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方法的思考

2015-10-21宋佳洋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医

宋佳洋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辨证方法的研究,及其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而呢总结对症状辨证的思考和本人的见解,探究中医辨证法的思维模式,及其症状辨证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中医 症状辨证 辨证方法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36-02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同疾病长期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中医药形成的历史是一段漫长的历史,从萌芽、发展到完善,中医是先有对“症”的认识,再有是对“病”的认识,然后才是对“证”的认识。其理论发展经历了辨症——辨病——辩证的过程。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证是病的基础。它强调的是现阶段的整体、动态、邪正反应状态。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证机是指证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中医机理。它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作为理论基础。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证型,各个证型的机制构成了证机。一个证反映的是病在某一阶段的本质特征,而病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证。所以病在各个阶段的证共同反映了该病的整体特征。

通过以上论述总结归纳为:疾病虽有“病”、“症”、“证”的不同,但是医者首先都是围绕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持续时间—主诉而进行下一步的诊断和辨证的,即围绕“主诉”行“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进而为下一步的明确诊断而奠定基础,可见对“主症辨证”研究是具有着巨大和理论和实际意义的。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对辨证的认识

临病人问所便,确定主症进行辨证的方法已经由来很久,《素问·长刺节论》:“听病者言”诊病,如《热论》、《咳论》、《疟论》、《举痛论》,都是根据“主症”,提供热、咳、疟、痛,辨证写形医技理论依据的。

2、汉代时期对辨证的认识

其中,主症辨证亦是源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如“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宋、金、元时期对辨证的认识

这一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重要历史时期。各家纷起,学术争鸣,正如《四库全书提要》中所云“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使我国医学面貌为之一新。如杜本以《敖氏金镜录》为蓝本,又增补了二十四舌图及有关方剂,专以舌色诊断傷寒,对外感热病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至明代王肯堂《伤寒准绳》时,还采取了其内容。可以看出通过对主诉的进一步深入观察而进行诊治得到了更大的利用。

4、 明、清时期对辨证的认识

这一时期,中医理论不断创新、综合、汇通和完善,朝着专门化方向发展,期间编撰了许多专门性、独特性和权威性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明清医家在温病领域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体系。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不仅包含了脏腑辨证,而且以脏腑辨证为理论基础。

5、现代医家对辨证的认识

现代关于中医“主症辨证”的研究主要是在《世界传统医学诊断学》《内科证治新诠》“专病论治”的基础上,经过1978至2008年三十年改革开放,医疗、科教实践,落实“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所总结的临证经验。主症辨证的诊法特点,辨证学的诊法,抓住主症,“听病者言”以望、闻、问、切四诊为基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概括的说是一定的病邪,侵袭一定的脏腑,发生一定的病机变化,产生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所谓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

综上所述,主症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关键环节,历代医家创立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但诸如上述各种辨证中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无一不体现了主症辨证的特点,通过并围绕主症来进行辨证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并没有系统的总结概括出来这一辨证论治的巨著,通过阅览古籍和相关文献,我认为围绕主症进行辨证往往更具体和确切,更有利于认清疾病的本质,从而做出诊断和治疗,我想这就是主诉辨证论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症辨证的方法论还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内容虽丰富,但比较杂散,接下来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零散的关于主症的辨证整理和概括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所要研究的主症辨证主要是从患者的病位来入手,其次分析病性和兼证,即也就是从症状来入手进行诊断的。在接下来我将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将主症进行按部位分类,比如头部的症状和主症归为一类,胸部脏腑的归为一类,脾胃的归为一类,肾膀胱归为一类等等,进行部位分类,部位症状和主症相似或难以鉴别的再看其病性和兼证,从而进行科学的主症辨证。而“主症辨证”就是问其患者有什么样的症状,检查其有什么体征从而来辨证治疗的,这就是接下来我要完成的任务,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使其发展成为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成果。

参考文献

[1]薛益明,张从正临证心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1.

[2] 成无己,医学全书·注解伤寒论.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2013.5.

[3] 张杲,医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1.

[4] 高士宗,皇帝内经素问直解.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3.

[5] 张玉萍,袖珍中医四大经典.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

[6] 吴鞠通,温病条辨集注与新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

[7] 牛兵占,难经译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2.

[8]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8.

[9] 盛增秀,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

[10]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