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解读与生成

2015-10-21朱旭景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解读阅读

朱旭景

摘 要:高考分数的变化对语文教学是一种冲击,促使我们关注文本的深入解读,让现代文阅读教学不再困惑重重。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重视课堂生成,每个学生,对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作文与阅读是不可分割的,在现代文解读的基础上,对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安排,对作文训练和评改进行探索,在具体教学中改变学生的作文观,让作文变得简单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灵重于技巧性培养。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训练方向,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进步,解读为生成服务,阅读为写作服务。

关键词:阅读;解读;生成;作文观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41-03

北京高考分数的变化直接掀起了新一轮的语文课改,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是众多专家的声音。

曾受专家启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过经典文章——《我的叔叔于勒》。整堂课由三个写作片段组成,第一,扩写于勒叔叔的第三封信;第二,揣摩父亲微妙的心理活动并形成文字;第三,站在旅行结束后“我”的角度写一封信。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氛围,写作的欲望呼之欲出。“文本不厌千回读,千读都有千回新”,这篇文章历来被认为是批判资本主义泯灭人性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如果把这一主题放在今天来看,和中国当今的社会现状有冲突,那么选择一个新的切入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这是一个新的突破点。尝试用另外的方法去读,跳出教材,从人性的光辉上去把握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这之中有语文知识的引导渗透,更有当堂课呈现的写作功力。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语文要真实,要有去伪存真的大背景,学语文知识的方法,在具体的文本中具体分析,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素養的培养。

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的生命。课堂的生成是一个不可预料的过程,我们不能只沿着自己的思路处理问题。提倡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首先要听到学生的声音,并对他们的声音做出回应。在课堂上表扬是必须的,可表扬也必须是具体而有意义的,不能整堂课飘着表扬的声音却没有让学生有被表扬的喜悦,所以表扬学生也是一门技巧,有闪光点就表扬到位,没有,我们就不用表扬。整堂课的优点是注重与学生关系的拉近,很自然地让老师有亲和力,让课堂气氛积极而有激情地继续。

用自己的眼睛看课文,尊重自己的阅读能力。如我在解读经典《七根火柴》这篇课文时,不是去抓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而是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去说,这是一篇社会主义现实小说,也是主流意识小说,所以在大的背景中细节的不真实是为了服从于小说的主题。这篇小说的要素都很简单,无论情节和人物都好突破,关键是如何理解当时环境下这些人物的典型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小说的虚构性得以体现。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文本自我解读,脱离教参,脱离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语文的实践性贯穿始终。

另一个很有代表的案例是顾城的小诗《远与近》。诗很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首先明确文体,这是一首现代诗,朦胧是整首诗的特点,教师用自己的经验去读,读出能打动自己的地方,再从体式入手,读出文章的特异之处。之后是这样来进行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学生读诗,要求能背诵出来。第二个环节,从三个字解读这首诗,“云、你、我”,这三者的关系,讨论这三个字的意思和结构,用箭头表示三者关系。第三个环节,给诗重新拟一个标题,通过不同标题的解读走进诗歌的内在意象。第四个环节,欣赏这首小诗的语言,通过小组讨论,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整个环节设计没有过多传统意象的分析,由学生为主体整体感知诗歌,没有分割,没有语言的赏析,更没有虚无缥缈的感情观念灌输。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读诗的方法和深度解析,很有代表性地指引了诗歌的教法,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将语文经验、人生经验、阅读经验融在一篇课文的解读,教师在读中让自己重新投入文本,读出自己的见解,预设学生的问题,设计出简练而目的明确的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所以对于自身的积累而言,语文老师本身的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

作文教学与现代文阅读密不可分,水到渠成的作文也是一种文本解读的生成。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在很多质疑声中坚持让学生说真话,把自己的生活变成文字是一个很长久的过程。

经过摸索,结合现代文阅读,我获得了一点体验。第一,作文的训练要有目的,明确此次作文的点在哪里,有针对性地出题目,作评价。比如我们学完了小说的相关章节,就可以运用小说的环境描写给学生布置作文,运用所学的环境描写写一篇作文,评价也要与此相关。

第二,作文审题一定要清楚。比如近几年流行的漫画题,要读懂漫画背后的东西,知道漫画的讽刺或者象征意义,才能更好地下笔立意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第三,作文训练要有序,整个学习阶段训练是有规划的。具体来说,初一可以侧重把事情说清楚的记叙文;初二可以加入描写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专项训练;初三可以有大量的片段描写,侧重精细化的训练。这样一步一步有序地进行,学生的能力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第四,重视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就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自己熟悉地方文化之后,有意识地布置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己生长的土地产生认同感。

第五,重视作文的评改。作文不在数量,在于每一次都能让学生有收获。即使做不到面批面改,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比如写小纸条夹在本子中,对优秀作文或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评,讲评愈及时愈有针对性愈有好的效果。

关于评改的一些想法:(一)作文的讲评可以有自评和集体评改,通过修改达到提升的目的。常态作文经过升格自然就会有精品作文的出现。(二)阅读课的设立非常有必要。作文一则来源于生活,二则来源于积累,通过专门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制定完善的反馈机制,学生在读中有积累,有收获,不要让读成为形式。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短期来看对应试没有多少意义,不会因为上了两节阅读课就培养出学生写作文的能力,但是长期阅读习惯的坚持会形成稳定而又见地的理念,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受益,逐渐延伸到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是文字的表达中去。所以坚持一件事情不仅仅为了眼前功利的成绩,从学生的未来着眼,从改变语文教学模式上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每周提供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自由地读书,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摘抄,可以是背诵精美语段,也可以是写读书笔记,甚至可以进行书籍的归纳整理,予以质疑。

在实践了十几年新课程后的今天,回首看我们走过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值得回味。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重视三维目标的确立,可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很多时候背离了语文味。语文的教学目标要贴近语文的味道,不是感情性的,也不只是人文性的,更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比如《散步》这篇文章,目标要有散文的特点,通篇形散神不散,而不是把目标定在中年人肩负责任这个主题上。单元导读引导我们朝人文化发展,所以我们容易把目标定在感情的培养上。

语文就是要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学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都是多种形式的学习,可掌握一种文体,一类语文知识,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去领悟,同时,教师引导也是很重要的。自主学习未必就是合作式的自主,通过引导式的领悟也是一种自学。

文本解读作为教师的基本功,越来越重要地决定教学的水平。深入课本,加上独特的自我体验,确立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训练方向,让学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进步,让解读为生成服务,阅读为写作服务。

猜你喜欢

解读阅读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