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浅探
2015-10-21刘新华
【摘 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驾驭教材、了解学生、优选教法的功夫,而且要有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本事。
【关 键 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作者简介】 刘新华,洪湖市龙口小学教师。
目前,湖北省洪湖市龙口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教师们的集体备课、个人讲课、集体研讨(即评议)等过程,使笔者对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有了一些肤浅的见解。
一、提问要适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驾驭教材、了解学生、优选教法的功夫,而且要有善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本事。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机应变、适时提问的机会是很多的。
1.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提问
例如,教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当学生把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步乘法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后,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提问使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深化发展的,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学会了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
2.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提问
学生的学习由不知到知,从不懂到会,出现思维疑难或思维受阻是经常发生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置,随时调整或改变原来准备的问题,把问题提在“火候”上。例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一位教师组织学生解答“学校把360本科技书分别放在上、中、下三层书架上。上层的四分之一等于中层的五分之一,等于下层的六分之一。求每层书架各放多少本書?”这道题与例题相比改变了叙述形式,加深了难度,不少学生困惑不解。有的说:“这道题好像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但每层几比几不知道”。有的说:“要是三层的总份数知道了,问题就解决了。”显然这时学生的思维受阻,急需教师予以点拨:“这三层中每一份的大小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这一提问使学生思维的闸门终于启开了。有的说“这三层中每一份的大小相等。因为上层的四分之一等于中层的五分之一,等于下层的六分之一,所以每一份是相等的”。有的说:“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共15份。所以上层占总数的十五分之四。”从而使学生能顺利地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答。如果不用提问的方式,而是由教师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效果显然就差多了。
此外,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教师还需要通过提问获得反馈信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程。
二、提问要适量
提问“适量”,即教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奔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与摒弃“满堂灌”的陈旧教学形式。
那么如何做到课堂提问“适量”呢?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训练项目要了然于心,然后考虑用什么技巧和策略来提问。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密度和效度。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有以下两种不同方式的提问:
提问方式一: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跟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提问方式二: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跟原梯形的高相等吗?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跟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
(4)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呢?
(6)梯形的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后者显得“杂”、“乱”、“碎”,并且过于直和露,问得学生心神不宁,不利于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逻辑思维得不到较好的培养,而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学得深的效果。
三、提问要适度
提问要“适度”,就是教师正确估计学生的学习潜力,使问题接近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而不是高不可攀或是繁琐浅显的提问。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果子”。怎样才能做到提问“适度”呢?备课时要多想想:这个问题当问不当问?要问出什么来?学生可能怎样回答?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提问的导向性
提问必须指向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否则提的问题将不易作答。如一位教师教学面积概念前,先复习“周长”概念,这时教师问:“课桌面的周长是哪个部分?课桌面是哪个部分?”结果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都是用手一摸了事,可见学生回答不理想。这时教师觉得问题缺少导向性,就马上改问为:“课桌面的周长是哪几条边的和?课桌面是哪个部分?”至此,学生认识周长就集中在“几条边”这个要点上,较好地分清了“周长”与“课桌面”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提高了思维的“效益”。
2.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一个好的提问,必须是能启发思维的、富有智能训练价值的。因此,提问切忌简单化。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能理解的内容,就不必再提问。例如,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教学时如问: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能不能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那样直接相加减呢?②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怎样计算?这种就事论事,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思路逼学生“就范”的提问,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若作如下提问效果就不一样。①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实质上是什么不同?②分数单位不同能直接相加减吗?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利用旧知识,作一个怎样的转化,使它们能够直接计算?③试算1/5+2/7,做完后要考虑一下,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问,使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与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等有关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较深刻地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的必要性,同时也使学生真正地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