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语言艺术的特征及当代价值
2015-10-21南亚娜
南亚娜
摘 要: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一位将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思想家。马克思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1]毛泽东独具风格的语言特征使其语言充满了思想力量。毛泽东通过兼具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化大众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风学风和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并鼓舞了人心,坚定了意志,使其思想成为群众手中的武器。
关键词:毛泽东;语言艺术;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37-02
毛泽东是一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使语言发挥着魔力,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者的地位,纯洁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更是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提供了群众基础和思想上强有力的保障。深入研究毛泽东语言特征以及所发挥的思想力量对我们当今改进文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语言艺术的三大特征
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五四运动后又不断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在革命实践和长期的写作中,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语言风格。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2]作为文章的物质形式的语言,毛泽东的语言也体现出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征,其中准确性是运用语言的基础,鲜明性体现语言的特色,生动性则是将语言用“活”的保证。
(一)准确性是运用语言的基础
毛泽东特别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不仅强调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文章,还要求语言的运用上要反复斟酌修改,做到合逻辑合文法。首先在内容上,一定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2]、理论联系实际。在《反对党八股》中,毛泽东指出:“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3]其次是在语言运用上,毛泽东注重逻辑和文法。“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2]。毛泽东特别重视汉字、标点的书写规范,认为改正文字缺点“将使我们同志的头脑趋于精密,工作效能有所提高”[2]。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就有许多毛泽东对文件和报告修改的批语和指导意见的文稿,如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中的批语和修改》一文中记录了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毛泽东就对报告作了十二次的批语和修改。
(二)鲜明性体现语言的特色
毛泽东认为语言的应用不但要合乎規范,还必须尖锐、泼辣、鲜明地写出自己的风格。细细品读毛泽东的有关著作,不难发现毛泽东鲜明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在“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通俗易懂和“精兵简政”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提倡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指出洋八股这样的教条主义必须废止,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应用。他在《矛盾论》中用“夸父追日”“孙悟空七十二变”等神话故事来反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第二,毛泽东十分注重运用群众的语言写文章,他指出我们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3]。如用“马克思主义不是算命先生”来说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实事求是,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鼓舞人心;第三,毛泽东强调要“精兵简政”,“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4]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简明扼要罗列了中国社会的五个阶级情况,让我们看清了各阶级的本质以及可以依靠进行革命的阶级。
(三)生动性是将语言用活的保证
毛泽东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历史典故和口语俚语等方式来说明革命和建设中一些复杂的作战方法和存在的问题等。其语言生动性的表现主要是巧用比喻等修辞、善用历史典故和活用口语、方言俚语。第一,巧用比喻、拟人、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无味,像个瘪三”诙谐地指出了党八股的危害,“班长”生动地揭示了党委书记的带头引领作用。第二,善用历史典故。毛泽东博览群书,善于使用历史典故“推陈出新”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在《矛盾论》中用《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来说明唯物辩证法。第三,活用口语俚语。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语言的真正源头。毛泽东的著作中就有许多口语俚语的应用。如“调查的结果就像挂了一篇狗肉帐”[5]“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2]“像瘟疫一样、像臭虫一样、像狗屎一样所谓‘主义”[3]“知识里手”[5]等。
二、毛泽东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十分重视语言的工具性,他认为语言是宣传的武器,一个人只要对别人讲话就是在宣传,并且要使每一个普通工人“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6]。毛泽东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使毛泽东思想变成了人民群众手中强有力的武器,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语言艺术不仅鼓舞了人心,坚定了意志,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还引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风学风党风的建设。
(一)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保证正确的思想方向
毛泽东用准确性的语言风格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用鲜明性的语言风格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用生动性的语言风格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引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让哲学走出课堂、书本,还亲自到工农群众中间去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他特别注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推陈出新”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如在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时,用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时,用班超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引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在思想上保证了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正确方向。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文风学风和优良党风的建设,保障思想的纯洁性
毛泽东用兼具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风格,追求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开创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求真务实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毛泽东强调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就必须打倒党八股。如不废除党八股,“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3]。而且还会“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和“传播出去,祸国殃民”[4]。而党八股有八条罪状,其中最本质的体现就是语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都是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言简义丰地表达思想,是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的典范之作。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将语言和学风联系在一起,指出用夸夸其谈、无实事求是之意的语言就是脱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一种表现;在《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将语言和党风联系在一起,指出运用无的放矢、索然无味的语言就是脱离密切联系群众的党风的一种表现,并指出改造文风是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7]。因此毛泽东用“接地气”,扎在中华民族“根”与“魂”中的语言,不仅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文风,而且推动了以实事求是为本质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建立,保证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确保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
(三)鼓舞人心,坚定意志,提供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
在每一个关键的历史关口,毛泽东总能用其高超的语言艺术鼓舞人民,坚定意志,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汪精卫投降日本,国民党的对日和平协定,一股悲观主义情绪在国内蔓延,毛泽东用“指出战争的胜利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只要百折不回地奋斗下去,最后的胜利必属于我们”[3],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前夕,面临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历史选择的时刻,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简明扼要地指出“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3],坚定了革命意志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毛泽东语言艺术的当代价值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与时俱进,反映新事物新关系、传递新变化新信息。当今,在一些新闻报道和文章中,公文式语言盛行,贪求长篇大论,官话套话连篇,大力纠正不良文风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改良文风,特别强调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
我们要认真领悟毛泽东语言艺术的魅力,坚持群众观点,改进作风,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文风。第一,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充分掌握实际情况下发表观点,保證语言的准确性;第二,要改变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切忌长篇大论、言之无物,形成鲜明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报道风格;第三,要注重语言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脱离官腔官调,但也不能生造词语。
新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毛泽东语言艺术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对群众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墙”[8],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切实做好宣传工作,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雷蒙德.F.怀利.毛主义的崛起[M].杨悦,译.萧延中,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