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祝福》看鲁迅的批判精神

2015-10-21金余庭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革命性祝福批判

金余庭

摘要:鲁迅先生所处时期的中国,是大变动中的中国,是人民反抗压迫,寻求光明与进步的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诞生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先生——这位现代中国最为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那带有强烈地域文化乡土气息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解剖中国国民性的手术刀,是批判黑暗旧社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武器。

关键词:批判;革命性;乡土文学

鲁迅以尖锐直刺主心骨的文学风格被世人所赞颂,他的短篇小说《祝福》写的是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的遭遇,他用他特有的手段揭露了封建礼教对无知的百姓的摧残,他将他的批评性在《祝福》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祝福》带来的不仅仅是鲁迅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更是对麻木的国民性的不满。

一、《祝福》之源起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小说主人公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只能成为封建伦理道德体质下的牺牲品。在《祝福》中。祥林嫂个人的悲惨境遇固然值得同情,但鲁迅更着重强调了宗法社会对妇女人生权利的剥夺,鲁迅同情的不仅是祥林嫂,更是宗法制度下的整个妇女群体。[1]祥林嫂一开始对待不公平的命运能够极力反抗,不停地和命运做斗争。但是最终还是斗不过封建制度,只能逆来顺受,成为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最后,她将唯一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上,对于现实社会已经彻底没有了向往。她想挣脱命运的束缚,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可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那只是一场梦而已,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怎么可能反抗得了那种残酷的制度。

《祝福》中写到“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对于当时的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很是愤懑,“不安逸”一词更是可以体现出当时“我”内心的恐惧感。“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从中也体现出了当时劳动妇女的地位之低下,对于自己的命运没有掌控的权利。鲁迅先生旨在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露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剥削,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鲁迅生平在《祝福》中的体现

鲁迅先生本是生在一个还算有地位的家庭,但是他小时候父亲害病并被庸医彻底致死之后,家道中落,这对于当时小小年纪的鲁迅先生来说承受这么大的打击是何等残酷!随后,鲁迅先生的生活便痛苦起来,他为了不让像父亲一样的病人被庸医害死便到日本仙台医学院学医,后来在看电影时了解到了中国人精神的愚昧麻木,便弃医从文,用笔唤醒国人沉睡的心。用笔批判旧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制度。

鲁迅先生没有智者虚张声势之陈腐,没有文人道貌岸然之虚伪,更不存在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之恶习。“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是《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表明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鲁四老爷在全文中六次开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的性格特征,以及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的淋漓尽致。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始终保持其人格独立。

鲁迅先生的独一无二,关键是真实。他敢于直言,敢于批判,公开说别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的话。鲁迅先生先生在《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一文中说道“新月社中的批评家,是很憎恶嘲骂的,但只嘲骂一种人,是做嘲骂文章者。新月社中的批评家,是很不以不满于现状的人为然的,但只不满于一种现状,是现在竟有不满于现状者。”[2]他敢于戳穿伪道士的面纱,能为学生的惨死而呼号于天下。鲁迅先生虽然处在没有真言的时代,但他却用毕生精力去写他所看到的一切真实的存在,敢于去批判他所见到的一切邪恶,他的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他的笔令论敌胆寒,让友人称快。他的真实在于血当汁墨笔当枪,而谱写的却是带有沧桑感的伟大人格。“在这篇文字中,愤恨是掩藏;,伤感隐忍着,可是抒情的气息,却弥漫于每一个似乎不带情感的字面上”。[1]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其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终生敬仰。鲁迅先生毕生信念是毫不留情地向旧势力宣战,他的夙愿是俯首甘为人民大众的“牛”。他的这一追求极苦、极累、极孤、极悲,正如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在《祝福》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以后,她就到处向村民讲述这个悲惨的情况,村里人也纷纷来听她讲故事,一些老太太没有听到,还专门从别的地方过来听她讲。这些听祥林嫂讲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对祥林嫂的同情、怜悯,他们是跟去看一台社戏、看一台表演同样的心态,他们来寻找一种娱乐、一种刺激。当然在看戏、在听戏的过程之中,人们也会落下眼泪。当眼泪流完以后,大家就心满意足地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然后津津有味地来讨论细节。这样,祥林嫂个体的悲惨遭遇就成为人们娱乐的一个很好材料。“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4],鲁迅先生所经历的人生就是如此,封建礼教对农村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始终存在,百姓的生活依旧饥寒交迫,那顶扣在人民头上的封建礼教帽子依旧没有摘掉,对此先生毫不留情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残酷性。作者写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凡人凡事,却写尽世态炎凉、人心的隔膜,让人充分感知世态人情。[1]

猜你喜欢

革命性祝福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肾脏移植获“革命性”突破配型不合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