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之路

2015-10-21肖俊杰王伊婷朱伟强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新农村农民

肖俊杰 王伊婷 朱伟强

摘要:当前,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在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更是出现了注重环境与资源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旅游形式---生态文化旅游。但是,生态文化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需要借助旅游目的地的载体,在我国建设新农村的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之路成为政府关注重点。文章基于对武当山经济特区的研究,根据当地实际问题,提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规划新农村,集中优势发展,推动移民建设,统一规划与生态文化旅游相一致,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以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文化;农民;特色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日趋强烈,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新支点。武当山经济特区以旅游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据当地旅游局统计,2013年6月,武当山地区接收各类游客460余万,旅游收入26亿,年增长率为13%,相对于2003年游客18万、旅游收入1800万有了质的飞跃,以武当山为核心、以道家文化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体系正逐渐形成。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充分发挥固有优势,发展创新致富道路,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武当山地区作为一个乡镇发展而来的旅游经济特区,农村人口在90%以上,农村与当地发展旅游业密切相关,新农村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程度。在武当山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武当山天然旅游资源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当地农民纳入生态文化旅游体系中,对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的必要性

武当山地区发展旅游初期主要是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资金主要集中于旅游景区与配套设施建设,景区发展达到国家五星水平,但忽略了与武当山旅游景区密切相关的农村建设。武当山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建设滞后,这“一高一低”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武当山整个地区的均衡发展,使武当山旅游与农村地区脱节,不仅不能使武当山旅游得不到长足发展,反而落后的农村地区给生态文化旅游巨大压力。因此,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离不开新农村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调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这需要本地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利用本地生态优势,系统规划设计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发展旅游,也能保护环境。目前武当山正处于生态文化深入发展时期,也是新农村建设高速进行的时期。

新农村的建设也离不开生态文化旅游的支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在不同地区展现不同的发展态势,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武当山地区自然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山区人口分散,村落规模小,建设新农村难以依靠自身能力取得成效。所以依托生态文化旅游,能给当地新农村建设带来长久的利益。一方面,生态文化旅游能带来巨额收益,当地政府能将旅游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大量游客涌入武当山旅游景区,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据悉,在武当山地区,从事与旅游相关行业的人口占90%以上。农民通过农家乐,景区特产等方式吸引游客,增添收入來源。这些都说明新农村建设需要武当山生态文化旅游的支持,武当山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促进了当地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深刻体现了生态文化旅游内涵。

二、武当山新农村建设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巨大但回收周期长

在武当山新农村建设中,房屋改造计划是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新居的同时,政府要对原有民居进行有偿拆迁,对于南水北调移民,政府无偿提供居住地,这都需要巨大资金投入。。但是,从当地政府2010年规划武当山经济特区,截至2014年7月,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才初步完成,二期、三期仍在规划中,政府投入20亿进行农村基本建设,现在却面临资金缺口。当地政府建设新农村,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旅游收入,希望新农村建设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但回收周期长,需要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累。

(二)项目建设施工难度大、要求高

武当山经济特区规划区为武当山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多为难以开垦的山地,适合建设用地缺乏,新农村重新规划选址不得不开发新土地,但是开发这一地区的工程浩大,项目建设施工难度大。同时,各项指标要求高,在开山期间,需要先进技术与专业人才,同时要合理规划、合理开发、合理做好后期工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防范山体地质灾害;施工过程应尽可能保持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减少不必要的破坏。即使在新农村建成后期,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重点,包括生态植被的重建、生活垃圾的处理及清洁能源的使用等。

(三)山上景区与山下农村发展脱节

武当山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表现在道家文化、古典建筑与自然风光、地域民俗的结合。游客游来武当山,上山观景是最深刻的旅游体验,这给景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山下农村地区受惠甚少,经济发展难以实现山上山下结合,造成山上景区与山下农村发展脱节。武当山对外宣传主要围绕旅游景区,农村地区知名度远不如旅游景区,新农村建设的难题是如何将生态文化旅游纳入整个农村发展体系。目前新农村建设只能依靠自身,即使游客涉足农家乐等特色娱乐活动,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难以形成系统,无法达到规模效应,依托山上山下结合带动新农村发展的步伐缓慢。

(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缺乏主打产品

武当山建设新农村初期,当地村委会便制定“搬得出,稳得住,靠发展,领致富”的发展方针,依靠旅游业带动农村发展,种植业让位于旅游业,大力开展农家乐、农家旅馆,但由于过于大众化,缺乏地方特色,游客较少,且同质化严重,远离景区,发展缓慢,充分暴露了新农村地区发展缺乏主打产品的缺点。根据我国新农村结合不同地方特色发展经济的经验,武当山地区新农村建设可以依靠武当“剑”文化,应该大力开发“武当剑”等产品,但是武当剑作为工艺品游客难以携带,销售并不好,与生态文化旅游结合并适合农民生产经营的特色产品长期无法形成,新农村发展亟待一种主打产品促进新农村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农民自身特点制约新农村发展

我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广大农民产生了一种安于现状的情怀。农民完成自身劳作或取得一定成就后容易满足,形成不思进取的心态。在武当山地区,一部分获得补偿金的农民往往存在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的发展。另外,农村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态环境保护与武当文化宣传意识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农村地区与生态文化旅游接轨,农民缺乏必要创新意识与专业技能,制约了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三、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的对策

(一)拓宽政府投入资金来源渠道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资金来源以上级政府的投入为主,以当地政府的投入为辅,这种模式阻碍了新农村发展的灵活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武当山地区必须拓宽政府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投入资金多元化,减少对政府的压力,增强发展活力。内部环境下,政府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建设开发,给予企业优惠条件,让企业投资建设相关设施;或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就近吸收本地资本,既能推进农村工作,又能回报本地居民。外部环境下,则可以积极吸收外资,吸引外来有实力企业投资本地企业无法独立承担的大型项目,确保不损害当地企业利益;或接受银行贷款,利用银行雄厚资本参与地方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合理有效进行。

(二)加强新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据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提升旅游价值。武当山地区新农村要实现与生态文化旅游的并轨发展,在建设之初,就要注意环境保护问题。新农村环境保护分为两方面:一是项目施工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项目施工过程无法避免带来的生态破坏需要后期弥补,由于新农村的最终归属者属于农民,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为加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对本地生态文化旅游的贡献,积极与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禁止随意开发耕地,并稳步推进植树造林建设。武当山经济特区地处山区,河流对本区生态环境稳定至关重要,现实是当地政府对河流保护不重视,当地居民对流域环境不重视,政府应与农民加大对河流整治工作,建立专门污水处理系统,防止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等。

(三)积极发挥山上山下联动作用

积极发挥山上山下联动作用,是解决山上景区与山下农村发展脱节的重要举措。发挥山上游客带动作用,扩大游客活动范围,吸引游客向山下新农村地区转移,实现山上山下和谐发展。其中,武当山新农村地区应加强自身建设,吸引游客下山游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特色品牌,体现新农村旅游价值,对接旅游景区服务,积极与生态文化旅游相适应。此外,旅游景区必须加强宣传工作。武当山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是武当山景区,游客旅游重点是上山观景,对山下新农村建设了解甚少,可以建立武当山生态文化区,将武当山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纳入整个体系之中,对外宣传配合武当山生态文化旅游打造武当山新农村地区这一新品牌,展现武当山新农村发展新形式,鼓励开展“山上山下一日游”活动。

(四)与十堰整合创新,打造特色产品

武当山新农村地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缺乏游客喜爱的特色产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将特色产品定位局限在武当山地区,而具有武当文化特色的“武当剑”由于产品特殊性,不易携带,不能广泛销售,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且“武当剑”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区工厂,农村地区几乎没有能力生产。然而,农村地区想要发展,必须打造与生态文化旅游相适应、能够满足游客需求的特色产品,可以与十堰地区整合,利用十堰整个地区特色,打造十堰地域特色产品,增强武当山产品的多样性,给予游客更多选择,推动武当山新农村发展。武当山地区与十堰地区的经济具有互补性,武当山依靠创新特色产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時,辐射氛围扩大,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五)将农民纳入新农村发展体系中

武当山地区进行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全力支持外,农民必须融入新农村发展体系之中。目前,政府在新农村规划中各类项目施工建设都与农民相关但始终不是围绕农民进行的,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并轨发展但农民不是重点。农民可以通过移民获得补偿金,但后续安置工作少有实惠,青年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围绕当地群众,引导当地人建设新农村,建设沟通机制,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农民会什么,加强农民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创新创业。依靠农民对当地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的了解,寻求武当山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并轨发展方案,真正将农民纳入新农村发展体系中,实现农村和谐发展。

四、结语

生态文化旅游是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地域景色与地区人文特色结合,发挥生态文化旅游对当地风俗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的并轨发展,既能促进农村地区建设,又能深化旅游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互促进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并轨发展具有可行性与操作性,对诸多方面都有借鉴作用。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单一产业,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和谐共进,产生“1+1>2”的局面,促进地区经济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武.鄂西生态文化圈市场营销市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宋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08.

[3]陈美霞.生态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新农村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影响成都市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及措施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