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三关”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
2015-10-21周学梅
周学梅
[摘要]如何高要求、高标准,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做到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特点突出、文风端正,应重点把好“三关”。即把好资料编目关,把好环节管理关,把好人员素质关,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做基础,处理好环节管理这个关键,由优秀的编纂人员认真负责操作,才能完成一部高质量的地方志书。
[关键词]地方志;资料编目;环节管理;人员素质
地方志编纂是一个高要求、高标准工程,是修志过程中需要保持缜密细致的工作态度,其实施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地方志质量的优劣。要编就一部观点正确、体例完备、资料翔实、特点突出、文风端正的高质量地方志,编纂过程中自始至终不能有半点的松懈和丝毫的马虎,不仅要在业务上作宏观把握,更要在积极开展编纂工作的过程中,一把好资料编目关,二把好环节管理关,三把好人员素质关,从而促使地方志编纂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把好资料和编目关是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的基础
资料和编目是地方志编纂的基础,它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地方志编纂的过程,是资料不断积累、筛选和编目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
资料工作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内容需要充实、加强,之后资料才会翔实丰满。编纂的过程,就是对资料的补充、比较、考订、正误、精选、加工、集成的过程。资料工作在编纂过程中应引起高度重视。编纂前主编要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全面盘底,并加以排比、制卡,这是一项不可逾越的重要工作。对所有资料要加以认真分析、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入志才有价值。如果忽视这一工作,必然会导致如下后果:1.一些重要资料本应入志却用了次要的或价值不太大的资料;2.不是缺项就是重复累赘;3.资料与资料不好印证;4.缺少排比、制卡,总纂起来就会“园里选瓜,越选越差”,就会“拉到骡子当马骑”。显然,这些后果必然会给地方志书带来一系列质量问题,我们应严格把好编纂资料这一关。
编目修订贯穿于编纂工作的始终。随着资料的补充、完善和资料去伪存真后的删减处理,原定编目必然要在条目上进行增补、合并、删除和作主次、先后的调整。编目修订在编纂中应慎之又慎。制订好和修订好编目决非轻而易举的事。在编纂过程中,编目应由主编修订。主编修订编目要结合资料的不断熟悉和逐渐认识,对照地方志体例要求,参照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进行。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来编目进行增、减、并、升、降和先后次序的调整,会使编目更臻成熟,达到结构科学、布局合理、领属恰当、归并得体、排列有序、层次分明、有主有从、自成一体的效果。在编纂过程中,编目不断修订,直至成书,是“区志成,编目就”这一修志规律的反映。
二、把好环节管理关是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的关键
环节管理渗透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整个过程。地方志编纂工作一般要经过制定方案、初稿分纂、反馈修改、一笔总揽、志稿评议、精深加工、统审编排、清样校对等工作环节,每个环节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交叉渗透性,联系起来,环环相扣,就构成了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全过程。
地方志主编对整个编纂工作要实施环节管理,以确保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正常进度和志稿应达到的质量标准。要制定编纂实施方案,同时,对每个独立的工作环节也要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要把每个环节包含的业务人员配置、基本任务定位、大概花耗时间、达到最佳标准等明确到位。然后,按照环节流程,不减少环节,不越俎代疱,循序渐进。实际操作中,既不能草率急成,又不可漫无边际。要采取现实态度,在资料、人力、水平实际可能的条件下,力争早出成果,达到验收标准。
当前,困扰地方志编纂环节管理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地方志主编及编辑们都是第一次参加修志,对编纂工作思想准备不足,认为编纂就是对各专志的组装汇编和修修改改,把编纂想得过于简单,在编纂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工作环节,或者明确了工作环节,但对每一阶段的环节认识不深,把握不透,要求不严,程序简单化。还有另一种现象。有的领导在任期内想尽早出书,压任务图数量,不按规律办事,减少必要的工作环节,缺乏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作风,欲速则不达。上述问题对区志质量和编纂速度极为不利,它最终的结果势必导致编纂速度减慢、志稿质量不高。
鉴于以上问题,我认为解决当前编纂环节管理问题最关健、最紧迫的问题是:
1.强化临战思想。主编和编辑一定要在思想上认识到编一部地方志就是编一代信史,要把质量当作生命来看待。在速度与质量的处理上,速度要服从质量。要制定编纂规范,从业务制度上保证地方志书质量。要明确工作步骤,严格按照初稿、分纂、总揽、评审、加工、定稿等几个工作步骤,要充分预计各阶段各步骤任务的大小、投放力量的强弱和花费时间的多少。要在思想上认识到编纂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做到打有准备之仗。
2.管理业务人员。当前地方志编纂中对业务人员的管理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认为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都是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自觉性强,不必管;二是把管理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简单化,也象管理工人、农民一样,采用工作时间约束法、工作任务定额法等等,如此管理法取得的效果都不佳。其实,对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的管理,要适应地方志编纂工作本身的特点,把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在业务上提倡百家争鸣,在行政上提倡民主集中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业务人员的内在积极性,形成地方志编纂和谐的环境。
三、把好人员素质关是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的根本
人员素质决定地方志编纂质量整体水平。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根据地方志编纂的实际情况,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调整人员结构。目前,地方志编纂队伍知识结构的现状是:会写作的多,懂行业知识的少,初接触修志的多,曾从事首次修志并懂修志业务的少;地方志编纂队伍年龄结构的现状是:聘用离退休的老同志多,社会阅历浅的青年人多。知识结构不合理,就增添了学习份额,业务学习必然加码,同时,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发挥群体知识的优势,这样势必影响编纂速度;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就产生了老与少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地方志编纂工作就会衔接不顺,同样影响编纂速度。因此要保证编纂速度和质量,编纂班子的合理配置极为重要。据此来说目前的地方志编纂尽可能地吸收有关专业人员参与编纂。
二是注重综合学习。现在地方志编纂业务人员的学习颇有偏科现象。或重政治理论学习,或重业务知识学习,或懂写作常识,或懂某些行业知识,这些单方面的知识都不全面,都难以胜任编纂任务。编纂工作者应成为“秀才”、“专才”、“通才”、“干才”,特别是要成为一个“通才”尤为重要。地方志涉及各行各业,修志工作者不说精通各行各业业务,但至少不能成为外行,要在各行各业上特别是成为熟悉地方情况的“通才”,成为“杂家”。因此,要提倡并注重学习的全面性,既要学政治理论、业务常识,同时要注重研究地方情况,熟悉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有的还要向实际工作学习。这样编纂出来的地方志才有时代气息、有开放气息。
三是提高主编素质。主编是地方志编纂的灵魂,编好一部区志,主编是关键。目前主编大多是行政部門转行,如果主编把原来行政工作的那一套移到编纂工作上来,用行政方法驾驭庞大系统工程的区志就势必会力不从心。主编既要了解编纂过程中一系列的工作环节,还要在业务工作上辨是非、明体例、修编目、解疑难、善总揽,同时还要多谋善断,带好、管好一班人。
提高地方志编纂质量是整个地方志编纂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把好上述“三关”看上去平常简单,但是离开了这三条编纂将会无的放矢,因此,地方志编纂一定要从资料编目、环节管理、人员素质上从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