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界定、特征和类型浅析
2015-10-21舒小兰梁娟
舒小兰 梁娟
【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无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还是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出现了破坏和平、阻碍发展的不谐之音。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人类也面临了并经历着很多灾难。在本文中简要讨论了危机的界定、特征和类型,希望对以后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危机;危机管理;特征;类型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91-01
一、危机的界定
首先,追溯到词源来看,危机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Krincin,指的是人濒临死亡、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韦氏词典》认为:“Crisis"是有可能变好或者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我国的《辞海》对“危机”的解释是:“潜伏的祸根,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在中国汉语中,“危机”的字面意思是“危”与“机”的组合,不仅代表着危险的境界,同时也意味着大量的机会。伴随中国的发展,危机的涵义不断充实完善起来。中国学者薛澜等针对带有局部或整体社会性色彩的事件,从组织管理的层面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二、危机的特征
危机是与人类的发展并存的,但随着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危机仍然具有过去时代不同的特征。
一是不可预测性,这与突发性、无法预期性认识相同;二是紧急性,即危机的不确定性。危机之前一般有的征兆,但真正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出乎人们意料且违反社会常态秩序的,它需要快速地做出决策,同时又缺乏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完成。危机的发生不能用常规判断,而且其后的发展趋势和结果也难估量;三是破坏性,也可以说的危机的危害性,是指任何危机都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且这些不良后果在强度和烈度上表现明显,直接威胁到政治、经济秩序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政治不稳,使社会公众产生心理恐慌,置疑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三、危机的类型
关于危机的分类,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维度,对危机类型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分类。例如,从原因来分,有自然型社会危机、社会型社会危机;从区域来分,有区域危机、国家危机乃至全球危机;从性质来分,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宗教危机;也有学者分为非暴力危机与暴力危机,这又从危机的状态来划分的。
从我国研究来看,有学者将危机分为结构良好的危机和结构不良的危机,这是从危机的复杂程度、性质和可控性来划分的。前者指危机涉及的价值和根本原则程度轻,波及范围有限,解决危机的决策方案有限且容易寻找,控制难度和危害程度都不大,而结构不良的危机则是结构良好的危机的反面的状态;也有学者分为一致性危机和冲突性危机,这是从危机情境中的主体的态度来划分的。但两者不是绝对孤立的,如恐怖袭击,但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利益的变化会带来行为博弈矩阵的变化,从而导致二者相互转化。危机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罗森塔尔和柯兹敏提出危机的基本分类方法,即基于危机影响的领域和基于危机参与者的态度。
综合众多学者的分类,本文主要从危机的规模和性质的角度,将现代社会面临的危机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国际性全球危机。这种危机一般都与国际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如地区局部战争、国际恐怖活动、能源危机等。随着世界的高度工业化以及破坏性资源开发利用,国际性的危机便随之产生。
二是制度性危机。如政治危机、群体事件和社会治安等危机,他们主要有关国家管理层面上。特别是信息爆炸、经济一体的当今社会,制度性的危机很有可能演化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因此需要依靠制度、法律和政策体系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制度性的危机。
三是组织管理危机。主要是通过组织管理过程,而隐含和爆发的危机。组织管理的过程包括了组织行为、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等很多方面,而危机就有可能在其中一个环节爆发。如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投诉等事件就表明这些阶段中的危机现象,导致了组织管理的信任危机和效率危机。因此,管理部门要完善和加强组织建设,使管理过程畅通无阻。
四是自然性危机。如洪水、旱灾、涝灾、地震、火灾和海啸等自然灾害,他们都已经属于人类经常面对的危机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达,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特别是在环境破坏的状况下,自然性灾害的突发性更强、破坏性后果更严重。因此,建立对自然灾害有效防控和应对,是现代社会城市危机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五是社会性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主要指人们在心理层面出现的恐慌、焦虑等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新旧制度之间的革新,就会引起很多社会群体的变化,心理危机更容易产生。如信仰危机、压力感和社会恐慌等现象。如果這种心理危机逐步扩散,则极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心理危机。特别是在社会的转型期,如果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就会产生强烈心理茫然感等负面情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人们的社会性心理危机表现得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173-177.
[2]刘霞.强化公共危机管理[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5):77.
[3]杜钢建.SARS危机管理与政治问责制[J].政治学研究.2004(01).
[4]杨晓庄.城市开发与城市发展中的危机管理[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