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

2015-10-21闫机超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生命意识迟子建文学作品

摘要 生与死是人类均要面临的一个严肃的问题,迟子建作品中大量的生存与死亡的刻画表现了其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并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死观,即死亡之中蕴藏着生命的动力。可以说,生命意识是迟子建作品创作的主题思想。从生命意识视角对迟子建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更加深入、透彻、全面地诠释其诸多作品中的独特现象。

关键词:迟子建 小说创作 生命意识 文学作品 生命与死亡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迟子建是位与众不同的歌韵者,二十年前她开始写小说,但从不盲目跟随文学界的主流风格或思想,极具个人创作特色,这是众所周知的。很多学者分别从多方面、各角度分析她的独创之作,比如,北方、人文、历史等等视角,但只有少数人从生命视角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地赏析与研究。从迟子建的写作历程来看,我们发现自从她登上写作文坛,像是潜意识地去避免文学主流,一直都是围绕“人”与“生命”来展开她的写作,创作特色非常鲜明,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也十分广阔,有对于生活的艰辛与幸福、时间的流逝与珍贵,还有对内心的煎熬与充实、活着的无奈与美好以及生命的种种等,但都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好。从生命视角研究迟子建的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理解其在文坛创作道路中的独创性、特色性以及创新性。基于此,本文拟从迟子建生命意识的成因作为出发点,对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进行深入的诠释,探讨迟子建小说中生命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 迟子建生命意识的成因

1 儿时的记忆

幼年时期的迟子建并没有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是生活在姥姥家中。这对她来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是她一生当中弥足珍贵而又新奇的体验。她也在其作品中常常提及那段时光,不经意间表达了她对那段生活的深切怀念。也因此,迟子建的大多数作品都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看和叙述整个故事。我们读她的作品就仿佛置身童话中,总会被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灵气的孩子带动着,指引着。透过她纯真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她的作品《北极村童话》讲述的内容与迟子建在其散文与谈话中所描述的童年生活非常相似。当然,这也是迟子建为何特别喜欢用儿童眼光叙述故事的原因。

2 文化的熏染

民族文化对人是潜移默化的。自古至今,广袤的东北大地培育出一代代中华人民,有鄂温克、蒙古、满等民族。和汉族不同的是少数民族人民信仰萨满教。他们行走在大兴安岭的怀抱中,以打猎为生,他们认为天神乃自然也,人们和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的一生,种族的繁衍变化与斗转星移都是天神所为,但这也是我们普通人永远无法获知的,他们的精神支柱是此,所以萨满教得以流传。多民族一起生活会使文化交融,而生活中人们也会因此产生改变,打小就生活在其间的作家,对于这些潜意识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很自然地得以运用。在民俗文化日益消退的今天,发现并传承潜藏在民俗中的有关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特殊文化成为人们的责任与义务。迟子建便是此类作者,她在作品中写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及其生活,她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便通过描述鄂温克民族两位萨满法师的一生展现了她儿时对少数民族生活的所见所闻。

3 父亲的离世

迟子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家庭的幸福温暖。然而父亲的离去,就像迟子建的一场噩梦,久久挥之不去。自那之后她便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也是啊,快要成年又值青春期的迟子建要怎么承受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伤痛烙在心上,对她以后的写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常常描写父亲这一角色,而丧父也是作品中一个情节,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她自己成长过程的映射。她还时常写还魂,就是死去的人能与活人沟通,这也表达了她对父亲的思念,在迟子建作品中,我们看到各种故事各种人物的各种死亡,活人也因此伤心难过,可是迟子建的这种伤痛倒是加深了她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也正因如此,让她在今后作品中展现了一种用平常心描写死亡的视角,在生命繁衍逝世中感受珍贵的亲情,活着的人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身边人。

二 迟子建小说对生命意识的诠释

1 自然万物

或许是幼时和自然的关系太过亲切,对大自然的爱慕之情在迟子建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所描写出来的事物,从植物到动物,再到砖瓦城墙,上至天空下到深海,这些仿佛都是有血有肉附着着灵魂的生命体,把它们的静态动态描述得惟妙惟肖。总是给人或温暖可爱,或孤寂冷漠的情感。在迟子建的描述中,文化和自然是浑然天成,艺术是人为的自然。迟子建是个用心去感受和书写的人,她将自然与自己融为一体,与自然同呼吸共进退,她的叙述仿佛是为大自然代笔,所写生动灵性,人与自然,善良和美丽是一体的,是真实的,是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的,自然万物在她的笔下就是一件充满灵性的艺术品。这世间的一草一木,春暖花开,落叶飘零,虫鸣鸟叫都是生命的象征,是自然的活力。迟子建对作品境界的追求也是其生命追求。

2 死亡超越

人类生存的尽头就是死亡的真实存在。所以,人们必须敢于正视死亡,否则别无选择。从本质上看,迟子建在作品中对死亡的阐述其实就是对生存的诠释。死亡对生命而言并非毫无价值,其能够给予生命以强烈的启迪,能够促进生命价值的提升。同时,也正是生命与死亡的相互对立关系,才激发了人们对死亡的深入探索。小说《青春如歌的正午》中的人物杨秀尽管死亡了,但却依然在陈生的心中活着,他一直为自己出不起三千元治疗自己女人的手术费而愧疚与自责,因此,常常在正午阳光下为已经死去的杨秀用青草编织包包与各种各样的家具等,这就是作者用生者的真实感情对死者的体验。在世间生着的人为了亲人的死亡而再次获得了重生的感受,并增强了自身的生活责任和义务。这才是对死亡的清晰定位与认识,也才不会束缚在生死间的矛盾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老病死也是人生常態,生命的短暂让人们贪恋活着的时光,生命的逝去让人们更加懂得爱护珍惜生命,这就是死亡的本质与意义。生死就像光的出现必然伴随着阴影一样,对消逝的生命最好的祭奠应该就是好好地活着。

3 宽宥苦难

很多读者与评论家都曾表示,迟子建作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故事情节、不是丰富的形象,而是作品中纯真的美好与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但也有人质问,温婉的笔法不足以表达深刻的感情,反而会阻挡你锋利的矛头,无法将人类现实生活中残酷的一面展示出来。但事实上,在社会现实和生命无常中,迟子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具有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作家,其并未逃避或着绕道前行,而是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对温情的渴望是所有人类的共同情感,努力肩负着自身的重要任务与责任勇往直前,选择用温暖的创作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辛酸与悲苦进行书写。从某種程度上看,迟子建更希望以温婉的手法去描述所有人世间的黑暗与不堪,而且执着于深入挖掘人类潜意识中的纯真和善良,以期借此抚慰人们心中的怨恨、浮躁、沉重等,竭力平复人们在世间受伤的心灵。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充满着对死亡的体验与想象的激情,不管是对死亡的领悟,还是对生的淡然,以及对爱的不懈追求,都彰显出了迟子建面对死亡的高尚与平静,对生的安然与执著。正是迟子建对死亡的这种独特的超越与升华,使得人们在尘世中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就显得不再那样的悲戚、痛苦与沉重,即对生命苦难的最终宽宥。

三 迟子建小说生命意识的重要意义

1 文化的反思

当前我们已经跨进全球化的发展行列,它正以猛烈的速度进入到我们国家的各个方面。新产业与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时代前方的人们尝到了甜头。很多作家已加入到为全球化高歌的行列,可迟子建看到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及其文化中的各种问题,一直都把焦点放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在她的文章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作者对现代快速发展的排斥和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就像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人们展现出一个接近消亡的鄂温克族的社会生存和精神方面的各种问题。鄂温克族这个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化价值的古老民族正在遭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冲击,也在慢慢地走向消失,揭露出现代社会生活日渐丰富的同时,也影响了我们古老精神文化存在的意义。

2 人性的光辉

迟子建作品用悲壮美感触动读者心灵。可是在这悲惨生命中,迟子建一直都留着那一抹刺穿阴暗的曙光,而燃起这生命希望光芒的就是人性的能量。迟子建用她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温婉诗意的手法描绘人性光辉;以人性的美来承受生命的磨难,抵抗生命的无奈和失望。就像一些生活在无尽黑暗中无力反抗现实的人,他们需要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前行的路,需要一汪甘甜的泉水来温润他们干渴的内心。关注平常人的生存问题,关心处在黑暗中的疾苦百姓的命运,都是迟子建文章的鲜明特点,迟子建以前谈过社会普通民众的生存问题,他们无依无靠,没有原始积累,也不是一个完全的向善向恶之人,他们身上有可亲可爱的地方,自然也隐藏着普通人的弱点,可是迟子建以为的“善”是生活中人们举手投足之间所体现的,全人类也都是最看重这个温暖在世间的流转。

3 爱的力量

或许是因为《北极村童话》这篇首作的态度立场非常鲜明,这么多年以来,读者和评论家们多数还是把迟子建的风格认定为“童话”类,好像迟子建所写所作都是理想中的世界,温暖,恬静,美好。可是真实却不是这样的,在质朴和纯真的背后,她为人们呈现的理想中的完美新世界,是一个满是真实苦楚的社会存在状态。迟子建一向都不避谈人间的艰辛疾苦,她以为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无奈心酸。迟子建的作品带给我们的不是无奈的心酸,不是那种无望的深渊,而是对人们心灵深处温暖美好的启发引导。正因为这样,迟子建才会在参透这大千世界普通民众的无限苦痛与存在磨难之后,依然尽其所能地来找到那美好温暖去感化这世间的难过,抵御这些荒凉与悲壮。迟子建在万千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中发现了人本身具有的温暖、爱心、善良,用这为那苍白的人生画卷描绘幸福蓝图。

现代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当人们享受充足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匮乏,人们之间的关系却日渐淡漠。作家迟子建“凭栏而立”对现代的喧闹和浮华置之不理,坚定地守卫着内心世界的那片净土。谱写着她对世间万物的热爱,对人性真挚情感的赞扬,对生命虔诚的关注与怜爱,对万物生灵意义存在的探究。创造出质朴,安宁与温暖的文坛艺术,为人们摆脱生命的困惑,她的作品以对生命意识价值的独创写作,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坛中的生命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有顺:《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1期。

[2] 姜桂华:《执著于困境的发现与出路的寻找——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通解》,《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3] 唐韵:《色彩之美和距离之美——比较迟子建两类题材小说的创作风格》,《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 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2期。

[5] 许振强:《年轻而练达的心灵——迟子建小说论》,《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

[6]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

(闫机超,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生命意识迟子建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东北有个迟子建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名家写夏天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文学作品与数学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