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实践育人培养路径的建构

2015-10-21周琳

职教通讯 2015年23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实践育人培养路径

摘要:随着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而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是培养具有时代要求人才的必经且有效的途径。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科学的实践育人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生动体现,这对促进地方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实践育人;培养路径;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周琳,女,常州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3-0023-02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最终价值诉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提出了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各高等院校把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构建丰富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途径,通过实践教育,对所学理论检验、运用以及发展,从而实现“知识人”到“能力人”的转化。

一、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长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课堂环境中,导致一些学生与社会脱节、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团队协作能力弱化、创新意识缺失、实践能力薄弱,这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更有着重要意义。

实践育人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参与和自主教育,使学生将课堂上接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参与活动的能力,实现自主发展。学生在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运用并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才是知识的力量、个人的能力。因此,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实践育人的成效如何。[1]

二、实践育人培养体系的构建

实践育人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一次活动、一种方法,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构建完整的、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能力并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创新型的人才培养。

(一)明确实践育人目标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践育人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实践育人对于推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实现国家强盛和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实行实践育人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眼界、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充分激发广大学生主动成人成才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2]

(二)科学设置实践育人内容

实践育人体系内容广泛,涵盖思想教育、日常行为规范、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术科技、劳动实践、艺术实践、军事实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生活发展、创业实践等。在设置内容体系时,应结合各校实际、各专业学生情况分年级、分层次、渐进式、个性化地推进。如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开展国防军事实践、日常行为规范、生活发展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大三、大四年纪主要开展管理实践、学术科技、课外实践教学、专业考证、创新创业实践、见习实习实践等。[3]

(三)细化制定实践考核标准

建立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考核标准有助于实践育人工作的推进,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思想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来考评。实践育人工作既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精心组织,又着重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在实施、管理、考核等方面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坚持过程体验和取得成效相结合、兼顾普遍性和差异性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指标上,要注重规范、恰当、统一,同时,考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考核标准。

(四)合理规划实践时间

在校学生学业任务重,课外实践课程可由学生个人在每学年初根据自身的特长或需求自行订立实践内容、规划实践时间,充分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让四年的课外实践课程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模式,真正使课外实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实践育人的有效培养路径

(一)搭建校内平台

针对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内各类教育资源,分层次、分类别搭建各类实践育人平台。如由教务处、团委组织创新实验、专业考证、专业类社团的平台;由思政教学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组织建立德育基地、军事训练基地、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的平台;由后勤管理处、保卫处等组建学生助理岗位锻炼、志愿服务平台、急救消防安全实践的平台,等等。让学生在校内有丰富的参与平台,能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途径来带动人才培养工作。校内平台是实践育人过程中的坚实基础。[4]

(二)拓展校外平台

实践育人平台的搭建要注重校内校外的有机联动,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渠道。一方面,由二级院系积极联系专业相关的企业、社会组织,建立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发挥实践基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孵化”作用;另一方面,关注社会公益活动,与街道社区对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开拓校外实践育人平台,使学生充分融入社会。这样的平台能让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提高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校外平台是实践育人的有效支撑。

(三)联合校友创新平台

由于校友与在校大学生有相同受教育的环境,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亲和力,这种良好学缘关系在教育学生方面起到有利作用。通过联合校友尤其是杰出校友能更好地为在校大学生引导。组织优秀校友回母校开展专题讲座、成长成才事迹介绍,也可由学生与校友对接,让在校学生能正确了解并掌握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校友平台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补充。

四、实践育人的保障措施

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中应有以下四个保障措施:(1)要有制度保障。应明确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确定工作要求、实践内容、评价方式等各项实践育人环节,从制度上保障实践育人的顺利实施及常规化发展;(2)要有师资队伍保障。良好的实践指导师资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必要保证。优秀的师资不但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践课程,而且能有效地拓展培养平台。学校在师资培养规划中应加强实践教育的培养计划;(3)应提供条件设施保障。如实践课程的场地建设、必要设施配备等,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必要条件以及实践育人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4)必须加强经费保障。实践教学的组织、实践基地的建设、活动的开展等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必要经费的投入,保障实践育人活动的宣传、交通、食宿、劳务等必要开支。

总之,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其自身的科学发展规律,在探索和构建科学的工作模式基础上,应健全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质量保障等各项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科学的、长效的体系。积极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4):44-45.

[2]林雪燕.加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32):40-42.

[3]冀宏,孙金娟,周步昆,吕志娟.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常熟理工学院的经验[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11):54-57.

[4]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1-14.

[责任编辑李漪]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实践育人培养路径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