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构建

2015-10-22郝一伟丁艳辉汪楠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硕士研究生体系构建

郝一伟 丁艳辉 汪楠

摘要:文章以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理工类及综合类院校较成熟的学术交流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的学情特点,构建出针对体育院系的以“普及型校内学术竞赛”为重点的1-3-6-2模式多层次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并详细分析普及型校内学术竞赛的组织及运行过程,旨在为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学术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整体学术水平提高提供有效指导,同时为后续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04-0060-05

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参加相关学科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的集会、交流、探究、试验和著述等活动,是教学与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践的主要方式和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世界著名大学研究生培养注重学术交流与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研究生学术交流环节,如哈佛大学重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大量的开放式学术讨论会、报告会、研讨会和讲座等一流学术活动带动研究生人才培养,甚至作为其培养的主渠道。中国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和构建有效学术交流平台是实现这一计划的重要前提、基础和保障。近几年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表明,为研究生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理工类及综合类高校的中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缺乏针对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构建相关研究。通过开展体育院系硕士学术交流体系研究,对于培养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学术和科研能力、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以及建立与发展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1体育院系学术交流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

1.1现状分析

1.1.1硕士研究生学术及科研能力现状 刘琨对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7所院校300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整体科研及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张瑞林,张华对北京、上海、山东、江苏、辽宁等多个省市502名在校体育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分析发现整体科研及创新能力较薄弱,主要表现为科研课题少、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较少等。通过对近十年相关科学研究成果分析发现,多数研究成果理论性较强,针对性较弱,较少与实践相结合,对真正改善和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缺乏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体育硕士研究生学术和科研基本功不扎实、科研工作能力较薄弱及创新能力缺失是诸多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现状。

1.1.2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现状 目前国内体育院校学术交流体系的建设相对落后,限制因素主要是缺乏资金支持以及完善的奖励机制。大多数学术交流仍处于学生自发或跟随导师的参与状态,不能形成等级与层次衔接紧密、管理与奖励配套的完整体系。大多数国内体育学院现有学术交流活动主要有以下五类:(1)聘请国内外专家学术讲座,每学年1~2次,每次大约4讲,包括全体师生专场、相关专业教师专场和相关专业研究生专场及自由交流专场。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改善和提高学校及师生的学术氛围及对学术前沿动态认知积极性,刺激并加速师生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实践,但此项活动开展处于非常态化;(2)校内“导师大讲堂”,此活动能有效培养硕士研究生初步建立科研和学术意识及兴趣,并逐步找到个人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部分院校随已将其纳入硕士研究生学分管理,但经过调查显示多数导师讲座内容为非学术性个人成长及教学经历或所教学科发展简史,对研究生学术和科研兴趣培养及寻找科研切入点和方向帮助较少;(3)国外院校访学,受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国际交流联谊关系影响,此活动仅在北体、上体、北师大等少数体育院系开展,并以博士研究生为主体,只有少数优秀硕士研究生参与,而且此活动为非学术性访学,以交流学习和教学及管理模式学习为主;(4)外聘导师,同时选送学生到其所在实验室学习;(5)国内学术会议,由学生自愿参加。

1.2存在问题

1.2.1研究生管理和学科层面 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少,研究生绝对与相对数量以及同一专业方向人数更少,因此,同一学科方向上组织一定规模的学术交流活动具有难度。同时,研究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弱,管理和教学部门将培养重心向提高知识基础的一年级课程学习倾斜。多层次且有侧重点的学术交流活动体系没有构建,已有学术交流活动没有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开展。另外,缺乏学生层面有组织的基础学术交流活动。跨学科交流,尤其是以训练实践与生理生化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及课题研究更少。

1.2.2导师层面 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主要形式是与导师一对一围绕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学科发展趋势及研究生实验设计和毕业论文准备与撰写的讨论。而研究生一年级主要参加课程学习,二年级进入实验和论文写作阶段后与导师的交流才逐渐增多。同时,由于多数导师负责的课题项目较少,导师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参加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的机会及经费支持缺乏。

1.2.3校外资源整合与利用层面 体育院系间的人才交流也是学术交流平台搭建的重要形式。人力资源共享的方式主要有:建立校际间导师互聘、联聘制度和研究生跨校推荐与联合培养、校内外双导师培养和研究生定期交流学习等形式。除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体育专业院系的博士研究生及少数硕士研究生外的其他大多数体育院系还处在探索与试验阶段,个别体育院系还处在构想层面。哈尔滨体育学院目前有尝试,但校外资源利用率较低仍是导致研究生培养不能向多元化和纵深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现有学术交流活动较少,形式单一,且不能形成固定、有层次和多渠道体系,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术及科研兴趣、调动参与学术及科研积极性及培养其学术及科研基本功等方面缺乏有效性,限制研究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

2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体系的构建

2.1构建思路及框架

通过对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并对研究生处已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需要建立一个适用的、有效的学术交流活动体系。本研究基于白曌宇和张广军构建的“一个平台、三种模式”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拓展构建出适合体育硕士研究生以“普及型校内学术竞赛”为重点的1-3-6-2模式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使研究生教育从“二维”向“三维”培养转变,为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及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奠定基础。其中,“1”是以普及型校内学术交流竞赛为重点,专业内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校内外导师大讲堂共同组成的“基础层面学术交流平台”;“3”是为已具备基础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提供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3种具体形式;“6”是为科研实践和高层次学术交流提供基础的6种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学术交流活动形式,构成“中层学术交流平台”;“2”是已具备科研及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以独立或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到国内和国际两个区域三个领域的高层次学术会议,构成“高层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2层次目标定位

2.2.1基础层次学术交流 通过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专业各自组织的专业内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校内外导师主讲的“导师大讲堂”,使研究生形成学术意识及科研思维,引导研究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通过“普及型校内学术竞赛”引导研究生从参与学术活动向主导(主讲)学术交流活动的角色转换,积极促进研究生进行大量文献资料查阅与学习总结,并促使研究生逐渐找到并确定个人研究兴趣点和方向,奠定科研及学术交流基本功。

2.2.2中层学术交流 国内外专家学者主讲的学术前沿讲座使硕士研究生初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研究方向;研究生公派出国学习及短时间定期国外访学使其掌握国外的学科研究动态、方法、进展和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并将先进经验带回国内;研究生在科研实践基地锻炼以及参与较好实验室科研实践进一步促进其科研基本功向科研实践工作能力的过渡与转变,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2.2.3高层学术交流 参与国内和国际两个区域的单科学会会议、体育科学年会和大型赛会科学大会三个领域高层学术会议,可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灵感,把握学科前沿发展动向,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科学研究思路与实践工作向科学方向发展。使研究生成为该学科领域内的科研积极分子,为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综上所述,积极广泛参与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可有效提高研究生学术及科研兴趣、激发创新人格及思维、拓宽知识领域,进而提高研究生学习、科研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协同合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构建开放型学术环境。

3“普及型校内学术竞赛”活动的运行过程

“普及型校内学术竞赛”是指全体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由研究生处组织领导、研究生会具体操作与实施,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术及科研基本功为目的,通过多个硕士研究生课题小组共同申请多个或同一个课题项目,为夺取每月、每学期、每学年一个获胜名额及相应经济和学术奖励为目标,在固定场所进行的由导师评委及研究生评委共同评定的课题小组间模拟申请课题立项竞赛活动。基于体育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较低的现状,利用“竞赛”本身的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和观赏性特点,同时与丰厚的经济和学术奖励相结合调动全体硕士研究生认真对待、积极参与、高质量学习总结与写作表达,从而培养其学术及科研意识与思维和学术科研基本功。其组织形式如图2。

“学术竞赛”由研究生处统筹,研究生会具体实施,按照“月初赛——学期决赛——学年决赛”进行。首先,研究生按专业或跨专业组成3~5人学术小组,同时,月初赛题目由研究生处依据每年省级和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题目进行设计备选,可多组选同一课题,也可不同。学术小组需完成每次“学术竞赛”的选题、材料准备、报告撰写、答辩(学期或学年冠军继续撰写论文并发表),上一月总结的同时公布下月选题及相关事宜,并将具体文件材料上传研究生处网站供研究生查阅和相关文件下载。月初召集一次筹备会议,确定各组选题,并将选题材料(材料文本参照研究生科研选题文本,时间15min)打印上交研究生会存档备案后进入十天筹备阶段。竞赛在每个月中旬利用3个工作日完成,分为陈述、学生互动(10min)、师生互动(15min)、评委点评(评委主席总结并将三名评委打分的平均分当场公布)。按照以上过程,从多个学术团队中选出月冠军,在每学期的四个月冠军中选出学期冠军,最后选出年冠军,并进行书面及网络公示。所有获胜团队均可获得奖励,奖励项目如图2所示,出国访学需依据学校安排统筹并采取自愿原则进行安排。

4结论

体育院系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平台:基础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可有效促进硕士研究生形成学术及科研意识,使其由传统学习向探究学习过渡,由学术交流参与者向主导(主讲)者身份转换;中等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在具备扎实学术及科研基本功的基础上广泛参与多种形式中等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为科研有效性及做出高价值成果奠定基础;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参与高层次学术活动是对参与者科研及学术能力的认可,可促进其在本学科领域向优秀人才行列迈进,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基础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中“普及型校内学术竞赛”是学术交流活动体系中的基础和重点。目前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应加强开展基础学术交流,以提高学术及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强化学术及科研基本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多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并配套和完善运行及奖励制度,以促进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硕士研究生体系构建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会学术交流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职教师学术交流、研修培训开展状况不足与提升策略研究
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探索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