赢得了超越过国界和时空界限的赞誉。他之所以能成为用兵如神、纵横捭阖的军事家,与他刻苦钻研中国古代文史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文史中有关军事谋略的篇章情有独钟,并不断从中吸取养料指导实践,这一点从毛泽东引用的古代文学和历史典故中就可见一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众多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所关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时说:“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1]204秦晋淝水之战别具特色,不仅在于双方力量悬殊以少胜多,还因为苻坚的轻敌与狂妄自大和东晋名士谢安处变不惊的雅量。毛泽东满腹诗书,胸有韬略,之所以非常重视淝水之战就在于看到了军事战争中一个将领指挥若定的名士之风,并号召共产党部队打仗要学谢安。实际上在漫长的革命战争年代,除了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人数上始终处于劣势,甚至在很多时候似乎已不堪一击,因此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作战选择。人民军队由弱变强,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军队,扭转了抗战的重大局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这一战略经验因子的灵活运用。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提到了淝水之战;1937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再次提到了这次战役。毛泽东反复提及淝水之战,目的在于激励全体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全国人民要处变不惊、坚定革命信心,最终一定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在读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所编著的《智囊》一书时就作了很多批注,尤其是对该书第八部(即兵智部)关于用兵的智慧颇有兴趣。书中记载了唐太宗的用兵之道:“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2]534毛泽东读了这段话后似乎觉得唐太宗说得不够清楚和全面,因此写了一段批注:“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3]73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把什么叫以弱当强,什么叫以强当弱解释得更加清楚明白,这也是毛泽东在实战中克敌制胜一条重要作战真经。

毛泽东在评论战国时期著名的“围魏救赵”这一战例时就指出:“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3]73并把这一著名案例运用到了抗日战争中。他说:“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4]429这一方法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战例。

2.巧借文史语汇,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封神榜》是一部以商、周斗争历史为背景的神话小说。书中叙述了很多战争情节,着重描写了神魔破阵斗法,交战双方都有各种“法宝”向对方进攻,企图战胜对方,但又时常被对方打败。可见其中“法宝”的厉害。1939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爆发两周年纪念日,也是华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开学典礼的日子,校长成仿吾就请来了毛主席作报告。由于战争带来社会了动乱,华北联合大学随后就迁到了根据地办学,所以毛主席讲话的主要内容是号召大家“深入敌后,动员群众,坚持抗战到底”[5]597。与此同时,毛主席在讲演过程中就引用了古典小说《封神榜》里一个故事作比喻,他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5]597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4]606毛泽东坚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法宝。1955年3月21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帝国主义拿来吓唬我们的原子弹和氢弹,也没有什么可怕。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有一个东西进攻,也有一个东西降它。看《封神榜》就知道,哪有一个‘法宝’是不能破的呀?那样多的‘法宝’都破了。”[6]404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了毛泽东所赠送的这三件新法宝,才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可见,毛泽东阅读古代文史《封神榜》一书,不光善于从书中故事发现道理,还善于将书中故事情节加以引申,用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经验元素,从而就自然形成一种军事思想话语的构建,当然这也是毛泽东博古通今、古为今用的伟大之处。

二、借鉴古代文史中的经验教训,指导现代军事革命建设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和战役、战斗,留下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总结和继承。毛泽东一贯强调,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在军事科学领域里,他注意探索历次战争胜利和失败的得与失,并从中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诠释。

1.总结古代文史中典型军事著述的合理内核。周恩来曾说:“毛主席常说,他也是读古书的人。读古书看你会读不会读。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得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7]333毛泽东既重视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和运用,又重视发奋读书,从更高水平的中国古代文史中典型的军事著述中汲取营养。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小说描写和歌颂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真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各个故事联接成一个整体。《水浒传》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其中蕴藏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历史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曾回忆起他少年时就最爱看《水浒传》一类的中国古代传奇历史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水浒传》等书就曾给他的战争生涯以最初的启发。在毛泽东的军事名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他就引用《水浒传》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打败洪教头的故事来讲述“战略退却”的重要性。文中引述:“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1]203毛泽东还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批评教育红军的指挥员中存在着李逵式的领导作风:“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结果,犯事人不服,闹出许多纠纷,领导者的威信也丧失干净,这不是红军里常见的吗?”[1]112毛泽东还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中,借《水浒传》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害怕敌人。他这样写道:“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8]14731957年3月,毛泽东先后在济南和南京干部会议上讲到战争年代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说:“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中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9]722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凭着这种拼命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才得以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夺取胜利的果实。

2.引证古代文史中不良战例经验教训为鉴戒。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打败仗也是在所难免的,胜有胜的经验,败有败的教训。胜利的经验固然可贵,但失败的教训有时往往比胜利的经验更可贵。如果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失为指挥员的一服清醒剂。因此,认真研究不良战例为鉴戒必然是毛泽东这样伟大的军事家题中之义。

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中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故事,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序幕,因而流传至今。然而,历代农民战争要么是被地主阶级利用为改朝换代的工具,要么是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在读《史记·陈涉世家》时就深有感触,他认为只有深刻总结不良战例的历史教训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因此,毛泽东批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原因有“两误”:一误是功成忘本;二误是偏听偏信,脱离共患难的战友。《史记》中记载,陈胜起义之前还是一个雇农,那时他还对自己的伙伴说过:“苟富贵,勿相忘。”然而当陈胜起义为王时,刚开始,旧时伙伴找来了,陈胜热情接待了其伙伴,未食前言。可是当有人对陈胜说他的伙伴愚昧无知,所谈及的事情影响了他自己的威望,于是乎,陈胜就偏信谗言,把旧时的伙伴杀了。从此老朋友中再也没有人敢亲近陈胜。正是这两误,导致众将首领都不愿意追随他并为之效力,最终只能孤军奋战。除此之外,陈胜、吴广起义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队纪律性不强。毛泽东历来都十分重视军队建设与人民的关系,他提醒全党全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10]194,严明的军纪和良好的作风关系到人心向背与战争的胜负。1937年10月,一位历经井冈山斗争和长征考验的红军指挥员黄克功,因对一女学生逼婚未遂,竟开枪将其打死。对此,毛泽东亲自写信给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指出:“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11]39“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战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戒。”[11]39事实上,毛泽东历来都重视研究古代文中的不良战例,从中汲取对中国革命和军事建设有益的经验教训,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其中之一。

三、承继古代文史中军事建设辩证思维基因,理顺治军大业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深知哲学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哲学通则一切通。因此,毛泽东在诠释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军事道路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记忆中国古代文史中的辩证思维,使其军事思想更富有辩证色彩。毛泽东曾对郭化若说:“用唯物辩证法来说明军事问题,大有文章可做。”[12]154

1.承继古代文史中军事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史中流传下来的军事书籍颇有研究,并找出古今同理的战例,用唯物辩证法去鉴别吸收合理的东西,从而在理性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辩证思维加以运用。战争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否存在客观规律?是否能够被认识和把握?如何认识并运用这些客观规律取得战争胜利?这是战争中的认识论问题。1936年,毛泽东在他的著名军事政治著作《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4]490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虽认可战争带有偶然性特点,但更认为战争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运动,不仅其本身具有规律,而且这一规律是可知的和把握的。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演讲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到:“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1]182对于这一思想,毛泽东在《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哲学著作中又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发展。在《矛盾论》一书中,毛泽东借引《水浒传》里宋江三打祝家庄的战例,来印证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命题。三打祝家庄描述的是宋江率梁山泊军攻打祝家庄,头两次因情况不明,路径不熟,两战失利,不仅打不进去,反而被俘去几个头领。后来军师吴用带兵来援,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1945年2月22至23日,《三打祝家庄》话剧正式在延安演出,引起了军政各界的重视,从这出剧中得到了不少启发,许多人看了之后深有感悟,他们认为,夺取敌人城市,也要学《三打祝家庄》的经验。毛泽东正是基于古代文史中军事辩证思维基因,在后来的战争实践中才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情况等著名论断,从而把古代文史中的军事理论升华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使其折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2.承继古代文史中军事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孙子兵法》作为中国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军事理论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经验,揭示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历代军事家奉为经典。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统帅,他与《孙子兵法》有着不解之缘是再自然不过的。毛泽东不仅从这部中国古代第一部全面而系统的兵书里学习到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素养,而且也获取了大量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养料。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因此,战争直接同政治有关,而政治是否合乎人民的意愿又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败。《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3]1这里所讲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政治应该是君民上下意愿一致。孙子在这里第一次强调了影响战争的胜负就是政治是否合乎民意,是人心向背问题。这就是唯物史观里强调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事实上,毛泽东在读《封神演义》一书时,就曾肯定了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他还认为这场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8]1495。《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这应该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时代。”[14]毛泽东正是基于这样历史观,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基础之上和对中国古代文史中军事遗产的继承的过程中提出了人民战争理念,而人民战争要靠人民军队去打。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4]469在这里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人民主体在战争中的意义。正如他所说:“兵民是胜利之本。”[4]509“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511他深信人民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有战胜一切困难的智慧和坚定信念。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8]1195。战争胜负是由敌对双方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和主观指导能力等诸因素决定的,而这种决定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群众来体现。“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1]139

四、现实意义

毛泽东正是凭借着对中国古代文史的深入研究,结合古代文史中阐述军事战略、战术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借古喻今、古为今用,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对于当前推动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实现强军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古代文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治军智慧。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知识,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一个内在动力。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4]533-534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大家和军事统帅,他的军事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史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毛泽东酷爱读史、评史、用史,从中国古代文史中汲取军事智慧,从而丰富了现代军事战争的思想。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5]178“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6]“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17]当前时代,正是一个思想活跃,各种文化交融、交锋的时代。如何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快推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强军目标的大业,更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文史中优秀文化基因,总结治国、治军经验教训,做到知古鉴今、古为今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强军梦注入不竭动力。

2.中国古代文史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军事话语体系提供价值支撑。毛泽东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18]812翻开《毛泽东选集》就可以感受到鲜明而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而活泼的语言风格让人流连忘返。毛泽东根植中国古代文史这片肥沃的土壤之中,不但深入研究并从中提炼和总结出丰富的现代军事理论,更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风格和东方韵味的中国作风阐述了深奥难懂的军事名词。这就构成了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军事话语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动性和感召力,对于开展军事行动、夺取胜利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古代文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凝结和深沉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食粮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方面为构建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也为区别于西方主流社会的话语体系提供了现实的价值支撑。加强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设,还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牢牢占领主阵地,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冯梦龙.智囊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胡永丰,刘卫国.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吴江雄.毛泽东谈古论今: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10]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樊昊.毛泽东和他的顾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孙晓玲.孙子兵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14]霞飞.毛泽东与封神演义[J].党史博采,2013(06).

[1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25.

[17]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文史军事战争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文史春秋
战争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