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路径和关键环节
2015-10-21韩文乾
韩文乾
摘 要: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大学生正确精神坐标和价值导向的重要举措。为了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认真把握好三条基本路径即在传授教学内容上,把“大理论”讲述成“小故事”;在制定教学机制时,把“大问题”转化为“小细节”;在设定教学理念时,把“大环境”联系到“小个体”;把握好七个关键环节,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认同教育是着力点;网络媒体是重要平台;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队伍建设是重要环节;校园文化活动是重要载体;健全机制是重要保障。
关键词:高等学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路径; 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5)04-0125-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谈到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1]。这是党和政府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确立大学生正确价值目标和精神坐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新态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布局,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凝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他们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3]为了使青年大学生们认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了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我们认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把握三条基本路径和七个关键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路径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的目标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通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自觉遵循“落细、落小、落实”的基本要求,在出实招、见实效上下功夫,在扬正气、接地气上用力气。具体来说,就是要遵循知行统一、情理结合、由浅入深、由大化小的原则,在传授教学内容上,把“大理论”讲述成“小故事”;在制定教学机制时,把“大问题”转化为“小细节”;在设定教学理念时,把“大环境”联系到“小个体”。
(一)在传授教学内容上,把“大理论”讲述成“小故事”。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在于“以理服人”,目的是要让人们在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24个字,但却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价值要求的高度凝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抽象性。而当代大学生兴趣点广泛、思维活跃,抽象刻板的理论教学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感心理。一些学生理解为这是离自己很远的“大理论”“高要求”,并不一定是自己的价值标准。一些学生把这24个字看成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不得不背诵的“死知识”。因此,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时应当把“大理论”讲述成“小故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描绘成一幅幅有血有肉的生动画卷。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魅力。在选择“小故事”的过程中,对励志人物正能量故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讲述客观公正。可以搜集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历史故事,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故事,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物故事,以“小故事”来阐释这些抽象的“大道理”。
(二)在制定教学机制时,把“大问题”转化为“小细节”。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333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制定教学机制,而制定高效教学机制的关键,是把单一解决教学“大问题”转化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小细节”的关注。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只通过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规范和引导,通过建立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奖惩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引导机制等,更加明确地体现价值导向,大力提倡和鼓励正确、主流的价值行为,合理惩戒和制约错误、非主流的价值行为,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把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行为规范。通过建立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相关责任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等,不断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的自身水平,发挥价值观“榜样”作用。同时,要保障各项工作的连续性、针对性、创新性和有效性,努力形成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三)在设定教学理念时,把“大环境”联系到“小个体”。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在于是否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需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是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一是教育大学生如何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教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以谋求自身发展的需求。这两个要求其实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理解国家和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发展逻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小个体”的发展目标。只有每一个“小个体”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营造国家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大环境”。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把学习知识与就业生存直接挂钩,考虑更多的是自身如何发展及自身价值如何实现。因此,应当在教学中把社会“大环境”紧密联系到学生“小个体”。一方面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讲解,使学生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坚定价值观自信;另一方面时常倾听学生“小个体”的学习诉求,不断了解学生个人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把单一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以此不断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环节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工程,不仅要自觉遵循以上三条基本路径,而且还要认真把握好七个关键环节。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只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实现,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着力点。
如何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呢?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中。在这方面,作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课程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承担着重要任务,现在的《概论》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并在内容上大量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重要地位,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关系,使大学生从宏观层面全面把握四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以“三个倡导”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在相关内容部分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内容中充实和强化对文明、和谐、自由等内容的哲学阐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在相关内容中充实和强化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的阐述,强化对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国家目标的阐述和宣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内容时注意充实和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在法律基础中充实和强化民主、法治等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二)认同教育是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充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坚定价值信仰,从而自觉主动地规范自身行为。当前社会上有许多错误思潮,通过否定历史、抹黑英雄、宣扬享乐等方式,意图弱化和模糊我们的价值观认同,尤其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和侵略已经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中我们应当侧重三个要点:一是对错误价值思想的解析及批判。在教学中不能对一些敏感问题采取回避态度,不能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抱有神秘感,从而轻易相信网络上一些所谓的“解密”。应当用恰当而详实的方式讲解历史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尤其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网络上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观点,要及时用正确的观点予以批判。久而久之,使大学生真正了解意识形态斗争的方式,认识到斗争的险恶,从而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重视不同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性。随着社会思想的日趋多元,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呈现多样多变的特点,这是思想自由、社会发展的自然表现。这就要求在高校价值观教学中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不能一味地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价值观,更不能轻易否定或打击不同思想,应当尽量根据他们的成长背景、民族信仰、学习状况等给予不同的价值评判,增强其价值归属感,逐步建立对主流价值的认同。三是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理论传播不能仅是理论传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发挥课堂教学功能的同时,也要重视相关的实践教学。努力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丰富教育方式以突破课堂教学单一而静止的局限,通过指导学生真实了解国家历史、主动分析社会问题,以达到坚定价值观信念、树立价值观自信的目的。
(三)网络媒体是重要平台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具有速度快、更新快、获取便捷、范围广等特点,已经逐步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主阵地,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例如微信、微博、BBS论坛、电子图书等新媒体传播平台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深刻影响着社会心理和价值认同。可见,新媒体的传播能量是巨大的,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借助新媒体平台和资源,才能开创新的话语空间,不断扩大影响力。借助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建立活跃的各级“自媒体”平台。建立平台才能实现直接沟通,网络上有太多“大V”“专家”都是以独立平台发布所谓“解密”信息,进而制造舆论传播错误价值思想。当前高校应当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迅速建立各级“自媒体”平台,根据各自平台的责任开展相关工作。重视专业策划团队建设,用生动的网络语言发布信息,保持平台的活跃度,实现与学生在线上的直接沟通,及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错误思想及社会突发事件做出正确反应。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价值观资源库。当前很多易于传播的网络文章优势在于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内容有噱头吸引人。这比蕴含复杂理论结构的论文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接受,也容易成为广大学生闲暇时的文字消遣。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把错误的价值思想和诱导性的政治观点隐藏其中,潜移默化影响着很多学生的价值观。而很多人之所以相信,是由于对政治、历史、文化缺乏足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利用新媒体资源建立满足易于传播特征的主流价值资源库,并通过“自媒体”平台不断宣传,用大众化的语言、感興趣的话题以及真实的历史去吸引大学生。
(四)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除课堂教育之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最有效的“第二课堂”。通过社会实践这个“社会课堂”,使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之中,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从而促使大学生更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社会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如通过组织大学生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村镇、文明企业、文明社区等,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通过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形式,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队伍建设是重要环节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必须有一支思想政治可靠、理论功底深厚的教育工作者队伍。为此,加强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码需要两支队伍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一是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二是其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队伍,尤其是学校宣传、党务管理和学生管理部门的教育工作者。这两支队伍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学校必须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切实加强对上述两支队伍人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队伍的培训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以高校辅导员为核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紧密,在管理和教育上具有独特优势。学校应当明确职责与任务,使高校辅导员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好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习培训,使之成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网络意识敏感、信息传播能力较强的辅导员队伍。
(六)校园文化活动是重要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直接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能“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6],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传播、辐射到大学生群体中去,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来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呢?首先,要自觉营造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氛围,比如在校园有关场所、教室等处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宣传标语、宣传画等,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其次,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宣传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活动、书画展览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最后,要努力挖掘校园文化教育活动背后的价值观意蕴,探索出不同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通过校园雕塑、文化景观等文化介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认同。另外,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过程中,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健全机制是重要保障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确保使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长效,必须建立健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构建相关制度机制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面向学生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竞争机制、合作机制等,面向教师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经费管理机制、工作考评机制等,都可以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体现主流价值导向,惩戒和约束非主流及错误的价值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规范行为实现价值引导。但在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构建相关制度机制应当把重点放在促进学风建设。学风是决定高校水平和品质的根本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学风问题往往不是学生学习能力不够,而是思想出了问题,部分学生由于目标不够坚定、态度不够端正、价值标准过于模糊等原因最终造成学风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构建相关机制扭转学风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价值观是多元的、无形的,不能用统一、有形的标准去衡量,要把握好制度制定规则的空间和尺度。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思想追求自由、渴望各种探索与尝试阶段的大学生,尽量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思想被否决,或者感觉自己的价值被“统一化”,应当鼓励他们的想象,最终给出一个让他们认为是比之前更好的价值选择。因此,构建相关机制时应当体现对多元价值的包容以及对不同价值的评价空间;三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反复性特征,也许某一个重大事件或者一个重要的人,都可能影响甚至改变其之前的价值观,因此在评价一名学生的价值观时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的态度,目的是引导并帮助其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绝不能因为一些错误、个性、另类的价值思想就给一些学生“下定义”,这样反而会疏远与学生的沟通距离,甚至堵住其回归正确价值观的道路。因此,构建相关制度机制时应当关注对学生奖惩之后的价值引导能力,重点体现对受奖励者的继续监督以及对受惩罚者的持续鼓励,帮助其最终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4] 鄧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5.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