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移动语言学习研究

2015-10-22康建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验班课外学习者

康建东 焦 娜

(1.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一、引言

传统第二语言 (或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存在过量的非情境化信息、间接与抽象的语言知识,以及局限于课堂环境的“二手”经验 (Jiang,2000)。移动语言学习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ALL)将彻底颠覆典型的单一课堂语言学习模式,为第二语言教学手段的革新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Kukulska-Hulme&Shield,2008)。通过利用现代网络移动通讯技术 (如移动App,网站,无纸化通信,以及Wifi技术等等),时间和空间对学习行为本身的限制将会被打破。学习者将会更加快速便捷地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并在适当的情境下通过移动技术实现教与学的丰富交互,随时随地进行的数字化学习,从而使得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无缝学习模式(Seamless Learning)(Wong,2012)。以此创设了一个高度情境化的学习背景,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和全方位技能 (黄龙翔,等,2011)。

在过去的20年当中,移动语言学习在欧美及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备受青睐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2011;张海,李馨,2009)。该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个人学习过程持续化,正式学习 (课堂上非自主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课外自主学习)一体化 (黄龙翔,等,2011)。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人们对手机 (如Nah、White、Sussex,2008)、掌上电脑 (Song,2008)、移动播客 (Podcasting)(Abdous,Camarena,Facer,2009)和移动博客 (Lee,2010)等设备或媒介的活动设计及其非正式背景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也探讨了移动语言学习本身及其在国内发展前景的问题 (桂清扬,2003;马俊波,2007;田剪秋,2009),同时也探讨了移动学习材料与学习活动的设计问题(甘文凝、温植胜,2010;杨丽芳,2012)。但纵观国内外所有相关研究,量化研究比较匮乏 (Burston,2014)。为此,本研究将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通过定量研究来探讨移动语言学习可推行的前景问题,以及该种学习模式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问题。

二、移动学习平台简介及创新点

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平台是基于群组内部成员的网站“http://malls.baike.com”及该网页的移动App为主体,同时结合博客、网络问卷、QQ和电子邮件等手段而形成的移动网络运行平台。该平台 (如图1所示)主要由四个模块构成:课外交流互动模块、课外学习资源管理模块、课外学习活动管理模块以及课堂教学管理模块。这四个模块都受到教师网络管理平台“http://malls.baike.com”的调控和制约。该平台的建立,将网络学习的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便捷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有效地使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真正的构建了一个无缝的学习模式。下面将逐一介绍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平台各模块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图1 大学英语移动学习平台结构示意图

(一)课外交流互动模块

交流互动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特征。该模块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实时互动方面。通过网页和手机移动App上的问答窗口,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即时交流,通过虚拟空间,继续延伸课堂教学。尤其可以通过网站,学习者可以编辑或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业。形成一个积极的学习与评价体系。同时,通过博客和网络问卷,师生之间的异步交流为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QQ和电子邮件的引入则为同步或异步的群组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在该模块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讨论、视听训练等等的活动。

(二)课外学习资源管理模块

课外学习资源管理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的移动学习资源。该模块通过围绕课堂主题以及课堂学习具体内容进行延伸并促进复习的深入。通过利用搜索功能,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教师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编辑并负责发布。

(三)课外学习活动管理模块

该模块的特色是能够实时促进或引导学习者对自己的课外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学习者通过浏览网络学习平台或移动App,及时开展网络互动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习效果。这将有助于学习者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与学习重点。学习者可以通过问答或评论等模式进行协作学习,继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知识的进一步吸收与内化。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网络管理平台的相关内容,更好的引导课外学习活动。

(四)课堂教学管理模块

课堂教学管理模块将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教师通过学生的互动反馈,能够快速准确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客观及时的教学评估将更有利于教师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及时修整课程计划,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进一步优化。

该移动语言学习平台不仅创建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平台,还为教师的课程管理提供了理想的空间。使课堂学习与课后外学习进行有机整合,进行无缝对接。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将通过两项调查研究来探究移动语言学习的可应用性和实效性等问题。

(一)研究一

1.研究问题

移动英语学习是否具备推行的基础?

2.研究对象

来自兰州地区某高校两个年级 (大一和大二)16个专业的237名在校本科生 (男生185名,女生52名)参加了本次研究。其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岁。

3.研究工具

为了有效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移动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特别设计了《大学生外语移动学习问卷调查》问卷,共计23题,涵盖学生手机使用状况和对移动语言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网络在线发放问卷。为了避免调查对象多次提交或虚假提交,特别设定了网络IP地址限制和网络问卷答题时间监控。最终剔除了两份提交时间远远少于平均答题时间的两份问卷,进入统计的有效答卷为235份。

4.数据收集

所有数据均通过网络收集,并且进行在线实时分析。

(二)研究二

1.研究问题

移动学习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习得英语?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兰州地区某大学大二116名在校本科生。其年龄在18岁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岁。其中实验班的学生66人,对照班的学生50人。在此研究中,年龄和性别等变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两个班级的男女生比例均为4∶1。两个班级英语水平相当。所有学生均在大学学习英语3个学期。每周有4个小时的课堂英语学习时间。其中实验班的学生接受移动互动学习,而对照班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模式和实验班保持一致以外,不参加任何移动学习互动。为了消除教师因素带来的干扰,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均由有同一个老师进行授课。

为了控制其他的介入变量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该研究每隔两周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问卷调查。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差的学生会带来不必要的介入变量,故剔除两个班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和较差的学生,从而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当。与此同时,剔除实验班拒绝进行移动语言学习的学生;剔除对照班已经知道并主动进行此次移动学习的学生。最终,61人进入实验班统计,47人进入对照班统计,共计108人。实验班的学习模式为“课堂听课+课后作业+移动语言学习互动”;对照班的学习模式为“课堂听课+课后作业”。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主要的课外互动是通过网站“http://malls.baike.com”及相应的手机移动终端App来完成。实验班的所有学生要求通过专门的注册方式成为本网站的群组成员。通过该种方式,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移动互动平台。在该平台中,有效地引入了网络问卷调查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移动学习网页中定期更新视听和阅读材料。整个移动学习平台将围绕学生的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展开。

4.数据收集

首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从听、读和写三个方面进行前期水平测试 (简称为前测,具体时间为大二第二学期初第一周)。剔除极端数据,以此来保持两个班级在听、读和写方面水平相当。然后,按照研究二的总体设计,积极在实验班进行“课堂听课+课后作业+移动语言学习互动”的教学模式,对照班进行“课堂听课+课后作业”教学模式。最后经过16学周后 (即大二第二学期第十六学周),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听、读和写的能力进行测试(简称为后测)。为了保证测试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所有测试题均来自于四级英语考试真题题库 (杨惠中、Weir,1998:36-41;126-150)。

四、结论与展望

(一)移动学习的可推广性调查结果

本研究中移动学习的可推广性是指,学习者是否拥有实施移动学习的最普通的媒介,学生是否了解移动语言学习,是否愿意接受由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成果进行移动学习。通过研究一得出以下数据 (如表1所示):

表1 以手机为主要媒介的移动学习调查简表

表1表明,拥有支持无线上网或智能软件手机的比例在64%以上。这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是完全具备移动学习的条件。同时,超过60%的学生认为手机是最为便捷的移动学习媒介。有多达76.17%的学生表示听说过或已经了解移动学习。可见,学习者对学习模式的认知将有别于传统的学习。将近78%的学习者表示愿意接受移动学习的模式。而高达86.81%的学生偏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手机App进行移动学习,而不是通过手机去访问网页。

综上所述,移动学习的实施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受欢迎程度较高。即使部分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也能通过该学习网页进行移动学习。由此可见,网站“http://malls.baike.com”及手机移动App作为移动学习的平台符合现代学习需求与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二)移动学习的效果调查结果

通过前测和后测两次测试,收集到表2,表3和表4等所列数据。在最终进入统计的人数中,实验班的学生61人,所有关于听力、阅读和写作前后测的数据有效。对照班的学生共计47人,其中收集到听力和阅读前后测均有效的样本41个,写作前后测均有效的样本47个。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中的英语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

表2所示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前测中英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听力t(100)=-0.145,p=0.885;阅读t(100)=1.454,p=0.149;写作t(106)=-0.107,p=0.915。所有以上三个方面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得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听力、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能力相当。这为移动语言学习实验展开提供了最初的对比基准线。

经过为期16学周的移动语言学习互动,实验班学生在听力、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如图3所示)。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听力t(60)=-5.753,p=0.000;阅读t(60)=-4.763,p=0.000;写作t(60)=-3.677,p=0.001。所有p值均小于0.01,其差异性非常显著。由此可见,所有参加移动互动学习的学生,其听力、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提升是非常显著的。

相比而言,对于没有实施移动语言互动学习的对照班,其在对应的时间内听、读和写的能力未见显著提升 (如图4所示)。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听力t(41)=1.283,p=0.207;阅读t(41)=0.486,p=0.630;写作t(46)=0.000,p=1.000。所有三方面的p值均大于0.05。由此,进一步揭示出移动语言学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以上所得数据进一步证实,移动语言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合理有效的整合了课外时间,对语言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3 实验班语言能力配对样本t-检验(前测-后测)

表4 对照班语言能力配对样本t-检验(前测-后测)

(三)讨论与展望

实验班与对照班之所以有如此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一系列原因:

首先,本研究是“云计算”背景下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探索与实践。学习者通过共享数据、文件和信息 (例如通过问答互动模块,维基空间,微博、微信和QQ互动),从而创设积极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该环境真实而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学习形式灵活而多样,有助于让学生在这个数字化的语言学习生态系统内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形成课堂学习和课后拓展有机结合,个体学习与社会互动双向结合,不断推进学习者自我探究的深入(Kondo et al,2012),以此带动移动语言学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促使知识学习的进一步深化 (如实验组的最终学习结果)。在该过程中,环境的调节作用显得至关重要。社会认知理论代表性人物之一的维果茨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的调节 (mediation)有利于学习者个体通过社会互动的帮助来解决语言学习中的问题 (Lantof、Thorne,2006:240-247)。通过人们在互动中相互配合、动态调整、彼此适应的社会认知过程,语言的发展将获得积极的推动力 (Pickering和 Garrod,2004;Trofimovich和 Kennedy,2014;Wang和Wang,2014)。移动学习能够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提供方便快捷,形式多样的互动协同平台,极大地支持和促进了社会性学习。

另外,移动语言学习有利于整合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激发其“长尾效应”(Long Tail Effect)的进一步发挥。所谓“长尾效应”是现在网络经济中的热门词汇,指小利润大市场的盈利模式。这里借用“长尾效应”类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零碎时间的有效整合及其不可忽略的学习效应。在以往的移动学习研究当中,过多地强调了可用于移动语言学习的基本技术和效果,而忽略了课外零碎时间的有效整合 (Wong,2012;Duman,Orhon和 Gedik,2014)。该平台从技术上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无缝式的”语言学习生态系统,有效地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智能管理体系 (例如Google日程提醒和日程共享功能),有效地整合了学生的零碎时间,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主管控。由于MALL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灵活个性的学习模式,使得学习不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碎片化的时间会被有效利用,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完成知识的补充与学习。在后续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近87%的参加移动语言学习的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利用课外时间去进行移动学习 (如图2所示),进而突显了移动语言学习生态系统的时间整合优势。由此可见,MALL有利于推行“无缝式的”个性化学习,对个体语言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图2 移动语言学习时间调查情况

移动语言学习作为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移动语言学习平台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有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的教学模式;另外一方面,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生移动自主学习生态系统。这将使得未来的学习更加便捷有效,积极主动。

随着国家“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和4G手机的推广,信息化教育正在由数字化学习 (E-learning)向移动网络学习 (M-learning)过渡,MALL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推行。基于MALL而构建的移动语言学习系统对当前的外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甘文凝,温植胜.2010.基于播客技术的移动学习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5):68-71.

桂清扬.2003.MLearning——中国外语学习的未来[J].外语电化教学(91):14-17.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2011.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5):105-109.

黄龙翔[马来西亚],陈之权[新加坡],彦明詹[中国台湾],蔡敬新[新加坡].2011.以移动技术为中介——建立一个无缝语文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99):1-7,23.

马俊波.2007.M-learning与外语教学的对接:从CALL到MALL[J].外语电化教学(117):30-36.

田剪秋.2009.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126):22-27.

杨惠中,Weir,C(eds.).1998.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效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丽芳.2012.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146):54-58.

张海,李馨.2009.日本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前沿—对话东京大学教育技术首席专家山内祐平副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72):1-6.

Abdous M,Camarena M M,Facer B R.2009.MALL Technology:Use of Academic Podcas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ReCALL,21:76-95.

Burston J.2014.Twenty Years of M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A Meta-analysis of Learning Outcomes[J].ReCALL:1-17.available on CJO2014.doi:10.1017/S0958344014000159.

Duman G,Orhon G,Gedik N.2014.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2000 to 2012[J].ReCALL:1-20,available on CJO2014.doi:10.1017/S0958344014000287.

Jiang N.2000.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21(1):47-77.

Kondo M,Ishikawa Y,Smith C,Sakamoto K,Shimomura H,Wada N.2012.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University EFL Courses in Japan:Developing Attitudes and Skills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J].Re-CALL,24:169-187.

Kukulska-Hulme A,Shield L.2008.An Overview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From Content Delivery to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J].ReCALL,20(3):271-289.

Lantolf J P,Thorne,S L.2006.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L.2010.Fostering Reflective Writing and Interactive Exchange through Blogging in an Advanced Language Course[J].ReCALL,22(2):212-227.

Nah K C,White P,Sussex R.2008.The Potential of Using a Mobile Phone to Access the Interet for Learning EFL Listening Skills within a Korean Context.[J].ReCALL,20(3):331-347.

Pickering M J,Garrod S.2004.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7(2):169-226.

Song Y.2008.Using PAD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cidental Vocabulary Testing[J].ReCALL,20(3):290-314.

Trofimovich P,Kennedy S.2014.Interactive Alignment between Bilingual Interlocutors:Evidence from Two Information-Exchange Tasks[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17:822-836.

Wang C,Wang M.2014.Effect of Alignment on L2 Written Produc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15.available online January 22,2014.doi:10.1093/applin/amt051.

Wong L H.2012.A Learner-Centric View of Mobile Seamless Learning[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43(1):E19-E23.

猜你喜欢

实验班课外学习者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小满课外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