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家哲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2015-10-21刘诗贵肖凤仪

湖湘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自由人文关怀价值

刘诗贵 肖凤仪

摘要: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中国道家哲学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为:其一,道家哲学的“道”;其二,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三,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其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四个方面重要内容分析道家哲学,可以说道家哲学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其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道家哲学;人文关怀;生命;价值;自由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5)05-0140-05

人文关怀的“人文”一词,是中西融合的结果。“人文”(humanism)可以解释作为人道、人本、人性等意思,强调人的价值。人文关怀,也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人性,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这种人文精神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然而这种精神早就体现在我国的古代哲学中。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它的最高范畴“道”彰显了人文关怀的人道人伦,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道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的认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价值与个性自由、整体上关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一、道家的“道”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确证:其一,道家的“道”关于生命的本源认识,展现出对人的根本关注,为人类生存发展问题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依据。虽然它的主张不一定符合现代科学精神,但毫无疑问其本身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基本关怀。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认为老庄之道首先是万物生命的根源及依据,这一点显现出道家对于人生命根源的重视,人生不能没有这种根源感,这种根源感与归宿感意味相同。追问生命的起源与归宿等宇宙和人生根本性问题一直是哲学对人关照的重要问题。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生命由此而得,整个世界因此充满生机。“生命源于道,也就是体现了道的法则和意志。道不仅自生,而且化生万物,由此世界也就产生了,从而整个宇宙一片生机盎然。”“道赋予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意义,它由形而上的混沌向下落实,渐渐分化成物质实体,先有天地,后有万物,包括人类。由此可知,本质上属于‘道,与‘道冥合的人类也就不可能有任何预先存在的、先验的、托之于‘天或‘上帝的道德律令或价值准则,从而也就否定了‘天或‘上帝及其支配地位。因此,人是具有其独立人格的,其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嘲陈鼓应还认为,“除了生命之根源,老庄之道又指向天地万物循环往复、迁变不已,同时又多元丰富的和谐整全。在老庄的道论中,生命是大鹏展翅般的开阔无垠,这样的开阔性却不是鄙视凡俗,而是以包容之胸襟,含纳差异,同情生命,从中展现出大仁、至慈的人文关怀。”

其二,道家论天道,其目标还是人道。以往学界常常认为道家只注重天道,而轻视人事,其实并非如此。《老子》五千言中,主要的内容是谈论人类社会、政治与人生。而且老子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人的自由本性问题,不同于儒家的地方在于,从人的自然性切入人的自由本性问题。老子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37章)指出君王应依据道不干涉、不主宰老百姓生活,让百姓根据自然本性自由生存活动。《庄子》体现庄子的主要思想的七篇主要是关心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生活。比如《天下》篇提出道家的理想人格,《人间世》描写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养生主》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德充符》重视生命内在价值的提升,《应帝王》谈论帝王之道等。“道家虽然善于思考天道,道家著作虽然以谈论天道和哲理为一大特色,但终归还要落实到政治、社会和人生中来。”道家哲学坚持“道”的最高原则,理解自然、社会、生命,落脚处还是以人为最终目的。道家自始自终都关心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的自由及人格的自我完善。

以上说明,道家的“道”是属于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对人的根本关注,“以人为中心”,表达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虽然其“道”不一定符合现代科学精神,但却充分彰显了其人文关怀精神。

二、道家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

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道家探讨人对待自身的态度,即对身与心的态度,主要对生命以及人性方面的态度。道家认为要爱惜、保全生命,清心寡欲保持纯真自然之本性,追求人的自由独立。历史学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把道家的主題分为治道和生命两个部分,足见道家对生命的重视。道家主张对生命要自贵自爱,反对轻生贱体,重视生命的价值。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只有爱惜生命的人,才能托于天下;“君子终日行不离好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老子》13章)生命是最重要的,即便和天下相比也是如此。老子还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关怀,只有生命才是属于自己之物。其他任何的东西,功名利禄、知识、道德等等,都属于外在的,相对生命来说都是其次的。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在道德和生命的矛盾之中,他选择的就是生命。

在生命的主题之中,道家重视肉体生命,把全生保身作为人生论的出发点。庄子在养生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庄子在《养生主》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身),可以尽年”,阐述了恬淡无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养形”不足取,“养神”是关键。“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刻意》)另外,还有他提出的“心斋”、“坐忘”等养神方法都是为养生保身。可见,道家对生命的重视,以及通过全生保身强调了生命价值,表达对人对自己的应该态度,人要珍视、爱惜生命,对人的关怀是显而易见的。

在人的本性方面,道家认为人的本性原本是素朴、纯真、自然。由于后天社会环境的浸染,知识的增长、物质的诱惑等使人丧失了这种自然本性。“于是贪欲、争夺、自私、欺诈等观念和行为愈演愈烈。社会上各种禁忌、器物、技巧、法令、文艺;儒家倡导的礼乐制度和仁义道德,不但没有克服这种人性的异化,反而加剧了人性异化过程。面对这种人性异化的严重现象,老庄主张“复归于朴”,即恢复人的纯朴本性。复归的根本途径就是顺自然,行无为。具体而言,就是要人们在心灵上,致虚守静,不为纷杂的外物所扰乱。”在此,道家表达了人对欲望克制的态度,是顺应人本性的需要。克服人性异化、及一定程度的节制是符合人性的,但是道家因为要顺应它所认为的本性而主张清心寡欲、抛弃物质和精神文明。它的过于克制,反而不符合人性。道家出于对人性的关怀,但由于对人性认识的不科学,而表现出反人性的一面,不容质疑的是其好的初衷。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确认人的自由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与此同时,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要发展个性,就必须打破对人的种种限制,这就要有自由的精神。”老子倡导“自然无为”而获得“精神自由”,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反映了要求过自由生活的愿望,自然无为乃是达到精神自由的现实途径。庄子说:“逍遥无为也”(《天运》),“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明确把自然无为和精神自由(“逍遥”)联系在一起。庄子认为,人要“安之若命”,顺应自然而不加爱憎喜怒于其间,这样就可以摆脱外物的干扰,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如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和蜩、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乘云气,御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庄子以丰富的想像力描绘了一幅人类心灵自由放飞的美妙图景。另外,道家也十分重视人格的独立性,认为有独立性的人格是最高尚的人格。庄子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在宥》)。因为,只有他“遗物”而不受“物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人只有“离群”而不同凡俗。在这里,道家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从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的意义来看,那么,道家对人的自由精神和人格独立的追求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道家哲学认为人应该珍爱生命、清心寡欲保持自然、纯真、素朴的本性,克服人性异化、追求自由独立。这和人文关怀所内涵的关切人的生存、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精神是完全相符的,目的高度一致。尚有欠缺的,只是在關怀路径上、手段上的不妥当。

三、道家关于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关于人与他人的关系,道家主张人与人是平等的,要求人“无己”、“不争”处理人际关系,人们才能和睦相处。比较儒法诸家维护君臣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来说,道家的平等精神是最突出的。道家眼里,人们在自然面前一律平等,不分贵贱、智愚,也不分尊卑、上下、主奴,从而反对上以治下、下以服上的不平等关系。“老庄提出用自然无为的人性平等去打破各种束缚和取消一切特权,这实际上就像当年卢梭所呼吁的只有在人类‘童年的天堂里才能得到快乐、自由、平等一样,因而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平等精神。”庄子强调人间的不平等根源于人们的情欲,那么只有努力消除情欲,天下才平等。就如赵馥洁指出“无己无为”是道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无己,就是取消自我中心‘无为,就是任顺自然而无所作为。‘无己无为的具体表现是内无私欲,外无索取;对己无所求,对人无所争。名利、权位、功业统统置之身外,甚至对道德、知识、文化也漠然待之。”显然,我们觉得道家平等精神是维护每个人的主体地位的,但他实现平等的途径是难以做到的,平等需要制度保障,“无己无为”不合情理。然而,道家的“不争”,欲图消减物欲、情欲、顺应自然、不与人争,可以缓解人的生存压力,也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建构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合理之处。这也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深切关怀。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肯定人的主体性,维护人的自由权利,反对社会控制和压迫。老子以“自然之道”消解了社会的权威,追求自然质朴、自由平等、和谐安宁的理想社会,使得人们处于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中,拥有“自得其得,自适其适”的生活方式。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道家揭露社会丑恶及战乱争斗给人带来不幸和痛苦,以激烈的批判精神愤世嫉俗,虚构出理想社会。不管是“小国寡民”还是“至德之世”的理想蓝图,道家总是为人的生存方式着想。为了人的自由权利不受社会规范的控制和约束、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个政治主张无情鞭挞了封建统治者的暴力专制、残酷控制人的思想行为,有利于维护个人的自由权利,保护人的主体地位。但是,道家的理想社会,只是一个原始社会和小农经济的混合体,以极贫困的物质条件、极简陋的生活方式为特征,这样原始、落后、封闭的混合体难以保障人们的安全、自由、稳定。所以有学者认为它具有明显的反文化,反文明,反革新。由于时代的局限,道家也许认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的人就是自由、满足的,幸福的,就是人生活的最好的状态了。

从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道家追求人们和睦共处、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民风淳朴。由此主张“无已不争”、“自然无为”、“无为而治”,化解社会矛盾,和谐人际关系,建构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实现人的自然质朴、自由自在的生存。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道家做出了自己最大努力,但是基于认识上的局限及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其陷入消极的方式而无法实现其理想蓝图。

四、道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道家主张人应“自然无为”,顺应天道自然,实现“天人合一”。道家的“道”即自然,道家学说是崇尚自然主义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可见,“自然”在道家思想中的中心地位和根本意义。“自然”是道的本性,“道”的根本作为就是“顺其自然而为”。自然不仅是万物的本体根源,也是人伦的本源依据。老子依其“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得出人道要符合天道,顺应自然。可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道家追求天人相通、天人合一,以天道引领人道,必然要求人坚持自然无为的基本原则。道家明确地把自然和人为对立起来,崇尚自然,而反对人为。“道家以自然无为作为价值取向,就是认为自然无为的态度、状态和境界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绝对的意义,它是高于其他一切价值的东西。因此,人应该以此为追求的目标,以此为人生的立足点,以此为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从这个意义来说,道家高度重视自然,应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最高原则,从而要求彻底消除人为。

道家的自然无为价值思想显示了,其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告诫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的固有的价值,维护自然的权利。人类文明的成果主要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人为结果。然而过度的人为,结果导致严重的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有学者认为“老、庄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在于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敏锐地看到了文明发展的负面作用,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对策,那就是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老、庄这种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来思考问题,因而便具有了不同于儒家的眼光,他们所提出和思考的问题对于现代人类来说,往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其实是对整个人类的持续发展而操心。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道家的自然主义的偏激,其实“人为”不可能彻底消除,否则人类凭借什么来生存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成果还是依靠“人为”,只不过应该将“人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合理的程度上。道家基于其理论逻辑,不可能认识到这点,但它确实是在为人类的前途命运而忧患。

五、道家人文关怀精神总结

综上所述,道家哲学的人文关怀体现在,从最高范畴“道”来看,展示了其对人的整体关照,从生命的起源到人伦人道,为人类提供了精神家园;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道家要求人珍爱生命,并提供了独特的养生方法,要求人节制欲望、克服异化回归自然本性,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无已不争”、“自然无为”、“无为而治”,建构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实现人的和谐安宁、自然质朴、自由自在的生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秉承道法自然的逻辑,倡导自然无为,顺应自然,实现天人合一,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评析道家人文精神时,要明辨其中的是非。不容置疑,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关怀价值,但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自然无为”、“清心寡欲”的核心价值既有正面价值也有负面价值。从负面来说,使人消极处世、不思进取、懒于作事,这显然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道家在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中,如今看来有许多不妥之处,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依据它的理论逻辑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理解。整体看来,道家哲学思想是以人为目的,操持人的生存。

道家的初衷是“以人为本”,尽力对人的“关怀”,然而限于时代背景及自身逻辑难以实现人需要的全面的真正关怀。作为主流价值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回答了人需要的真正关怀,其价值目标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人的幸福是最终极目的。现代人文关怀精神应该是追求着这个终极目标一人的幸福。人要实现幸福,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基础,只有主张积极“有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构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才能给予人生存和发展以充分的保障。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中才能实现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每个人都能自由享受个性多样的自在生活。如此,才能实现人所需要的真正关怀。道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反而要求人们远离物质需要,这一点不符合人性要求的。否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这就背离了人文关怀的真意。从根本上来说,这是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局限性所导致。

老庄主张“无为而治”是为使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其目的很好,但在文明落后的社会里,“无为”的政府可能更加使人的生存和自由得不到保障。现代社会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认为自由不是那种绝对的、任性的自由,而是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要求。每个人只能享有相对的合理的自由,才能有整体的自由。没有社会整体的和谐有序,个人的自由就无法实现。可见,个人的自由还是要以社会整体的和谐有序为边界。另外,我们认为人的自由需要“有为”而且是“善为”的政府,营造一个能保障人个性发展、维护自由平等权利的社会环境。人们在这样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安居乐业,思想和行动自由,人与人和睦相处,社会稳定发展。幸福和自由都不是靠“无为”能得到的,人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还应“有为”,积极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家庭美好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人的美好生活里一定是人的个性能够得到自由发挥的生存状态,而人的个性要实现自由,就不能为物所累、被物质异化。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都是人性异化的表现。人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保障,但人也需要成为自由的个体,不能为物所控制而坠入物质欲望世界中。人要保持自身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与物欲保持一定的距离。学习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这个现代弊病,启示我们不能肆意消费、过分向自然索取资源,而应懂得與自然和谐相处,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我们善待自然,这是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要同时建设,因为它们都是关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文明,是顺应人性的需要,是人幸福依赖的必要条件。“从哲学底蕴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在内的‘四大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仅为其一。”道家思想以自己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予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现代病”问题以深刻启示,并且从如何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给予了重要提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发扬道家的人文关怀精神,始终追求人生存状态的更好,维护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个性的解放和自由。

责任编辑:肖琴

猜你喜欢

自由人文关怀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