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文本中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2015-10-23戈玲玲庄雅黎
刘 彬 戈玲玲 庄雅黎
(南华大学, 衡阳 421001)
论莫言小说文本中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刘 彬 戈玲玲 庄雅黎
(南华大学, 衡阳 421001)
本文以莫言的《丰乳肥臀》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建立原文与译文对照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探讨莫言小说文本中本源概念翻译模式。研究发现,莫言小说中不同类别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存在一定差别,并且整个文本中相应概念的翻译模式呈现出“直译>意译>换译>省略”的分布倾向。这可以为今后小说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语料库;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1 引言
本源概念指某一语言社团在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思维方式发展过程中孕育出的特有概念。(何元建 2010:211) 何元建将翻译的功能看做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传递,其传递主要分为两种:(1)为源语社团与文化和译语社团与文化所共享,或称通用信息;(2)为源语社团与文化所独享,或称本源信息或概念。(何元建 2010:211) 如何将源语社团与文化独享本源概念传递至译语文化,使译语读者(听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是翻译研究的一大难题。
莫言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原因何在?张清华认为,“无论在任何时代,文学的国际化特质与世界性意义的获得是靠两种不同的途径: 一是作品中所包含的超越种族和地域限制的‘人类性’共同价值的含量; 二是其包含的民族文化与本土经验的多少”(张清华 2007:2)。刘江凯将莫言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传播归功于其文学作品中“本土文学的独特气质”以及对于这种中华民族独有的“本土经验和民族文化”的成功翻译(刘江凯 2011:32-33)。莫言作品中“本源概念”的成功翻译可以视为一次成功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传递。
就本源概念的翻译策略而言,主要有意译、直译、换译和省略,“但它们在不同文本中的分布究竟如何却鲜有论及。而调查出这样的分布,才能知道本源概念在真实译本中的翻译模式”(何元建 2010:212)。为此,我们利用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对莫言小说《丰乳肥臀》及其英译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进行描述性研究,探寻其中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希望能够揭示本源概念的翻译过程和方法,以期为翻译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启示。
2 《丰乳肥臀》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简介
《丰乳肥臀》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被设定为“为揭示和描述《丰乳肥臀》中源语文化本源概念翻译模式而研制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该语料库的汉语语料来自《丰乳肥臀》(莫言 2012),对应的英语语料则是该小说的英译本BigBreastsandWideHips(Goldblatt 2004)。《丰乳肥臀》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其出色的译文使得莫言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得到大大的提升。莫言曾说:“葛浩文教授的翻译与我的原著是一种旗鼓相当的搭配,而且我更愿意相信,他的译本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莫言 2000:170)。《丰乳肥臀》的翻译被视为汉语文化本源概念翻译的一个成功典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研究人员以文本句为单位平行对齐汉英语料,并对本源概念的类别和其翻译策略分别进行了标注。标记层次和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丰乳肥臀》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 标记层次和内容
语料库的标注反映了研究人员的观察和研究视角。(刘彬 2012:122) 该研究尝试对小说文本中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展开描述性研究,探寻其规律。因此,研究人员分别对本源概念的分类和翻译策略进行了标注,以满足研究需求。
3 《丰乳肥臀》中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分析
奈达认为,作为一名翻译人员,如果想要出色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工作,须要充分认识5种次文化形式: 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胡壮麟 2001: 227) 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看,本源概念可以分为5类:语言类、社会类、政治类、宗教类和物质类。在《丰乳肥臀》中,共有305条本源概念,其中语言类有122条,占40%; 社会类58条,占19%; 政治类47条,占15%; 宗教类41条,占14%; 物质类37条,占12%,语言类的本源概念比例最高。
研究人员在何元建和戈玲玲本源概念翻译策略分类(何元建 2010:212,戈玲玲 2011:119-121)的基础上,将翻译策略分为直译(含直译加注)、意译、换译和省略4种。直译就是将载有本源概念的汉语源语形式转换成英语译语形式,让读者自己理解;意译指翻译汉语本源概念的象征意义(转指),而不是其字面意义(直指);换译指用英语译语文化中的本源概念取代汉语源语文化中的本源概念;省略就是让汉语本源概念从英语译文中消失。
本文统计和分析不同文化本源翻译策略的分布,探讨莫言小说文本中本源概念翻译的模式。
3.1 语言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各种语言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表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反映文化最直接、最丰富的是词汇。 (刘宓庆,1999:109) 通过语料库检索研究人员发现,语言类本源概念主要体现在词汇上,译者主要使用直译(63.1%)、意译(24.6%)、换译(8.2%)以及省略(4.1%)4种策略。例如:
① ST: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TT: One trains soldiers for a thousand days, all for a single battle.
译者直接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转化为英语中对等的语言形式,目的语读者根据所共享的通用信息可以得到与源语读者类似的信息,并能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② ST: 司马库说:姜技师,这是你初出茅庐第一功!
TT: “Technician Jiang,” Sima Ku said, “you’ve tasted success!”
“初出茅庐第一功”对于普通的目的语读者而言是不可能根据自身的知识得到与源语读者类似的信息,因此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
③ ST: 上官福禄道:“三弟,要骂就直着骂,别拐弯抹角。”
TT: “If you have to insult someone, Third Younger Brother,” Shangguan Fulu said, “do it to my face, and 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
“拐弯抹角”因其在源语文化中的独特性,如脱离源语社团与文化的语境,目的语读者就很难接受和理解,译者因此选择了换译。
④ ST:“看看你这教父,他哪里是在给你们命名?他是在替人家报丧。媒婆的八哥嘴呀,报丧的兔子腿”。
TT: “Look at your godfather. That’s no way to think up a name. He looks like he’s about to declare a death”.
“媒婆的八哥嘴呀,报丧的兔子腿”在源语文化中能够形象地表达马洛亚不会取名的情形,但其独特的语言类本源概念无法用目的语传递出去,译者只好省略该语言。
在《丰乳肥臀》的英译中,语言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如下:“直译>意译>换译>省略”,直译占据主导地位。译者试图尽可能将源语所负载的文化类本源概念传递给目的语读者,使其能够领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3.2 社会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产物,是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的语言符号体现。各个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往往会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和行为规范(刘彬 2010: 120),这些特有的社会信息必然会对语言产生影响,并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译者在社会类本源概念的翻译中,主要采取意译(41.4%)、直译(41.4%)、换译(13.8%)和省略(3.4%)的翻译策略。例如:
⑤ ST: “娘,他死了,我是不是要殉节?”
TT: “Mother, if he dies, will I be expected to die with him?”
“殉节”是旧时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因为丈夫死而自杀,其背后蕴藏的封建礼教思想很难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因此译者直接意译为die with him.
⑥ ST: 母亲给五姐、六姐、七姐脖子上插上了谷草, 等候着买主。
TT: Mother hung straw tallies around the necks of my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sisters, then waited for a buyer to come along.
⑦ ST: “我家璇儿,非嫁个状元不可的!”大姑父说。
TT: “Our Xuan’er will marry a zhuangyuan, top scholar 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he announced.
不同的语言社会之间也会拥有通用信息,如例⑥中,读者根据waited for a buyer to come along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等待出售”的意义,所以译者选择了直译。在例⑦中,“状元”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第一名的人 。译者将其直译到目的语中,利用注释的方法让目的语读者对中华民族这一独享的本源概念有所了解。
⑧ ST:心头肉
TT: my pride and joy
“心头肉”如直接译为the flesh in my heart,显然很不合适,译者换译为my pride and joy.
⑨ ST: 日本鬼子
TT: the Japs
由于历史原因,“日本鬼子”成为华人地区常用的对日本人的蔑称,但目的语读者缺少相关的共同信息,同时由于目的语社会对于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所以译者省略了该词。
社会类本源概念由于其社会性和民族性的不同,给不同语言社会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带来困难,因此,社会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呈现“直译=意译>换译>省略”的倾向。
3.3 政治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语言是社会集团内部用来协调一致的一个任意的有声符号系统。”(Bloch, Trager 1942:5)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政治意义。由于各种原因,源语社会和目的语社会不仅现行政治体制不同,其政治发展也会有不同的目标。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语言、文化和文学等产生影响与制约,这种影响与制约同时也会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对这些负载源语社会独享的政治信息的本源概念译者采取了直译(70.2%)、意译(25.5%)和省略(4.3%)的翻译策略。例如:
⑩ ST: 小老杜号召人们,尤其是右派们放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
TT: He told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righ-tists, to quit acting like stinking intellectuals...
“臭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对知识分子的贬低称呼,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对这个源语社会独享的本源概念,目的语读者极易产生“Why are the intellectuals stinking?”的困惑。但译者认为,读者可以根据语境和上下文解答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政治有所了解,因此选择了直译。
TT: I come from three generations of mi-ners, as red and upright as they come...
“根红”就是家庭出身好,如工人、贫下中农、军烈属子弟等,人们认为这样家庭出身的子弟就一定好,一定革命。“苗正”是指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不受旧思想的影响。其负载的本源概念过于复杂,且目的语读者根据语境也难以理解,所以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
TT:...
“红头文件”是老百姓对各级政府机关(多指中央一级)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文件的俗称。其特殊的文件格式以及在中国社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等社会本源概念很难用简洁的译语准确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背景知识和上下文语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直接省略了“红头文件”。
《丰乳肥臀》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源语社会与目的语社会政治体制相差最大的时期,这种差异使得对等的本源概念很难出现,这也导致了 “换译”没有出现在政治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中,翻译模式呈“直译>意译>省略”的倾向。
3.4 宗教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各种宗教体系的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差别,都得通过一定的语言或文字形式表现出来。”(吕大吉 1998:104) 不同的宗教典籍对于不同民族语言的形成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佛教和道教典籍对汉语、《古兰经》对阿拉伯语、《钦定圣经译本》对英语、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对德语的影响,等等。在《丰乳肥臀》中,如何将深受佛教、道教影响的源语文化中的宗教类本源概念转化成让基督教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并且能较为准确地传递相关本源概念绝非易事。译者运用了直译(39%)、意译(39%)、换译(17.1%)和省略(4.9%)的翻译策略。例如:
TT: Father of Heaven, Mother of Earth,
yellow spirits and fox fairies, help me, please...
“天公地母”为中国道教神话传说中的神灵,“黄仙狐精”则为道教故事中具有法力的黄鼠狼和狐狸。译者直接将其转换成对等的语言形式,就本源概念而言,信息传递出现了缺失,但其在上下文中的语用意义仍可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TT: 120-year-old Men Shengwu, a practitioner of a magical art form known as eschewing grain.
“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译者通过意译的策略将其本源概念成功地传递给了目的语读者。
TT: You’ll dig all the way down to Hell.
“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是中性词汇。译者在此用“Hell”这一英语中词义接近,但情感意义却带有贬义的词汇换译了“黄泉”一词。
TT: That shows what a generous person I am.
“积德”一词因其有佛教“因果报应、转世轮回”的教义,与目的语读者的宗教信仰相违背,所以译者省略了该词。
宗教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与社会类的翻译模式呈现出同样的倾向:“直译=意译>换译>省略”。源语社会与目的语社会宗教信仰的不同,将会对具有宗教类本源概念的语言翻译造成较大的阻碍。宗教信仰的排他性使在翻译宗教类本源概念时意译成为较好的选择,直译和换译则会出现一定的信息缺失;而当源语与目的语的宗教类本源概念出现冲突时,省略则成为最佳选择。
3.5 物质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就语言本身而言,不同语言的所指可以是同一事物,这些通用信息的存在是翻译得以进行的基础。但由于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不同语言社会中出现的事物不尽相同,这一点也体现在其语言形式上。同时,对于不同语言社会的人们来说,同一种事物可能引起不同的情感联想; 而不同的事物倒有可能引起相近的情感联想。(白文昌2002: 88) 译者在物质类本源概念翻译中,主要采取意译(48.7%)、直译(35.1%)、换译(8.1%)和省略(8.14%)的翻译策略。例如:
TT: braised meatballs, glazed pork loin.
“红烧狮子头”也称“四喜丸子”,如果直接将其译为braised lion’s head,显然会造成很大的误解,所以译者在此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
TT: Magpies, the so-called happiness birds.
中国民间传说鹊能报喜,故称“喜鹊”,而magpies在英语中却有“饶舌的人和有收集零碎东西癖好的人”之义,译者将其直译过来,但加以注释以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TT: kerosene lamps
“洋油灯”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煤油灯的称呼,那时的人们对于国外进口的产品一律加以“洋”的前缀,译者直接用kerosene lamps换译“洋油灯”。
TT: heavy medicinal plaster
“斤”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重量计量单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直接省略该本源概念。
物质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呈“意译>直译>省略=换译”的倾向,并且意译的使用明显增多。不同语言社会对于很多事物的感受、联想意义、分类、分级等往往有所不同,这些源语社会独享的物质类本源概念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其相关的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目的语中复制,所以译者较多地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4 结束语
研究结果显示,除物质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直译排名第二)以外,在其他类别本源概念翻译的模式中,直译使用的频率最高。这一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本源概念时,忠实源语中的本源概念,倾向于让目的语读者自己去领会。同时,由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了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中的本源概念,意译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这一点在物质类和社会类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中有所体现。换译使用的前提是必须找到可以替换的目的语概念,但由于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或文体差异,换译显然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这一点在政治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中非常明显。大多数译者都试图尽可能多地将源语文化呈现给目的语读者,省略往往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这在语言类、社会类、宗教类和物资类本源概念翻译模式中均有所体现。
译者在翻译本源概念时,首先考虑的是直译,然后是意译,接下来是换译,最后才是省略。这一点也符合整个小说本源概念翻译模式 “直译(53%)>意译(23%)>换译(9%)>省略(5%)”。这一本源概念翻译模式旨在尽可能多地传递中国文化独享的本源概念,吸引目的语读者。但应该注意到,不同类别的本源概念其所需的翻译模式是不同的,译者因根据本源概念的类别采用相应的翻译模式以便目的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白文昌. 语言文化差异与翻译交际[J].外语学刊, 2002(2).
戈玲玲. 论幽默文本中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1).
何元建. 论本源概念的翻译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3).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刘 彬. 进口药品商品名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 南华大学学报, 2012(5).
刘 彬 戈玲玲. 基于数据库的广告语言模因显性和隐性模仿研究[J]. 外语学刊, 2010(3).
刘江凯. 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J]. 当代作家评论, 2011(4).
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莫 言. 我在美国出版的三本书[J]. 小说界, 2000(5).
莫 言. 丰乳肥臀[M].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12.
张清华. 关于文学性与中国经验的问题从德国汉学教授顾彬的讲话说开去[J].文艺争鸣, 2007(10).
Bloch, B., Trager, G.L.OutlineofLinguisticAnalysis[M]. Baltimore: Waverly Press,Inc. 1942.
Goldblatt, H.BigBreastsandWideHips[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2004.
【责任编辑王松鹤】
OnthePatternforTranslatingAlienSourcesinMoYan’sFiction— A Study Based on a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Liu Bin Ge Ling-ling Zhuang Ya-li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atterns for translating alien sources in Mo Yan’s fiction with a focus 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categories of alien sources in “FengRuFeiTun”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with its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as the research approach.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alien sources have different patterns for translating, and that the patterns including trans-coding, paraphrasing, substitution and deletion are observed for the whole fictional text. The findings will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to the translation of alien sources in fictional texts.
corpus; alien source; translating pattern
H315.9
A
1000-0100(2015)02-0093-5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2.017
2014-05-27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汉英双语平行历时语料库的汉语言语幽默及其英译研究”(13BYY027)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外宣翻译规范研究”(14YJC740049)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南华大学“语料库翻译学研究重点社科基地”和“外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