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献综述
2015-10-21方正
方正
【摘要】本文首先对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说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对比,并着重说明了改良的法兰克福学派观点;其次列举了目前国内外较为著名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如:竞争-保护模式、集约化经营模式、产业综合模式、特色推动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广州模式、深圳模式等;最后对这些观点进行总结,提炼出适合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期对具体案例的展开有所贡献。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7-012-03
一、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第一阶段,“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产业: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提出。“法兰克福学派”把研究重点集中在文化产品的大众消费所带来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影响方面,对文化产业的商品原则、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们认为,在生产方式上,文化产业是以工业生产方式制造的“文化产品”,产品的批量化、格式化、标准化是其主要特征,而艺术本身要求的是个性,因此,文化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具有真正的文化品味;在生产目的上,批评者指责文化产业借“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之名操纵文化市场,获取利润成为主导一切的动机。这显然与文化的内在性质相抵制;在文化功能上,文化产业的产品将享受和消遣等同于艺术欣赏,把具有独特审美内涵的艺术作品降低为仅具娱乐价值的东西,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法兰克福学派之后,西方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创建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这个学派对文化产业的基本观点与“法兰克福学派”有所不同,他们侧重于对文化产品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探讨,多使用哲学、政治学等概念,注重研究文化产业的符号生产机制及原则,所使用的概念包括霸权、批判等。他们重新理解了“大众”的概念,重新研究了“文化”的定义,重新解释了“消费”并重新确定了研究方法,批判、继承并补充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2.第二阶段,以1989年时代公司和华纳公司合并为标志,美国开始实施对各类传媒的“非管制化”政策,促使大型文化产业组织大规模合并,从而进军国际市场,由此开启了世界各国提升文化产业战略地位的新篇章。此阶段下,文化产业就是让文化面向市场,使其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与其它产业部门一样,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鉴于文化产业既是政治宣传工具也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西方国家通常把文化产业实践与文化产业政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探索和文化产业的经济运作。西方文化产业的理论和研究是直接从其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倾向于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传播过程的探讨,多使用产业、版权、就业、管理、生产、份额等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概念。
(二)国内研究现状
文化产业在中国经历了从反对、批判到逐步被认可,最后成为全国发展趋势这样一个由浅入深曲折的认识过程。在上世纪早期,我国理论界对“法兰克福学派”以后的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缺乏了解,而且由于其内涵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和功能属性有很大差别,所以很多人对文化产业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逐步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开始了对于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学术界曾展开过关于“文化工业”问题的争论和关于“文化娱乐业”的探讨;加入世贸组织后,学者们的目光开始集中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及中国入世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等命题,对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思考也逐渐引向深入。
从政策上来说,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文化事業被正式列入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列的第三产业,文化部门由单纯的财政消费型部门转为生产型部门,这是意义深远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说明文化产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也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从自发到自觉”的新的历史阶段;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浙江、山东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北京大学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也成立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进行文化产业的专门研究并为我国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
但我国的文化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结构还是社会化、产业化的程度,比起发达国家来,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文化产业这一课题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处于局部的、零散的阶段,对于文化产业在理论上如何完善,在实践中如何操作等方面的问题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竞争-保护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体有两点:一、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又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澳大利亚巨大的文化市场推动其文化产业行业内部及相近行业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政府注重实施必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各类文化组织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从而帮助本国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本国多元文化类型共存和文化市场彻底开放自居,要求其他国家也实行文化产业的自由化政策,但包括全球文化市场占优势的国家和行业集团在内,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对本国文化实施民族保护政策,抵制和拒绝别国推进全球文化市场一体化要求,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加自由贸易谈判中,加拿大就把文化产业排除在自由贸易范围之外。
2.集约化经营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集团兼并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日益显现,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绝大多数被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少数发达国家垄断,这些文化产业媒体巨头包括: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索尼、环球和日本广播公司等,在这些文化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如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有学者就敏锐地发现,1996年美国通过的新《电讯法》允许广播电视和通讯传媒这两大产业通过跨行业兼并,这种兼并和重组的结果是通过集约经营使各家的文化资源包括信息、设备、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通过集约化经营而实现共享,消化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项目以开辟新的文化增长点,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文化产业的霸主地位。
3.产业综合模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文化企业为了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合理地利用资源,消除各国的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正竭尽全力进行频繁的兼并扩张活动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目前,文化产业综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相关行业内部综合,相关领域内强强合并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又可避开政府对新企业在税收和许可证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如美国论坛公司购并时代镜报公司;二、跨行业综合,多领域发展要比单个领域发展机遇大得多,选择收购其他有利可图的产业既可以规避行业内风险,又能寻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利益,如微软与NBC组成MSNBC开播全天网络新闻、迪斯尼用190亿美元买下ABC和资本城市与MSNBC全面竞争;三、跨国产业综合,经济领域的跨国强强联合趋势已鲜明地凸现,文化产业集团也在这一趋势的发展中崭露头角,如默多克成收购多国卫星广播系统,建立了亚欧美联网的全球电视网络。
4.特色推动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色文化经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并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在西方国家中,政府或文化主管当局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培育自己的文化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通过投入专项资金、组织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文化消费,以及运用法律手段净化文化市场等把大众的消费兴趣导向文化市场,通过自身特色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美国注重把高新技术与摇滚乐的声响、图像相结合,引导摇滚乐的发展;英国大力开发流行音乐,1997年,其音乐制品出口的收入超过了钢铁出口的收入;意大利时装风靡世界始于20世纪60年代,现己成为销售额高达600亿美元的巨大产业。
(二)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高起点、高规格的文化产业定位、实行现代管理理念的“上海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立起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1996年的“影视合流”为起点,上海进行了组建强势文化产业集团的资源大调整、大配置、大优化。从上海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走势中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即“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高定位、高起点,确立精品意识,采用强有力的政府推动,把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灵活结合起来不断凝聚起新的资源优势,努力扩大规模效应形成国有控股文化产业集团的主导作用。
2.示范经营、联合创办、共同管理的“北京模式”,在培育多样性的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方面,北京的探索给我们另一种启迪。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文化中心,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中央级的文化机构,而且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多元制衡的体制现象,给予了多样性产业经营主体巨大的成长空间。“民营、国营同台竞争”最鲜明地体现在民营文化中介机构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上。与我国许多城市的文化中介机构相区别的是,北京既发展以政府为依托的文化中介公司,也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文化中介服务,与国营文化中介机构形成了一种同台竞争、优势互补的态势。“民营、国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为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也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启迪: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一个适合多元经营主体介入的体制环境。
3.坚持市场导向、突显产业属性的“广州模式”,广州临近港澳、东南亚,地处珠江三角洲这个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购买力强的富饶地区,并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积淀和传统的海外经贸经验。这使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依托着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背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充分突显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生产的产业属性是广州文化产业持续增长的一个鲜明特征。这种特征最集中地体现在其三大报业集团——《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的发展上。
4.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融合、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互动的“深圳模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一般都有其赖以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这些社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体制背景、地缘条件等。与以上三城市比较深圳的社会生态环境有其特殊性:一是它完全是一座新建的移民城市,城市文化正处于成长积累期,没有太多的传统制约;二是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发展市场经济“试点区”并拥有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各类政策优势。特殊的文化、体制背景为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正是在这片改革的热土上孕育了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企业资本、企业家和企业制度。依托经济特区的新体制背景大胆进行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以企业资本整合文化资源将政府的“第一推动力”有效地转化为企业家推动力,再以制度创新保障产业的持续增长是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对四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使我们看到各个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都离不开各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并无固定、统一的模式。但比较研究也使我们从区别中看到了共同点:即无论是上海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还是北京的“國营民营同台竞争、多元主体优势互补”或广州的“坚持市场导向、突显产业属性”和深圳的“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本结合、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互动”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变革。在我国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变革往往要经历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一是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换,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处理政府与产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包括:政企、企事、管办分离等问题;二是文化产业部门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处理文化产业部门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包括:如何按市场规律真正实现资源最优效率的配置,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亦即如何解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问题。
三、总结
不管是国外的竞争-保护模式、集约化经营模式、产业综合模式、与特色推动模式,还是国内的上海模式、北京模式、广州模式以及深圳模式,都不能直接照搬到其他城市的实际情况中。每个城市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产业特点与优劣势,只能在借鉴中寻找适合其本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以国内城市武汉为例,适合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有:资源依托型模式、核心产业带动模式、相关产业带动模式、需求导向型模式以及外向型模式——这些模式虽都能够运用于武汉的实际情况,但若对这些模式进行一定的整合,并将创意与创新贯穿到武汉发展模式中,将能够更好的适应武汉的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的错位[M].纽约:环球出版社,1998.
[2][美]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花建.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的优化配置[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4]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叶取源,王永章,陈听,等.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孙安民.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赵振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 2002.
[9]王文英,花建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J].文化研究,2002(2).
[10]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11]《领导决策信息》数据分析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十一五”趋势预测[J].领导决策信息,2004(43).
[12]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4)[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中国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