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始终为了人民

2015-10-21黄兴许万虎

中国西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西藏

黄兴 许万虎

社会的解放与进步,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而要实现此目的,在废除不自由的制度枷锁外,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尽可能的满足人民所需所想则是重要的抓手。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以来,雪域大地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世代居住在高原的人们切身体会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进步,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多吉,一个农奴的儿子,靠政府资助走出父辈们从未走出过的深山,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而后又远赴意大利和美国深造。如今,他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国内外知名的地热专家,取得了令同行钦佩不已的成果。他的8个子女中有4个取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多吉说:“这是做农奴的父亲当年做梦也无法想象的。”

在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农奴根本不能上学。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央关心支持下,西藏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努力,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教育阶段。在教育的作用下,越来越多像多吉一样的人才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成为建设新西藏的骨干力量。

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1985年开始,在农牧区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11年,“三包”政策扩大到学前和高中教育,“三包”免费教育体系全面建立。2013年西藏教育经费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10亿元。2014年,西藏第14次提高“三包”标准,惠及52万西藏农牧区中小学生。目前,西藏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2%。

对于发展西藏教育,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可谓不遗余力。根据西藏人才奇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为培养能满足西藏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1984年国家作出了“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班西藏班”的决策。第二年9月,以藏族为主体的首批西藏小学毕业生到内地学习,开启了西藏历史上的教育新模式。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广东等21个省市的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办有137个内地西藏班和内地中职班,共有在校生1.8万人。内地西藏班举办30年来,累计为西藏培养经济社会建设人才3万余名。

不仅是教育,西藏成立自治区以来,在中央的支持下,自治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各族群众充分享受着温暖的“民生阳光”。一连串数字展示着自治区成立50年来的今昔对比:

——过去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拉萨城郊住着大量贫民和乞丐。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政府部门广泛采取措施提高群众住房条件,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西藏持续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230多万名农牧民乔迁新居。一批规划完整、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的小康示范村在农牧区建成使用,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两至三成,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过上了几乎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过去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加上农牧区的近三百名民间藏医,全区平均每千人不到0.4名医务人员。现在,西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逐步建立,现有医疗卫生机构6660个(含村卫生室)。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蓋全体农牧民,政府经费补助标准在2014年提高至年人均380元。西藏还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逐步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制度。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已分别下降到1‰和16.8‰,创历史新低。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的藏族妇女伟色去年在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了剖宫产手术,手术十分顺利,母子平安。现在,一有闲暇时间,伟色就抱着快满一岁的儿子在屋外晒太阳,她对县人民医院的大夫充满了感激。据了解,伟色就医的这家医院掌握了剖宫产手术的成熟技术。

——多年来,西藏城乡居民和农牧民的收入实现了历史性增长。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依托各项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靠双手勤劳致富,“家底”越来越厚实。据统计,2014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71元,同比增长14%。西藏各地想方设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产业经营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外出务工,很多农牧民家庭拥有汽车等大宗财富,普遍用上了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

——近50年来是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30多岁增加到68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西藏人口由上世纪60年代的100万增加到现在的300.22万人,其中藏族人口271万,占90%。

——过去在西藏,农奴和贵族在服饰上有等级差异,普通百姓穿的大都是氆氇织成的藏装,不仅样式单一,清洗也不方便。如今,西藏群众的衣着消费开始从保暖转向追求时尚,衣着档次明显提高,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舒适、高档和个性。

——旧西藏广大农奴连糌粑都不能吃饱。如今,西藏群众的饮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讲究营养搭配。反映西藏农村居民生活平的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标志着农牧民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如今,在拉萨街头,不仅遍布着川菜、湘菜及粤菜等内地特色的餐馆,还分布有西餐、泰国餐等多种口味的餐厅。

——西藏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速。过去连贵族都未用过的东西,如今也正飞入西藏寻常百姓家。截至2014年底,西藏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32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7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217万户,全区逾七成百姓使用互联网,西藏广大农牧民搭上信息化快车道。

——西藏行政村全部通电。通过实施“金太阳”工程、农村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及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西藏行政村通电率达100%,基本解决无电人口和村级公共场所、学校、寺庙、道班的用电问题。那曲地区班戈县普保镇牧民扎拉说,“有电了,生活像换了个世界。”随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给广大农牧民送去了稳定电,越来越多的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西藏“溜索改桥”工程最后一座桥梁的完工,横跨在西藏偏远地区高山峡谷间的84条溜索如今成为历史遗迹,工程惠及超过4万名农牧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千百年来,溜索是西藏偏远高山深谷地区人们走出大山、沟通外界的唯一“天桥”,“艰险羊肠道,溜索独木桥”成为人们“出行难”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一历史彻底改写,群众出行方便、安全。

——自治区还推出了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西藏农牧区安全饮水工程,将农牧民从繁重的背水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薪柴替代工程的实施,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走进农家,结束了藏族群众世世代代烟熏火燎的历史,人居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藏家儿女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昌都市卡若区通夏村,在旧西藏曾是一个贫困潦倒的“乞丐村”。经过几十年努力,通夏村在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同时,组织施工队进城务工,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保持在1万元以上。

日喀则市康马县朗达村青年罗布占堆刚过30岁,就拥有了千万身家。他靠着自己精明的头脑,组织乡亲们成立了建筑施工队,并筹资购买大型作业机械,到县里乃至市里承包基建工程,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带动整个朗达村实现了大幅增收。

民生大于天。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将民生置于极端重要的位置来抓。西藏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每年办好利民惠民“十件实事”,将全区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现在的西藏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珠康·土登克珠道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西藏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西藏农牧区学生现状及班级管理措施探究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新疆巴州农牧区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