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总复习中易错问题的探究
2015-10-21黄怀芳
【摘 要】分析讲解高考复习中有关易错题的问题,提醒教師和学生要注重将平时错题本中积累的易错之处进行汇总,以防在考试中陷入易错的陷阱。
【关键词】数学 高考复习 易错题 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123-03
众所周知,为了让学生更有底气地应对高考,高三数学教师基本上都采用“四回合:一过关斩将阶段(本阶段主要是通过找出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进行梳理,并将之连成系统有机的知识结构网络);二混战体验阶段(通过训练系列练习,让学生将各章节知识结构形成基本题型、基本解题技能和基本解题方法);三突破拓展阶段(本阶段是通过重点章节专题突破,主要是针对大题,特别是一些压轴题的突破及各综合知识整合与拓展,从而拓宽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四查缺补漏阶段(再通过训练系列练习,让学生查摆每章节的知识缺漏及习题中的典型错误问题)”。以达到将高中数学知识“找点—联线—构面—成体”的复习效果。特别是后期,已经准备到了高考的阶段,要特别注重将平时错题本中积累的易错之处进行汇总,让学生更加胸有成竹地面对高考的到来。笔者细心研究了高中数学各章节的内容,发现每部分都有易错的陷阱。
一、“集合”中容易忽略空集的讨论
空集是特殊的集合,稍微不注意,就会忘记它的存在。
例1.(2012年东北三校二模,18,12分)已知集合A=,B=,且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要就B是否为空集进行讨论,利用BA列出关于m的不等式(组)求解。
解析:∵BA
(1)当B=Φ 时,,解得
(2)当B≠Φ时,解得
∴ 综合以上得
二、在简易逻辑中易将“否命题和含一个量词命题的否定”混淆
根据否命题的概念知道,否命题是既要将原命题的条件否定,又要否定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只需要否定命题的结论。
例2.(1)(2012年,辽宁,4,5分)已知命题,则是( )
(A)
(B)
(C)
(D)
(2)(2014年,陕西模拟,1,5分)设是向量,命题“若,则”的否命题是( )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1)分析:根据含一个量词命题的否定的定义,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改量词,否结论”。依解题思路易知选择(C)
(2)分析:原命题的否定要求是既要否条件,又要否结论。依解题思路易知选择(A)
三、在函数中要弄清函数定义的真面目
在高中数学中,大家接触到了许多函数,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常数函数、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等,无论何种函数,只要认清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即表达式)”,在解题中就不会丢三落四的了。
例3.(1)(2014年,广西模拟,13,5分)已知,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则a的取值范围
分析: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是“形如”,其中a≠0是定义中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且题目没有说明所给函数是一元二次函数时,则要记得对a的取值进行讨论。
解析: ①当a=0时,满足题设条件;
②当a≠0时,则
综合①②知满足题意的
(2)(2013年,无锡模拟)若,则满足的x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此类题涉及对数函数,而对数函数最让学生大意的是它的定义域的条件“真数大于 0,底数大于 0,且底数不等于 1”,在做题中稍不留神就会漏掉某个条件。
解析:∵
∴而f(x)是增函数
∴
∴或
解得或
四、三角函数中,涉及三角形问题时,很容易淡忘“A+B+C=π”
在解三角形时,除了运用三角函数的各组公式和正、余弦定理外,还应该注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A+B+C=π,大边对大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例4.(1)在?ABC中,“A=B”是“sinA=sinB”的 条件?
分析:在解此类题时要记住角A、B、C的范围为A+B+C=π,如题目中去掉“在?ABC中”这个条件,则答案是“充分非必要条件”。
解析:根据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及在三角形中A+B+C=π知答案为“充要条件”。
(2)在?ABC中,若a=18,b=24,A=45o,则此三角形( )
(A)无解 (B)有两解 (C)有一解 (D)解的个数不确定
分析:在解题中,要注意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解析:∵
∴
又∵a
∴B有两个,即选(B)
五、在平面向量中,常常忽略“零向量”的存在及“共线向量中同向与反向的讨论”
在平面向量这个内容的学习,主要掌握三个方面知识“一是向量的有关概念;二是向量的两种运算方法(几何法与坐标法);三是向量运算在数学各领域的应用”。其中,在理解向量的概念中,最易忽略的概念是对“零向量和共线向量”的理解。
例5.(1)判断命题“若,则”是不是正确?
分析:在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中,已经知道“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但在向量这部分内容中,由于向量的特殊性,会有不同的结论。因为零向量平行任意向量,当时,命题不成立,所以此命题是错误的。
(2)对于非0向量,“”是“”的( )条件。
(A)充分非必要 (B)必要 (C)充要 (D)非充分非必要
分析:由于平行向量包括“方向相同和方向相反”两种情况,在解题中要记住从两种情况去分析。根据平行向量的概念及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知选择(A)
六、在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很容易忘记对q=1的讨论
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知道,当q=1时,等比数列是一个非0的常数数列,即a1=a2=a3…,它的前n项和是Sn=na1=na2=na3…;当q≠1时,利用错位相减法推出 ,因此,在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解题时,要记得分类讨论。
例6.(2013承德一模)在等比数列中,a3=7,S3=21,则公比q的值为( )
(A)1(B) (C)1或(D)-1或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特点,切记分类讨论进行解题。
解析:①当q=1时,S3=3,a3=21,满足题意;②当q≠1时,利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列出方程组解出q=,综合以上,选择(C)
七、在解对数不等式时,要记住先保证对数符号有意义
在对数的学习中知道,要使对数符号有意义,必须使对数符号中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
例7.解不等式log2(x2-3x)﹤2
分析:根据对数的特殊性,解对数不等式的思路是“先化同底,在有意义的前提下利用单调性去底后,再求出交集”。
解析:由log2(x2-3x)﹤2
∴ 不等式的解集为
八、判断或证明立体几何平行与垂直各定理的条件要充分
对立体几何的学习,有一块重要的内容,即判断或证明线线、线面、面面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这个大问题的证明方法通常有两个:一是定理法;二是向量法。如果用定理来解决,则应该注意各定理成立的條件要充分,不要丢三落四。
例8.已知m,n为两条不同的直线,a,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这是一道判断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客观题,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运用判断线线、线面、面面关系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但前提是要熟练记住各定理的条件。
解析:因为判断,不仅需要,还要这个条件,所以A错误;B错误,因为结论不仅是,没有m与n异面;C也错误,因为结论没有;所以选择D。
九、解析几何中斜率是否存在的讨论容易漏掉
解析几何主要研究五条特殊线即直线、圆、椭圆、双曲线、 抛物线的方程、要素(如直线有倾斜角、斜率等)和关系(点线、直线和直线、直线和曲线的关系),在直线的要素中,最容易出错的是它的斜率,因为当直线的倾斜角为90°时,它的斜率不存在。
例9.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右准线方程为x=2。
(I)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II)过点F1的直线l与该椭圆交于M、N两点,且,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在解析几何的题目中,如果遇到直线的斜率没有确定是否存在时,要记得讨论它的存在性。
解析:(I)由已知得,解得
∴
∴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II)由(I)得F1(-1,0)、F2(-1,0)
①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l的方程为x=-1,由得
设、,
∴
,这与已知相矛盾。
②若直线l的斜率存在,设直线l的斜率为k,则直线l的方程为y=k(x+1)。
设M(x1,y1)、N(x2,y2),联立,消元得
(1+2k2)x2+4k2x+2k2-2=0
∴
∴
又∵
∴
∴
化简得,解得k2=1或(舍去)
∴k=±1
∴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x+1或y=-x-1
十、排列与组合的解题中切记“与顺序有关是排列问题,反之是组合问题”
根据排列与组合的定义知道,区别它们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抓住“是否跟参与元素的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的是组合问题。
例10.(1)将5个男生和3个女生排成一行,要求女生不在一起的排法有种?
(2)将5个相同红球和3个相同蓝球排成一行,要求蓝球不在一起的排法有种?
分析:第一个问题是不同元素的排,跟元素排的顺序有关,所以是排列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是相同元素的排,跟元素排的顺序无关,故是组合问题。
解析:(1)用排列的插空法,=14400种
(2)用组合的插空法,=20种
总之,到了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候,我们要将每章节易错及易漏之处系统归纳与总结,培养自己慎之又慎的良好品质,并将平时的练习和每次模拟测试自己做错之处变为正确,从而达到“会、对、快”的效果,则高考成功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作者简介】黄怀芳(1969- ),男,壮族,来宾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