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5-10-21王婉莹

学理论·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王婉莹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政权与法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新国情的条件下,我们必须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民众的法治意识,使其内化到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学;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1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体现,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探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法治思想的本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国,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由列宁等继承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在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源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针对黑格尔的观点提出不是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在人和法的关系上,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民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民主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这就科学地回答了法学的根本问题——法决定于物质生活条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正确阐述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其主要表现为:(1)统治阶级的意识,“不受他们之中任何一个单个人的任性所左右”;(2)国家意志即法律,就是说只有上升到国家意志的那部分统治阶级意志才是法律;(3)统治阶级归根到底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他们还明确指出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共产党宣言》中,在揭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法的本质,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2]这指出了法的阶级属性和物质属性,即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自《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实践斗争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马克思又在《资本论》(第1卷)、《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使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成为严谨的科学体系。

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法制建设思想,包括“法制统一”思想,加强法律监督,彻底废除旧法,以及党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等等。这些思想传播到中国,给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带来有益的借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逐步传播,尤其是中国产业工人力量的壮大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到了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与理论展示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步展示了对改造世界的理论魅力,展示了其理论自身的先进性并确立了它在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不仅继承了他们的基本思想和观点,还对其法治思想做出了创新和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支配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进。在法律思想上,毛泽东重点对法的本质做了通俗而明确的阐释,他指出: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他发表了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3]这就是新中国的国体,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共和国的性质,并有中国特色,为新中国的政权与法制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看待民主法制问题,密切地结合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实际,坚持民主法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这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体现了时代特征,如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改革、发展与稳定必须结合起来等等都对我国的治国方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就是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5]。他指出并阐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依法治国是个巨大的推动,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在其统领下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法治思想。他总结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经验和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号召全国人民贯彻执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高度重视公平正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党的十八大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地将“法治”纳入到当前和未来全国人民长期坚持的价值观思想体系中。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体制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等等,这一系列理论和举措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完善。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建议

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应该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在这里,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阐释等等。在国家与法的问题上,论述了法的来源与本质,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国家依旧是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由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中,在伟大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总结革命的经验及教训时阐发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和阐释这些原理。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意愿的理论及学说。我们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馬克思主义法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不同的民族与时期,有不同的形态。我们必须从中国实践出发,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其次,要合理借鉴中国古代和西方法学某些合理的东西,要继承与发扬世界法治文明的精华,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最后,要与时俱进,使其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三)加强我国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普通民众才是法治的直接受众。但我国普通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这与法治宣传教育的缺失不无关系。例如现如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以德育和政治教育为主,法治教育普遍不受重视,中学教育仅仅涉及一些肤浅的法律知识,高等教育原来开设的法律基础公共课也被并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导致整个社会因法治“缺课”而难以形成法治文化。所以我国的普法宣传教育应当面向社会,要加强学校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并应由“法制宣传”转向“法制宣传”,能够更好地发挥“围绕法治和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应有作用。不仅向民众宣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宣传法治观念,正如萨维尼所说的“法律乃是‘内在地、默默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它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之中,源自普遍信念、习惯和‘民族共同意识。”[6]重点培育民众的法治意识并使其内化到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会军,李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溯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的认识与思考[J].思想理论研究,2013(11):39-4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5]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29.

[6][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2.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探析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的路径方法
探析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的路径方法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