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的三维养成模式

2015-10-21李萍

职教通讯 2015年23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职

摘要:从分析当前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忽视、缺位现象入手,考证了计算机发展历程中人文向度以及对当今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必要性思考的启示,进而论证人文通识教育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补充,而且还是与之同生共长、相辅相成的一体形态。利用三维坐标系,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的三维养成模式。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三维养成模式

作者简介:李萍,女,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3-0008-04

高职甚至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专业,是否有必要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一直是人们纠结的问题。同时,教育界、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也远未达成一致看法。较新的研究显示,“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其中,“全面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这一点上,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似乎毋庸置疑。观察相关领域的出类拔萃者,他们不仅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通常在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方面也都有着融会贯通的修养。另外,其“非功利性”是一个有益的提醒。教育包括自然具有一定功利属性的职业教育,在应试和就业的压力下,都难免有急功近利的倾向。就这一点来说,通识教育正好具有一种矫正作用。如果再考虑到计算机专业的某种特征,即虚拟数字技术创新负荷人文价值的历史以及这种历史关系不断遭到割裂的现实,计算机专业的人文通识课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特点,并区别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将“通识教育”表述为“人文通识教育”。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在探讨高职的计算机专业问题的论文中,提到的大都是硬件、软件及辅助教学,绝少会提到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缺位与人文教育的缺失,而这恰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人文通识课程的缺位

如果说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强化技术技能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专业将技术技能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就值得研究了。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以理工科教育系统性强,课程多为理由,不断压缩语文、专业技术史等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文课程的课时,很多学校还将通过某种等级考试作为学生获取毕业文凭的必备条件之一。不难发现,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做法带来了计算機专业的学生视野的狭窄与创新能力的衰微,而作为人的价值信念、人格情感等人文精神也正在日益被技术捆绑与侵蚀。

人文教育的“断裂”,致使许多高职学生原本薄弱人文教育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被专业教育引向更单一、更狭隘的场域。网络骇客横行,电子流氓频出。从沉溺于网恋、网游到手机网络成瘾,从数字化犯罪到信息垃圾的泛滥,都是人文教育缺位与断裂的后果。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未来计算机专业教育将会面临哪些挑战。[2]

(二)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趋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要首先弄清楚他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能不能适应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而成为一种可持续成长的专业人才。

1.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的挑战。近年来,有一个概念叫做“大科学工程”。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普遍认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的综合是其基本特征。即工程项目规模大,涉及领域广,系统复杂度高,参与主体多,知识与技术密集,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巨大。比较典型的工程项目如“人类基因组”。在“大科学工程”时代,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显然还不能称之为人才。

计算机专业正面临一个“大数据”时代。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覆盖了社会所有领域,这个专业和其他领域的知识交融也就变得特别密切。现代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挑战就是综合交叉,学科复合、知识复合、技能复合。这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能从事这个领域”。

2.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数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未来有可能在光子、生物、量子计算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更普遍的是计算机与其他多领域的融合而形成新的产业与新的市场。这自然需要不断创新和更多创新人才。如果说,天才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那么,创新则是1%的技术含量和99%的想象能力。201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宣布,将展开为期6年的联合专业试验计划,现已批准计算机科学与音乐等两个联合专业,尝试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融的教学体制与体验。

斯坦福大学联合专业试验计划负责人尼古拉斯·詹金斯表示,“人文学科与计算机科学这两个领域越来越接近,计算机科学日益成为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而美学、认知、伦理等人文学科中的主要问题对计算机行业的未来也很重要。”[3]这无疑预示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未来趋势。新一代计算机工程师必须通过研究人文学科增强其创造力及适应能力,为应对今后所面临的跨学科的新的挑战做好准备。

二、计算机技术人文价值的历史启示与现实反思

在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课程的必要性时,有必要回顾计算机技术历史发展进程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回到科学技术负载人文价值的逻辑起点。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历程的启示

人类科学技术发明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之所以被称为数字技术,是因为它是从数字“0”和“1”开始的。而在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看来,“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0”(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他认为数字是宇宙的本原,是灵魂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对自然的把握以及对道德的追求。[4]应该说,毕达哥拉斯早就把数字(数学)与人性密切结合起来了。人文精神历来是科学技术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初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就体现了这种人文向度。显著的例证是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Unix操作系统软件Linux。Linux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还是一种文化,一场软件开发模式的革命,一场颠覆IT界乃至整个世界的开放、自由、共享的文化运动。[5]Linux的成功并非在于它强大的技术优势,而是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秉承的伦理责任。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中诸如此类的案例的启示在于,我们不仅不能忘却而且要常常回归的数字技术中人文价值的逻辑起点。

(二)计算机技术的现实反思

计算机技术创新带来社会经济生活的长波及效应,难免使人们对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人文价值的认识程度。因此,在计算机技术彰显正效应、正能量的同时,它的负效应、负能量也在放大。互联网世界的骇客横行、病毒泛滥、隐私侵犯、游戏迷恋等预想不到的现象,常常导致人的生活方式的扭曲。更为严重的是,虚拟数字技术工具合理性的规约化,又迫使人们的思维模式走向标准化和单一化,求知方式走向形式化和碎片化,从而忽视了人对智慧和思想的追求,屏蔽了技术创新中更为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人文价值,因而导致了人的异化。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技术哲学博士迈克尔·海姆曾说:“虚拟实在是第一种与生俱来便具有社会意义上的自我批评的技术。”[6]实际正是如此。在技术疯狂遮蔽伦理的同时,对技术的价值理性的反思也从未停止过。例如,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就批评互联网思维颠覆论。他表示,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产品创新、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也不能代替供应链管理。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的根本价值与核心价值。它只是传统产业改进业务流程、提升效率的工具。他说,透过互联网的喧嚣,我们应该看到生意的内核仍然是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我们既要张开双臂拥抱互联网,又不能神化它。[7]反思意味回归。

18世纪的哲学家休谟就曾指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8]

(三)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及依存关系

从以上简要的论述中,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精神是内生的、共生的,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而又相反相成的关系。而对数字技术一开始就负载人文价值这一点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正是割裂了这种关系而走入误区的。这种割裂,反映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方面,就是把通识教育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当作一种补充、当作一种计算机专业的辅助课程。这种理解,不仅违背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规律,也有悖于高等教育教学的原则。

“教育性教學”的创立者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必须是形成意志、信念、态度的意义教育过程。“教育性”是教学技术本身的应然属性,是教学技术的内在价值诉求,是其区别于其他技术的本质特征。[9]计算机专业是既呈现为技术教育的教学,又呈现为教学技术的教育,这一特征恰恰需要用“教育性”的思想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进行一体化的整合。斯坦福大学人文与计算机联合专业的试验,正是基于关系、特征以及教育性思考的整合。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三维养成模式的构建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课程,既不能因为目前教育的某些功利性而让它成为“鸡肋”,也不能希求它立竿见影。设计上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考虑长效机制,关键是形成体系。因此,这是一个“养成”模式,而非“培养”模式。

(一)引进三维坐标系

数字技术的典型特征决定了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也应该是非线性的、立体的、多元的。三维坐标系是在平面二维系中加入了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三维即是坐标轴的三个轴,即x轴、y轴、z轴,其中x表示左右空间,y表示上下空间,z表示前后空间,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基于多元一体的养成概念,引进三维轴坐标系,设x为思维方式,y为创新意识,z为人文素质三个立体空间,并根据其原理将此三维空间分成了八个部分,即6门人文通识课程,2个开放的实操平台。

(二)人文通识课程的三维养成设计思路

1.x思维方式的养成。工科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往往导致“专”有余而“宽”不足,即思维的宽度不够。面对未来计算机与多学科交叉、多领域集聚的场域,只有专业深度而没有思维宽度将难以适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业课程与人文通识课程同样会遇到大量的、复杂的、没有标准答案或结论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种思辨能力,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与综合。而驾驭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人的思维方式。

2.y创新意识的养成。在信息社会以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新载体。马克思曾经说过,近代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的物质财富超过了过去的总和;也可以这样说,在计算机诞生的这50多年里,技术创新的价值超过了过去的总和。技术创新过程首先是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与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观密切相关,与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直接相关。爱因斯坦曾说:“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0]美国硅谷的成功决不是芯片,不是软件,而是创新。

3.人文素质的养成。人文素质可能会涉及价值取向、道德以及情感等更广泛的层面。因而,它所能汲取吸收养料的来源也几乎无处不在。在宏观方面,坚守人性化的技术,规避人类已经出现并且将来可能还会出现的“非人性”技术的种种恶果;在中观方面,坚持一种持之以恒、训练有素、心智健全的道德力量。因为无论是思考,还是创新,都是瞬间的成果潜伏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之中;在微观方面,还要练就成几种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如笔者在下面还要提到的书写和写作。

(三)“6+2”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

借鉴世界和中国一些名牌或重点大学关于人文通识必修课程的设置,建议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课程设置为6门课程和2门实操课程。6门课程分别是国学经典(包括大学、礼记、中庸、论语等)、西方哲学引论、中外艺术简史(包括绘画和音乐)、中外文学简史、人类与社会学、技术哲学。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三个学年的6个学期,每个学期都要选修1门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两门实操课程,分别是书写和写作,包括基础写作与专业论文写作,配合演讲训练和比赛等项目。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选修课可采取学分制,其学分总数应不少于总学分的20%。

“6+2”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大部分已在前面的论述中涉及,需要说明的是书写。计算机的一个负作用是人類书写的衰微,而书写能力的丧失会削弱人的智力和情感。这一点恰恰可以从计算机的诞生的历史中得到证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当年从里德学院休学,却在那上完了全国最好的书写课。乔布斯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他的第一台电脑。后来,乔布斯设计的平板电脑和手机率先使用了手写功能。

综上,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教学能有效弥补理工科专业教育的短板,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暴露自己的短板。由于长期对人文通识教育的忽视,相关领域的教师短缺。而人文内容的多元丰富以及不确定性,很容易导致似是而非的教师上岗和似是而非的内容宣讲。这会从根本上失去人文通识教育的魅力与意义。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加以研究的。在短期内,学校可以采取外聘客座教师以及公开课的方式弥补,重要的是,要通过计算机专业人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专业人才养成的同时,也完成人文通识教育专业教师人才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龙敏敏,陈菲.大学计算机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84.

[3]杨林.中外教育流行“混搭”专业[N].北京日报,2014-4-23.

[4]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EB/OL].[2013-5-21].http://www.zxxk.com/wxt/info.aspx?InfoID=247572.

[5]李伦.Linux及其伦理意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6]黄红生.论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D].沈阳:东北大学,2008.

[7]杨元庆.互联网概思维被夸大[EB/OL].[2014-8-23].http://tech.sina.com.cn/it/2014-08-23/12309570466.shtml.

[8]大卫·休谟.人性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付强.教学技术的人文向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李漪]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高职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专业应用导向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究①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双培计划—院校间交流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