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失落与回归
2015-10-21仲伟秀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往往忽视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在绝大多数的儿童文学中,过分注重理性,这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变得枯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文学中的人文精神逐渐萎缩。新的形势下,文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回归使其创作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儿童文学 人文关怀 理性 人文精神
一 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的失落
纵观中国整个文学事业,可以发现儿童文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儿童文学较之其他的文学而言,有着清新、淡雅的特点。但是它并不是死死沉沉,而是充满了活力。儿童文学主要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它是用儿童的情感来观察世界:儿童的快乐、悲伤、生气、哀愁都是儿童文学的主题。在我们的理解中,儿童可以形容为祖国的花朵,他们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未来。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儿童文学可以为这些花朵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并且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当今社会,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给予重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变成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的作用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它给下一代提供成长知识,站在感性的角度上塑造他们的情感,使得儿童的成长逐渐趋向于人性化,同时不断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儿童文学的意义就至关重要,它不仅仅能够引导儿童的发展,对儿童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同时它与儿童的精神境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儿童文学应该具备两种关怀,即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一般来说,理性主要侧重于说教方面,侧重于教育;人文则是与精神、心灵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侧重于情感。
当今社会,理性思维充斥着各个领域,而人文关怀则是日渐衰竭,几乎被人们无视。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就文学与教育关系分析,儿童文学的创作是侧重于教育,还是文学本身?是以人文为主,还是理性?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在儿童文学中,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地位是同等的,这两者之间存在共同发展的关系。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这两种关怀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就现代儿童文学的初始发展阶段而言,以理性关怀为主的儿童文学比重是较大的。在1935年,著名文学家茅盾发表了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文章,他就儿童文学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时期被提出的。茅盾指出,从五四时代开始,儿童文学已经开始与儿童问题相联系,这个观念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早在初期,现代儿童文学就具备着社会问题性。人们在对待儿童文学的态度上,在其初步发展的时候就充满着说教色彩。在旧的时代,它是与社会革命论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战争时期,儿童文学民族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放斗争。而到了儿童文学发展的另一个时期,即解放区文艺运动中的儿童文学,主要描绘的是以儿童和成人为主体的阶级压迫、阶级对抗。在过去的儿童文学中,儿童文学作品《英雄雨来》《闪闪红星》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等到新中国解放后,儿童文学的创作则转向了阶级斗争,其方向以及原则面对着高难度的挑战。在中国的文革时代,儿童文学的创作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在儿童文学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比较严重,这非常不利于儿童文学的进步。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以“重大主题”和“重大题材”论为主;而在描绘任务形象时,必须满足三原则,突出儿童英雄的“高、大、全”。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相对落后,几乎沦落成政治教化以及政治宣传的辅助工具,审美价值下降。而此时,在1961年,文学家茅盾发表了另一篇文章,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他大胆地指出,虽然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文学从形式上而言,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从本质上而言,是不存在较大差别的;从表面上分析,其政治性强,但是就具體情况而言,过于注重理性,使得文章缺乏文采。“一般而言,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五句话:政治作为先锋,艺术性缺乏;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枯燥乏味。”这五句话对于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创作状况的概述十分贴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文学在本质上应该是与儿童接触,和儿童进行对话的。但是渐渐地却转变为说理形式的师生对话,成为一门枯燥的课程。这些本来都是小学应该发挥的作用,但是却介入到了儿童文学之中,使得儿童文学创作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在内容上本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常常被当做儿童文学的主题来使用。这实际上是一种教化意识对儿童文学的侵蚀,这种思想几乎影响到我们对于儿童文学内容、作用、价值的评定。于是,在无形之中,一些作家以及儿童文学创作将学校的教学观点作为写作内容写入儿童文学作品中,使得文学为学校代言,成为学校育人的附庸品。在儿童文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的倾向,即将儿童文学的作用与儿童教育的作用直接挂钩。本着教育为本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缺乏文学色彩,少了原本应该具备的生机与活力。在内容上,过于乏味、僵硬,常常出现一堆的空话、套话。无论从哪个角度上分析,以政治、教育为先导的儿童文学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它没有从儿童本性出发,不能够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所以,为使儿童文学摆脱教育以及政治的束缚,向一个更加宽阔的领域发展,必须直视儿童文学作品中这种人文关怀的失落。
二 人文关怀的回归
由于在儿童文学中过分提倡理性,使得人文精神不断泯灭,所以导致儿童文学的发展受阻,沦落为政治、教育读本。新的形势下,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儿童文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童文学创作者在反思的过程中进步。久而久之,失落已久的人文关怀被人们发现。新的时期,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密切重视,使得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现在文坛中,进而使得一大批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诞生。此时,儿童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光是它的形式就已经变得多样化,比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儿童文学不像以往那样单调,它不仅仅强调教化的作用。儿童文学在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着更多的关注。这是人文关怀的中心内容,简单来说:其关注人的生命和健康,它对于人性和人权绝对尊重。此外,儿童文学支持人的独立思想以及人格的容许等,它为人活得更加有价值创造出一个好的文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在整个儿童文学的发展中,人文关怀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它重点关注人类生命和健康。在儿童文学中,人文关怀主要体现着以下的内容:对儿童的思想给予尊重;注意儿童的精神发展;保护儿童的本性;对受到创伤的心灵进行抚慰。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具备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儿童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明代,有一位思想家李贽曾经在其作品《童心说》中强调过童心的重要价值。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童心,那么他的为人也不真。他说,童子是人的开始,童心是最真的东西。可以看出,李贽觉得童心是理想人性的参照,同时也是人文心理的象征。在这个充满诱惑以及繁杂的世界上,童年和童心是一方净土,给予人生活的希望。而对于儿童文学作家而言,真正的“童心”,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用儿童的心来感受世界。只有融入儿童的世界,真正地感受儿童的心情,才能够做到绝假纯真,写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样,儿童文学作品才算是真正地为儿童服务,促进儿童内心世界的成长。
从我国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家中可以发现,第一位将女性的温柔融入到现代儿童文学上去的作家是冰心。她的作品,像《寄小读者》《春水》《繁星》等都充满着一种灵性,整个文章的风格清新、淳朴。同时又透露出一股浓烈的女性气息,那是别样的温柔,使得儿童文学作品中充斥着母爱的旋律,引人入胜。读过冰心的文章的读者都知道,“母爱、童心、自然”是她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冰心将母性的温柔、慈爱与童心、自然相结合,使得整个文学作品体现出儿童的天真以及母爱的芬芳。随之发展起来的一批女性儿童文学作家还有很多,比如葛翠玲、周百黎等等。她们和冰心有着同样的感悟,用自己平和的心境,伴着温柔的目光给予孩子最大程度上的关注。同时,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给儿童现实中缺乏或者是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如此一来,儿童们的生活就得到了拓展。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甚至能够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些母亲对于儿童的关怀。这也是女作家们最纯朴、细腻的心灵。
由于文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在儿童文学的发展史,文学关注的视角不再是健康的儿童。其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一些孤儿、残疾儿童加强了重点与关系,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这是由于这些儿童原本就处于弱势,所以他们遇到的困难应该是更大的。这样,他们相比正常的儿童而言,需要更多的支持。新时期的作家李凤杰就已经察觉到这一点,在其文学作品中,他采用最为真挚的话语将弱势儿童想要表达的内容一一写出。其作品主要是围绕人的奋斗来展开,他把儿童的苦难人生作为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十分清楚地将残疾儿童与命运抗争、跨越苦难的情景描写出来。对于儿童的这些品格,他给予肯定与激励,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他将这种品格在苦难人生中的各种积极意义进行了剖析,用充满激情的文字给予儿童支持,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感染。
到了9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出现通俗文学。受这种文学创作思潮的影响,儿童文学的视野渐渐转变,它也朝着一个通俗的方向转变。在此之前,80年代的新潮小说家故意不写校园生活,采取新的内容以及写作方法,使得儿童文学中的美学价值得到体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分析,比如秦文君的《女生贾梅》、郁秀的《六年级大逃亡》等文学作品,对儿童的各种情绪进行了描绘,这大大地缩短了作品和生活之间的差距,也拉近了作家和儿童的距离,因此得到了广大儿童的喜爱。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幻小说不断兴起,这充分表现了新世纪儿童特别的生活方式。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更多地是对儿童渴求知识、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精神进行肯定。即使90年代的文学作品偏向于通俗,但是其不缺乏人文关怀。整个文学作品中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闡述,在此时,儿童的精神需求和儿童的审美依然是群众瞩目的焦点。
三 结语
总而言之,人文关怀的回归能够为儿童文学注入生机,使儿童文学的发展更加顺利。虽然儿童文学中不能缺乏理性关怀,但同时人文关怀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儿童文学的发展迎来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 谢燕:《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述要》,《名作欣赏》,2014年第23期。
[2] 王妙:《论儿童文学中的人生价值观》,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 贾丹:《浅论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读者和成人读者》,《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4] 彭京美:《儿童读者的发现对儿童文学教学的启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5] 郑格格:《文学的“第二世界”——儿童文学幻境模式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仲伟秀,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