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10-21零秀萍
零秀萍
[摘 要]《逍遥游》是庄子的散文代表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列为必修课。整体法和意象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体法和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逍遥游 整体法 意象法 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逍遥游》是庄子的散文代表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列为必修课。由于庄子的散文都是意象思维的产物,属于象征型的作品,比较适合运用综合同构的教学方法,下面就高中语文《逍遥游》课文教学中整体法和意象法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1.整体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语境对语文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还原作品的完整性其实也为构建和谐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逍遥游》教学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明确文章的主旨。比如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千”一文节选自《逍遥游》,文章题目没有变化,但体现文章主旨的部分却没有被选录,这样就会增加学习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问什么是“逍遥游”,“逍遥游”又有什么目的,实现“逍遥游”的方法又是什么。经过分析不难判断,文字开头提到的“有待”以及“无待”并不是全文的重点,重点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和方法。其实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对原文章的主旨有所体现,而且描述得很清楚,即“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而庄子思想的根本体现就是无用、无为,这也是庄子在政治上的主张观点。作者在文章结尾进行点题,起到画龙点睛、文题相呼应的作用。如果教学过程中把结尾体现文章主旨的部分补充完整,让学生从完整的文章中把握作品主旨,然后再对其他文题进行探究,分析思路就明朗多了,简单多了。在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中的段落、层次、“有待”、“无待”“鲲鹏”、“学鸠”等等问题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庄子的散文大都是哲理性文章,主要是有寓言式意象的叙事性文章,作者理想和观念的表达都是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实现的。因此要掌握作者的理想和观念就需要分析和梳理作品的形象系统和内容情节。因为文章选录的是非关键部分,如果把文章独立出来进行分析的话,只会让作品变得更抽象、更晦涩,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摸不着头脑。由于文章的不当选录,使作品结构失去完整性,隐藏了作品的写作主旨,而在教学中不能犯下一叶障目的错误。
2.意象法在《逍遥游》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意象其实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相互结合,这也是象征型文学作品的代表性特征。庄子散文艺术形象主要体现为恢诡谲怪,其在书中异彩纷呈、层现迭出是“庄子”独特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超出晚周诸子的极大艺术成就。所以在《逍遥游》的教学中要利用意象分析对文章进行鉴赏,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先秦文学特征,掌握庄子散文的教学要点、重点。
《逍遥游》一文中的意象数量很多,我们除了要找到主要意象之外,还要明确意象结构,经过比较分析找到其中的共性和个性,进而对文章技巧和文章主旨进行总结、归纳,而且其中要涉及到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理顺文章说理层次和结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联系和想象。《逍遥游》的意象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用的、有为的,另外一种是无用、无为的。不论是有用还是无用,有为还是无为,他们都是有所待的,无待的只有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联系作者所处的战国时代和作者的人生背景,可以得知现实和理想是成对立关系的,这些意象是作者构建意象系统的要素,所以是文章的意象结构。而这个神人就是作者内心当中对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庄子思想中的理想境界和人格是一种恬静、安宁的心理状态,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是对真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只要明确了文章的意象结构,就可以对作品的主旨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
《逍遥游》一文中对鲲鹏的描写在文章中占了很大篇幅,可见鲲鹏是文章最主要的意象。通过对作者为什么要反复提到鲲鹏,鲲鹏为什么要藐视斥鴳和学鸠,鲲鹏和作品的表现主旨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对鲲鹏形象进行塑造等等问题分析和探究,可以确定其实鲲鹏就是作者自己,无所待就是没有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从作者在文中对大鹏浓墨重彩的反复描绘可见其对大鹏形象的热爱之情,而通过对其他意象的对比分析,又可见在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中蕴含着作者的难言的苦衷。雄伟的大鹏体现了作者想飞,却又没有办法飞走的悲剧。庄子学富五车,才能卓绝,有心作为却得不到器重,无用武之地,而腐败的社会让他望而却步,不屑与之为伍,因此其追求自由的心灵只有在幻想的境界中得到解脱。
总之,在《逍遥游》的教学中不论是使用整体法还是意象法,都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和文章表达的主旨有一个基本理解和掌握。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