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策略初探
2015-10-21曾霞杜康
曾霞 杜康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加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又存在不协调,大学生自身就业期望值偏高,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目前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因此要积极挖掘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就业工作上的优势,拓宽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渠道,切实服务于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165-02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切实利益,也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和长足发展,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因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脱节,造成供需不协调,加之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我定位不准确,没有将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相融合,高校在就业指导上也大多是上集体大课宣讲一些就业政策,简单分析就业形势,传授一些简单的求职技巧,而对国内就业市场形式缺少整体的分析判断,这使得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相对困难。高校共青团作为大学生们的服务组织,为青年学生提供的服务主要有管理性服务、维权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就大学生而言,就业服务是他们最需要的发展性服务之一,代表着他们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些问题促使高校共青团就如何适应就业工作做出转变,以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服务大学生就业,实现高校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能决定其在大学生就业这项系统工程中需要而且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共青团组织有着许多显著的优势:
其一,高校共青团具备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覆盖面广泛,组织结构清晰,与社会联系紧密,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目前,全国高校共青团都比较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在推进大学生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素质教育等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企业资源,为与企业的良好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之,团干部年纪轻、素质高、干劲足,不怕吃苦,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完备,为实现与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提供了能力保障。经验表明,高校共青团是构建就业能力信号顺畅传导机制的可靠力量。
其二,高校共青团具有设计和实施第二课堂教育的丰富经验和突出成绩。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大学实施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队伍,是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能通过设计和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集体活动来对参与活动同学的表现作出科学的评估,这些活动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往技能和组织能力等就业能力的提升。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初步构建了人际关系网络,填补了课堂教育的盲点。
其三,大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服务提供了群众基础。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基本覆盖了全体在校生,其对就业服务的对象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有长期、全面、动态的了解;大学生参与团的工作,分享团的服务,对团组织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以及由此而生的信任、亲近等特殊感情,保证了团组织在一代代大学生中形成持续影响。在相当多的校友心中,团学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缩影、母校的化身。加之,共青团团干部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团学活动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在沟通能力、承压能力、表达应变能力与人脉关系能力等方面均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服务人员的职业要求,能主动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职责,为大学生就业贡献力量。
二、目前共青团组织对就业工作服务的有限性
当前,高校共青团的就业指导工作既做了许多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
其一,对服务大学生就业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高校共青团组织肩负着团结、带领青年学生完成党的中心工作的重任,同时又有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虽然由相应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但由于共青团工作必须始终服务于广大青年,而就业又是大学生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因此,共青团组织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责无旁贷。但目前高校团组织对服务青年大学生就业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是学校就业部门的事情,团组织没有资源,没有政策,只要做好配合工作就行了,对于服务学生就业工作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二,共青团就业服务的职能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体就业指导的专业性。部分共青团组织把就业指导仅当作学生工作部门主抓的局部性工作,未能将之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来齐抓共管,没有体现就业工作的全员性,对大学生的择业缺乏个性指导,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没有发挥共青团的优势,完全忽略了共青团对大学生的系统性教育作用及影响,丢失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教育的阵地。
其三,共青团组织的创业教育供给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高校共青团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来体现,而缺乏全员的创业教育,而在校大学生不仅表示出对创业教育有较强的需求,而且在创业教育实施形式与内容上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他们既需要通过开设创业类课程来学习创业知识;也需要通过参加学校课外活动、模拟实践等形式来锻炼能力;还希一望能有机会与社会多接触。而在各种方式中,更多的学生表现出能够多参加提升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多与社会接触的愿望。
三、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策略
高校共青团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从以下方面做好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工作:
1.加强思想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是一个表象,而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看,社会每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远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现象主要源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出现了脱节,就业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不能对接。很多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企等,甚至部分大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而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因此,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已成为当前缓解大学生群体就业难问题的一项首要任务。而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高校共青团组织,能够很好地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因此,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应该首先通过思想教育和丰富多样的活动,转变大学生唯外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线城市就业、一次就业的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多次选择的思想,在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树立到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各类经济组织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的思想;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走自主创业的道路的思想。
2.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当前在高校内部,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是大学生就业信息源的主渠道,但就业指导中心由于人员少、工作繁杂,以致对就业信息接收的多、主动寻求的少。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紧密联系青年这些优势,在服务中积极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一方面要搭建好就业信息平台,积极与校外各级、各类团组织尤其企业团组织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并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工作,加强团组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以求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搭建好创新實践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青年学生认识社会、让社会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努力拓展社会实功能和领域,把有潜在就业机会的实践基地逐渐建设成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不失时机地将就业实习基地转变为实际就业渠道。
3.针对大学生的需求,精心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身的合理定位和对职业的科学规划,不会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大学生活和学习安排,规划未来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到在校的学习成效和状态,也阻碍了步入社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做到服务大学生就业,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以职业生涯设计为切入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各级团组织从新生进校后,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与相关部门一起,不断丰富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从全校排出一流的专家、学者开讲座,列入必修课内容丰富和创新入学教育内容。并且,从大一到大四,可以分别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创业类别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依托,聘请专家、学者为大学生举办专题报告会、系列讲座,帮助大学生科学定位就业方向。
4.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创业氛围。今后,愈来愈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要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就需要引导毕业生走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这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逐渐纳入学校人才培的主渠道。高校共青团组织亦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大力度,以大学生挑战杯等创业竞赛为载体,发挥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功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逐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开辟大学生就业新途径。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团干部的就业指导素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还要加强对就业指导理论的学习,掌握大学生就业管理业务、大学生就业教育方法、大学生就业专业基础等知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团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分析预测能力、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使得共青团对于高校就业工作的促进更具针对性,更深入更有效。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结合自身特点,针对大学生开展各种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搭建就业平台,促使大学生尽快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卓武,黄培清.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探研——以广东工业大学团组织实践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
[2]刘洋.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3]谢茂.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